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很神秘的国家。
传说中的幸福指数,明星的婚礼和蜜月地点,以及世界上最帅的国王(没错,也可以归纳成“传说、八卦和颜值”),一直像一条无形的绳,牵引着我前去探寻。

俯瞰不丹▲
总听闻着这个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弹丸小国,如何地“与世隔绝”经验着自己的“桃花源”,又一度有些虚假的网络传闻诽谤其如何“坑爹”,本着“没有去过就没有发言权”的旅行准则,多年前的春天我终于踏上了不丹这片热土。

山中小国▲
抵达不丹的帕罗机场,是以一种令人惊艳的姿势迎接访客的。
到处都挂满了缤纷的画作,三条行李输送带,居然也以雏形的巍峨城堡加以装饰,那种不落窠臼的创意,令人惊叹。访客一迈入这个寸寸皆瑰丽的地方,宛若泅入了一个彩色的海洋里,浑身的细胞都变得斑斑斓斓的。不丹,真是名副其实的童话王国啊!

风情慢慢▲
这个拥有不到80万人口的弹丸小国,国民都以慢活的方式悠哉游哉地过日子。
全国没有交通灯,交警就站在玲珑雅致的亭子里,游刃自如地指挥交通。交通圈遍布各处,许多较大的交通圈上,都竖立着七彩的实体设计,如庄严佛像、起舞仙女、绽放花卉、水果拼盘等等,让人目不暇接。不丹人诙谐地表示,交通圈设计得瑰丽多彩,才能引起驾车人的注意,从而避免发生交通意外。人口十多万的首都廷布,交通圈就有三十余个。

拥有不到80万人口的弹丸小国▲
由于受地震的威胁(不丹在2009年曾被6.1级地震袭击,造成大量楼房坍塌;2021年再度发生4.8级地震),有关当局严格规定,建筑不得超过七层(过去只限五层)。
此外,为了保护传统,凸显源远流长的文化特色,不丹全国的建筑都必须采用传统的设计风格,以求整体观感的和谐。举目浏览,没有任何刺痛天空的高楼大厦,有的只是一幢一幢色泽漂亮的低矮房屋,被层层叠叠的绿色簇拥着,犹如糖果屋般,溢出了一股股甜味。行走于这些充满了梦寐色彩的屋子间,不免以为自己在梦游哪!不丹的干净,令人赞叹——环境干净,屋子干净,空气干净,水质干净;即连公共厕所,也干净得可以在内用餐。

不丹的中南海-扎西却宗▲
去买水果,摊贩笃定地说:
“不丹全国种植的瓜果蔬菜,都是零污染的。这些有机农产品,吃起来特别清甜可口哪!”说这话时,他们的脸熠熠发亮,满是自豪。一向喜欢荤食的我,在不丹旅行期间,改变了自己多荤少素的饮食习惯。西兰花、椰菜花、长豆、茄子、生菜、菜心、红萝卜、羊角豆、苦瓜、芥兰……等等等等,全都隐藏着山泉般清纯澄净的甜味。有时,一餐就只点四五道蔬菜,没点肉食。几天下来,原本沉滞胀腻的肠胃骤然变得青春焕发,犹如重生。

不丹乡间小镇▲
不丹全境为郁郁葱葱森林所覆盖,碳负排放,不丹人骄傲地说:
“你们在这儿吸进肺里的每一口空气,都是没有受过污染的纯粹氧气。”撇开上述现象不谈,不丹真正让我感动的,是人心的干净。那天,我去购物时,不慎掉落了贴身的小皮包,内有几百美金。对面一家小店的店员瞅见了,立马冲过来,捡起,紧追于后,还给我,不待我道谢,便微笑地转身离开。一名不丹人告诉我,不管是谁,捡到失物,一定会想方设法归还原主或者交到警察局去,他说:“我们不会据为己有,倒不是害怕被人发现而得接受法律的制裁,主要是担心失主因面对种种不便而变得焦虑不安。”

不丹全境为郁郁葱葱森林所覆盖▲
其实不丹的安全,给我的善意和心安,是从抵达后遇见两位导游开始的。
一直担心如何在车水马龙的机场出口与素未蒙面的导游相认,结果一出大门就迎面而来这个熟悉的笑脸。原来他们早已将我们的护照打印归档随身携带,我们的照片和资料他们都烂熟于心,轻而易举就可以跟我们相认。受宠若惊地接过他们献上的哈达,妥妥地围在颈上。迎着初春的暖阳,我们驱车从帕罗机场前往首都廷布。一路沿着帕罗河,望见河对岸的山上虽然还处在旱季枯黄的沉寂中,但是在流转的微风和轻盈的暖光里,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不丹初春的生机,给了我极大地心理安慰。

我们的导游员▲

微风和轻盈的暖光里▲
据说这里距印度只需要两个多小时的车程。
不丹的很多资源和政策都依赖邻国印度的扶持,包括与外国建交的政策都需要经过印度的同意,这点从印度人去不丹是免签证就可以看出。不丹由于每天250美金规定的最低消费,所以能够去不丹的外国人一般都是不超过8人的小型 “豪华团”。但是途中却看到很多用中型客车载着的印度团,导游说因为印度免签并且没有最低消费的限制,所以很多印度人的出国首选就是不丹。

国王纪念塔入口▲
抵达廷布稍作休息后,我们来到国家纪念碑。
这和我想象中的“立柱式”纪念碑不一样,以至于我怀疑自己听错了导游的介绍,再三确认,觉得翻译成国王纪念塔比较合适。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藏式大白塔,为了纪念不丹的第三位国王,在民众的眼中,他真正建立了不丹。

