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过后,常常自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句。
春天百花盛开,正是赏花绝佳时候,韦庄曾在春日游,看到“杏花吹满头”;杜甫江畔独步,看到“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杨万里于树头新绿未成阴时出游,看到“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万紫千红总是春▲
有说法“杨柳生,放风筝”“春分到,纸鸢俏”,东风拂槛之际,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
小时候放了学不用补课,拿起风筝就往野地里跑,手中线轴簌簌转动,紮着竹骨的“燕子”歪歪斜斜地冲上天去,线繃得笔直时,还能听见风与纸面摩擦的沙沙声。“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村居》里的诗句,是孩童放风筝的经典写照。

忙趁东风放纸鸢▲
华夏是风筝的故乡,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查阅资料,“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文化学者认为宋代时人们已认识到放风筝有健身作用,如文言笔记小说《续博物志》记载:“今之纸鸢,引丝而上,令小儿张口望视,以泄内热。”放风筝要长时间抬头仰望,还要奔跑疾走,举臂牵引,吐旧纳新,呼入更多野外新鲜空气。

《续博物志》▲
春分至清明期间,是放风筝的黄金时间。
在北方,麦子过了清明正式开始疯长,清明前的麦子不怕踩,在上面踩来踩去,反而对麦子发棵拔节有促进作用。以前自己放风筝,最怕突然断了线,现在忙于工作没时间放风筝,偶尔在公园、广场看别人放风筝,发现心态大反转,眼见风筝总想“逃”,人却死死地拽,便总希望风筝能挣脱了线而“远走高飞”。

眼见风筝总想“逃”▲
这种风筝断线的暗爽心理,原来不只我有。
文学家金圣叹曾和朋友遇上了数天大雨,两个人无事可做,就玩了一个游戏,分别回忆生活中那些快意之事。此后,金圣叹在批阅《西厢记》时,逐条回忆出来放在了批文之中,“看人筝断,不亦快哉”与“还债毕,不亦快哉”“推纸窗放蜂出去,不亦快哉”等,一起组成金圣叹的“三十三则不亦快哉”。

看人筝断,不亦快哉▲
如今生活节奏快,很多人说从早到晚都很忙,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去放纸鸢、赏花,偶尔遇见满园春色,也只是匆匆一瞥便快步离开。
曾认为,只有古人有时间与心情驻足三小时,只为看一朵云飘过花枝。近日读到韩愈的一首七言绝句:“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发现原来一千多年前,早就有人因为忙而错过春游。

春日赏花▲
是谁推却了韩愈的春日约请?
从诗的题目《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可以看出是诗人白居易。春日的一天,韩愈约张籍、白居易到长安南郊的曲江池去游春,上午天气不太好有轻度阴霾,到了下午突然放晴了,此时曲江水满,两岸繁花怒放。当日张籍准时前来赴约,白居易却没有来。游罢归去,韩愈便写了这首诗寄给白居易,好像在问他:“你有什么事在忙,怎么不来欣赏如此美丽的春光?”

韩愈踏春图▲
面对当下经济压力和职业竞争,为了能在职场站稳脚跟,今天很多人拼命加班,努力学习新技能,神经时刻紧绷,内心充满焦虑。
桃花灼灼,杏花如雪,正是出门赏花、奔赴郊野的好时节,却不能放下忙碌、投身自然。好友邀请户外郊游,忙回答工作忙,走不开,无心感受这春日美好。

沿河看春▲
百般红紫斗芳菲,是因为“草树知春不久归”。
学者莫砺锋一次演讲中对“有底忙时不肯来”作分析,认为关键不在忙与不忙,而在是否珍惜春游机会,如晚唐诗人李昌符的两句诗:“若待皆无事,应难更有花”,不但自然界的花季很快就过去,人生的花季也是转瞬即逝。趁三月春光正好,不妨给自己半天假,走出去看那杏花吹满枝头,看春来花千树。

春来花千树▲
《春景▪七律》——佚名
春风拂柳绿丝绦,桃李争妍粉面娇。
燕舞晴空云影淡,莺啼翠苑雨声潇。
山川展画添新彩,阡陌飘香涌碧潮。
独倚阑干思旧事,芳菲满眼韵难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