揣着100块在朝鲜能当大款?导游姐姐一句话让我彻底清醒

百姓识天下 2025-04-22 23:20:49

"同志,您这包烟得三百?"我捏着印有727字样的香烟盒,手指微微发抖。平壤第一百货的柜台后,售货员小姐姐挂着标准的八颗牙微笑,用计算器敲出"300CNY"的荧光绿数字。此刻我兜里揣着的十张百元人民币,突然变得像十片轻飘飘的落叶。

机场里的"美元雨"

故事要从降落在平壤顺安机场说起。通关时前面穿人民装的朝鲜大叔,突然从公文包掏出一沓美元。"二十条金刚山,三箱大同江。"他甩出厚厚的美钞时,我分明看见柜台后的海关姑娘瞳孔地震——后来才知道,这是朝鲜新贵在采购顶级香烟和啤酒。

我们团的李导接过我的入境卡时轻笑:"您这现金带得可不够看。"她胸前的金达莱徽章在灯光下折射出奇异光彩,"上次有个温州老板揣着五千美金,在羊角岛酒店一夜就输光了。"

出租车上的"心跳计价器"

真正见识朝鲜物价是在第二天清晨。我悄悄溜出涉外酒店想体验"平壤早高峰",刚拦下的薄荷绿出租车就给我上了第一课——计价器居然贴着美元标价!司机大哥用谷歌翻译水平的英文蹦词:"Start 2刀,每公里0.5刀。"

从主体思想塔到凯旋门三公里路,计价器跳到了4.5美元。我颤抖着递出百元人民币,司机变魔术般掏出验钞灯,对着毛主席头像照了足足十秒。找零时他塞给我三张朝鲜圆:"留个纪念,黑市能换五块钱。"后来才知道,这沓印着金日成头像的纸币,在涉外商店连瓶矿泉水都买不到。

走进光复商业中心那刻,我仿佛穿越到平行时空。货架上的中国产方便面标价28元,韩国产洗发水120元,日本威士忌直接标着"¥1980"。最魔幻的是水果区:香蕉23元/斤,苹果18元/斤,西瓜按片卖——一片比萨大小的要价30元。

"这都是从中国丹东冷链运来的。"李导不知何时出现在身后,"知道为什么用人民币标价吗?"她压低声音,"去年有个欧洲游客用欧元付款,结果按官方汇率结算,半车西瓜换了部iPhone。"

见识过白天的物价,晚上的经历更让人窒息。羊角岛酒店地下的KTV包间,中文点歌单下赫然标着"100元/小时"。当我吐槽比北京还贵时,隔壁突然传来《最炫民族风》的咆哮——三个朝鲜商人开了皇家礼炮,服务生推来的酒水车上,苏格兰威士忌标价四位数的数字晃得人眼晕。

最震撼的是理发店的遭遇。我想体验"朝鲜特色发型",老师傅掏出1980年代上海产的老式推子,墙上价目表却写着"剪发100元"。镜子里的李导憋着笑:"去年有个法国记者在这染发,结账发现要八百,差点惊动外务省。"

真正让我破防的是第三天的偶遇。在平壤地铁口,我亲眼看见市民拿着配给券兑换生活物资:五斤装大米袋标价15朝圆(约合0.1元人民币),桶装酱油只要2朝圆。而在二十米外的涉外商店,同样分量的大米要价38元。

"我们医疗教育全免费,住房是国家分配的。"李导抚摸着胸前的徽章,"就像你们中国的移动支付,我们也有自己的幸福算法。"她突然狡黠一笑,"知道为什么商店收人民币吗?去年有个大妈用省下的侨汇券换了个貂皮大衣,现在是我们旅行社的御用模特。"

导游姐姐的"清醒剂"

行程最后一天,我终于忍不住问出那个问题:"普通市民月薪才三百,怎么活?"李导从Gucci包里掏出记账本——别误会,是朝鲜自产的"国货之光"——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种符号。

"医疗免费省200,教育免费省300,住房免费省500..."她一笔笔算给我看,"你们花在房贷补习班的钱,在我们这儿都是国家承包。"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知道为什么涉外场所贵吗?那是专门收割外汇的'结界'。"

回国后我常想起那个魔幻的夜晚:在灯火通明的未来科学家大街,市民们排队领取冬季供暖补贴,而马路对面的涉外酒吧里,一杯鸡尾酒正卖到80元。或许这就是朝鲜的"双轨制浪漫"——用外汇筑起结界守护内循环,让配给券与美元在同一个时空和平共处。

【后记】如今我的钱包里还留着那张皱巴巴的朝鲜圆,它时刻提醒我:永远不要用自己社会的尺子丈量别人的生活。当我们在计算100块能买几瓶啤酒时,平壤姑娘可能正在用省下的侨汇券换取人生第一支口红。所谓物价高低,不过是不同世界运行规则投下的影子。

1 阅读:62

百姓识天下

简介:年轻时曾在朝鲜生活过5年,有多位朝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