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军南侵的时候,北宋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自然是死守汴梁。
但是从理论和地形上看,汴梁就不是一个适合与敌方主力展开决战的地方。所以,这种地方应该放弃,至少不应该让帝国的军政中心留在这里,与敌人硬碰硬的决战。
首先,宋军的战斗力已弱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原因说来复杂。但是,表现在外,他就是跟辽军开战,都被对方打得完爆;与金军开战,更是一路让人家追着吊打。
从这层意义上,大宋的军政重心如果留在汴梁,随时可能让敌人一锅端的。
事虽然是这个事,但是不能这样说。关键是,死守都城一直是传统啊。而且,历史上正面的例子不在少数。
比如,澶渊之盟时,寇准劝真宗不要迁都,就是打胜了这场保卫战;再往后说,还有于谦死守北京城的例子。而且,当时宣扬空间换时间(那时叫迁都,叫逃跑)战略的人,都被定义为奸臣。
下策就是空间换时间。
最初,大宋政府是这样计划,那就是皇帝率众迁都南方,太子以开封牧的身份坐镇汴梁,领导大家层层阻击和消耗敌人。
套点高大上的词,宋徽宗这样玩也是很伟大的啊。因为,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让自己亲生儿子坐镇如此危险的地区,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啊?
但是不论怎么说,这种敌人离着大老远,皇帝就率众逃跑的行为,在舆论上不容易占据上风。
关键是,太子也好,陪太子留守人都知道,如果真这样做,他们这些留下来的人,不就是炮灰吗?因为层层阻击、消耗敌人,就是要牺牲大量抵抗者啊。
所以,他们自然要和宋徽宗讨价还价了。总而言之,你想让我们留下来当炮灰行。但是,你总得给我多留下资源啊。
当然了,事虽然是这么个事,但是大家在讨论时,必须得转换成大道理。否则,会让自己在舆论上处于不利的位置。
所以,大家在劝宋徽宗时,都是这样劝说的。
您让太子留守都城,却不给太子配备强大的资源,最后帝国都城失守了,祖宗的坟墓都让鬼子挖了,你能担起这种千古罪人的称号?所以我们建议,您给太子留一个皇帝的称号;第二,你得把主要军政资源留下来。
而且,说到后来,他们还会用空话套话煽动舆论支持。我们有信心陪太子打好汴梁保卫战,更有信心把金军打跑,你就等我们胜利的好消息吧。
面对他们这种气壮山河的话语,自然会获得当地老百姓的集体支持。因为,老百姓通常就是相信,只要政府有信心有勇气,就能打败金军。
更主要的是,普遍老百姓都是无法迁徒的,如果皇帝率人逃走了,他们留在这里,只能任金军宰割了,所以他们自然希望政府坚把最多的军政资源,留在汴梁城。
这样里外一折腾,宋徽宗直接被各种大道理拴住,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宋徽宗退到了东南,那就不是迁都,而是让帝国变成了两个权力中心,这随时会导致帝国分裂的。
最初,宋徽宗坚决反对禅让。
宋徽宗给太子的留守身份是开封牧。后来,给太子留守的身份也是监国。换而言之,我是皇帝,我到哪里,中央政府就在哪里。谁也别想趁我离开帝国都城的时候,窃取中央大权。
但是,大家就是让宋徽宗把皇位禅让给太子,否则,就不能让他这样不明不白地到东南去。
更主要的是,有人还劝宋徽宗,我们可不是吓唬你。唐玄宗的故事,你肯定听说过。唐玄宗向蜀中撤退时,没有把皇位禅让给太子,结果呢?太子照样当了皇帝。只是这样一玩,爹也不是爹了,儿子也不是儿子了。我们不希望这种不体面的剧目,也在我们大宋帝国上演。如果唐玄宗识相,临走前把皇位禅让给太子,那该多好啊。
宋徽宗一听,也是这个道理。因为,只要他退到南方,前方的军政长官,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号召力,为了让更多的资源到前方抵抗,自然会拥立太子上位的。到时,自己也拦不住,只是会让自己与儿子,以后难以见面了。
帝令纲来日候对于文字外库。先是纲上御戎五策,曰正己以收人心,听言以收士用,蓄财谷以足军储,审号令以尊国势,施惠泽以弭民怨,因谓敏曰:“敌势猖獗,非传位太子,不足以招徕天下豪杰。”敏曰:“监国可乎?”纲曰:“肃宗建号之义,不出于明皇,后世惜之。主上聪明仁恕,公言万一得行,将见金人悔祸,宗社底宁,天下受其赐。”翼日,复刺臂血,上疏请之。
听到这种带有恐吓性质的劝说,宋徽宗自然知道,只要他敢向后退,就得把皇位留下,否则只会弄得自己里外不是人。
因为,听大家的意思。你这皇位让也得让,不让也得让,就看你好让赖让了。唐玄宗不舍得把皇位留给太子,问题是,能拦住大家拥戴太子上位吗?
关键是,北宋的军队也不给力,情报系统传来的消息,是金军正慢慢地接近汴梁城。而且,按当时的速度计算,最多也就三五天时间,就会兵临汴梁城下了。
在最后时刻,宋徽宗一咬牙一跺脚,终于决定把皇位让给太子。因为,再不赶紧决策,空间换时间还玩什么啊?等金军渡过黄河,你再出城转进,估计只是为了方便给金军当俘虏了。
其实到了此时,宋徽宗一伙南迁的时间已非常紧迫了。因为,宋徽宗离开汴梁城仅仅三天,金军就已兵临汴梁城下了。
金军到了汴梁城下,完颜宗弼的主要军事任务就是一路南下,追击南迁的宋徽宗一伙,而且还差一点追到宋徽宗。
宗望遣吴孝民先入汴谕宋人,宗弼以三千骑薄汴城。宋上皇出奔,选百骑追之,弗及,获马三千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