顺时针绕塔跟着众人一起转塔▲
顺时针绕塔跟着众人一起转塔,望着周围不丹人祈诚又笃定的眼神,和嘴边的念念有词,感觉时间仿佛静止,又仿佛一逝千年,一瞬间竟有时空交汇的错觉。

有很多老人席地而坐▲
白塔前的草地上,有很多老人席地而坐,时而晒着太阳,时而唠着家常,时而埋首唱经,不丹人相信在这里为老一辈奉茶可以积累功绩。一旁的长廊上很多人在转经,旋转的经桶反射着午后的阳光,一时有些耀眼。

强岗卡拉康寺▲
这个地区所有出生的孩子都会在这里起名字。
通往寺庙的石阶小路被松林围绕着,一进门是一个幽静的小院子,午后吹来阵阵清风。这时候看到一对父母带着襁褓中的孩子毕恭毕敬地进入寺庙中。在这里我发现庙堂上摆着不丹小王子照片,导游说大家通过这种方式为刚出生的小王子祈福,希望他健康成长。

通往寺庙的石阶小路▲

为刚出生的小王子祈福▲
后来发现很多不丹是寺庙中都会摆放现任国王、前任国王以及大喇嘛的照片,不同于国内我们将过世的人的照片供在庙堂上,为的是让先人庇护子孙一帆风顺。不丹将王室宗教首领的照片放在这里,是为了表达民众对他们的热爱和尊敬,同时也为他们祈福。果然文化不同,很多事情呈现的方式都不一样。

廷布宗▲
廷布是不丹最高权力中心,据说这个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国王及国家政要的行政办公室,另一部分是喇嘛的寺院。
每天只有下午5点以后,才开放给游客参观。我们在等待开放的时候,看到了降旗。士兵踏着轻快的步伐向前迈进,仿佛跳着一支慢回放的华尔兹。同时降旗仪式还有穿着像喇嘛的僧侣加入,可见这个国家随处都有宗教的渗入。

国家政要办公楼▲
进入之前,发现男女导游分别在肩上披上白色和红色的绸带,Tashi告诉我,只要进入庄严神圣的地方,不丹的男生都会在肩上披白色绸带,女生披红色的绸带,以示尊重。就连皇室和政要也会披绸带,只不过他们的颜色和材质都跟民众不一样。

5点以后开放给游客参观▲
下午五点过后,许多在里面的工作人员都下班陆续出来了。
我发现大部分人都穿着不丹的传统服饰。导游也说很多职业都有规定上班要穿的制服是传统服饰,因为不丹对于自己文化的保护和呈现非常敏感。作为一个小国家,一旦开放就很容易受到外来的冲击。它不像中国一个泱泱大国,即使整体都在国际化,但是还是有部分比例的人会坚持国粹和继承传统文化。他们希望能够放慢被世界同化的过程,将自己的传统文化刻入骨髓,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当地的春天景色▲
不丹的每个省都有一个宗,这里宗相当于宗堡的意思。它们大多数座落于山谷的入口处、或建在山丘顶上居高临下的位置或河流的汇流处,属于古时候的战略要塞,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外敌进攻。跟我们古代建长城和城墙是一个道理。

抵御敌人的战略要塞▲
廷布宗果然气派,有点布达拉宫的效果 (虽然我数次看过布达拉宫的宏大,也感觉这里很气魄)。里面的广场空旷庄严,只恨相机镜头太窄,怎么拍也拍不出眼睛看到的十分之一。

廷布宗果然气派▲

精致而讲究的门洞▲
进去后各种壁画窗沿“雕栏玉砌”都显得精致而讲究。

占星修道院学校▲
寺庙建于17世纪初,不丹的统一者夏仲阿旺朗杰(Zhabdrung NgawangNamgyel)于1616年从西藏抵达不丹时,曾居住于此。这里的僧侣从小就开始被培养成未来的占星家,他们奉献多年的时光去研究佛法和学习各类礼仪文化。

寺庙建于17世纪初▲

一株参天大树▲
院墙里面是小小占星家呢喃诵经的声音,院墙外边是一株参天大树,屹立百年默默守护着这个修道院。

院墙外部▲
正午的阳光洒在这片草地上,慵懒地坐在大树之下,眺望着远处曲曲折折的山路,微风拂面,真是惬意人生。

福佑修道院▲
修道院的英文叫Dechen Phrodrang,意思是“被巨大的福佑保护的地方”,这里也是这里是第九世仁波切小时候读书的地方。

只可爱的小猫咪▲
在这里,我见到了一只可爱的小猫咪,喵喵喵。

手工造纸厂▲
古老的造纸技术和繁复的流程注定了这里“洛阳纸贵”,并不是普通人能够消费得起。
所以造纸厂只是生产比较特殊的纪念产品而已,不丹人民的生活和学习用纸都是印度生产和制造的,我问他们为什么不从印度引进造纸技术直接自己做?他们说因为现代的造纸技术会对河流和空气污染,所以为了保护环境,他们都不采用现代工艺。

不丹郊外风景▲
那次出行不丹对我来说极其难忘,在这里我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也不分国界。
也许我接触到只是不丹极少一部分人,也许是我运气好,即使处在这样一个物质条件不发达的国家,他们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富足和发自内心的善良。即使多年过去,我依然受益于这段经历,每当我陷入内心的挣扎我都会看看之前的照片或是给远在不丹的朋友打个视频,也许只是为了听他们说一句:” Khay me, tsa gay ma lang”(没事儿,别担心)。
《赞不丹▪七律》——佚名
青山翠影入云巅,不丹风光韵万千。
佛塔庄严呈肃穆,经幡飘舞寄诚虔。
民风淳朴心常乐,文化悠长意自绵。
世外桃源尘世里,人间仙境梦魂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