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开展内部教育。单位组织大家参观刘伯温故居。首先让我想起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副对联:“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伯温画像▲
刘基字伯温,谥号文成,明朝开国元勋。
此人为官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且精通天文、地理、兵法,擅诗文。温州市文成县是他的故乡,县名以他的谥号为名。刘伯温故里入列国家5A级景区,由刘基庙和百丈漈两大核心景区构成。

温州市文成县▲
参观刘基庙。
刘基庙位于南田镇。旧称诚意伯祠,位于浙江文成县南田镇九都村,处于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西北部,距文成县城34公里。南田镇总面积162平方公里,辖31个行政村。南田镇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植被丰富,人杰地灵,被誉为"天下七十二之第六福地"。
庙始建于一四五八年,庙前有“王佐”、“帝师”两座木坊,其他建筑有头门、仪门、正厅、追远祠及照壁、牌坊、厢房等,属明代木结构建筑群。

庙前有“王佐”木坊▲
正厅一组塑像,刘基居中而坐,儿子刘琏、刘璟伴坐两侧。
庙外广场上矗立着刘基铜像,像前的“千秋景仰”四字为章太炎所题。广场后方是刘基廉政碑廊,反映他的廉政思想。

刘基居中而坐,儿子刘琏、刘璟伴坐两侧▲
在刘基庙旁还有一座长约70米,高约8米的“铭廉壁”摩崖石刻。
崖壁上镌刻着全国十余位知名书法家题写的刘基廉政诗文。“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无矜我廉、守所当为”……在“铭廉壁”摩崖石刻下,细细品读着这些廉政诗文,能深切感受到刘基刚正、清廉的品性。

长约70米,高约8米的“铭廉壁”摩崖石刻▲
问道刘基馆。
“问道刘基馆”系仿古明式建筑,包括问道大厅、为学之道、为官之道、为师之道、处世之道、道之传承6个展区,采取文字、图片、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方式立体展示了刘基“勤、廉、智、诚”的一生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问道刘基馆内部▲
刘基家风家训“不以言传,而重身教”。
其核心内涵为“重文崇智、尚俭倡廉”,一直为刘氏后人所恪守传承。在刘基故居入门的影壁背后,就镌刻着“爱家国、睦邻里、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敦族亲、训子孙、正名分、勤职业、慎官守”的刘氏祖训族规。

问道刘基馆外部▲
徜徉在“伯温故里”。
距刘基庙约六公里的武阳村是刘基出生之地,拥有始建于元明时期的刘基故居、武阳堂、武阳书院、云来门等建筑。还能听到很多关于刘基勤奋好学、足智多谋、执法如山的种种传说,如“伯温的由来”、“怒撕坟墓图”等。 目前,收集到的"刘伯温传说"已有500多篇,因数量众多、流传范围广、影响力大,“刘伯温传说”已作为民间文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伯温故里▲
出故居大门右转百多米便是武阳书院了,课室前有荷塘、凉亭,后院有梅园。
其实这座武阳书院并不是一座有成百上千年历史的古建筑,而是一座现代建筑,并且是为了拍摄电视剧《刘伯温》而建造,是一座按照江南园林修建的建筑,但是刘伯温在少年的时候读过的书院就是武阳书院,这一点倒是一点也没错。虽然是为了拍摄而修建的,但是建筑倒也是讲究,而且周围的环境也十分不错,整个书院隐藏在茂密的树林之中。我们去时正赶上梅花盛开,高耸入云的古木下,粉红夹杂着深红,春风散发着清香,令人流连忘返。

武阳书院▲
漫步清廉武阳。
从刘基故居出来,刚好可以漫步武阳村。这个清廉村居古朴典雅,厚重中透着灵动,在这里可以放慢脚步,寻找600多年前刘基在这里隐居著述,给子孙传道授业解惑的一些印记。

漫步武阳村▲
活张亮,赛诸葛。
走出伯温故里,回顾了一下这位奇人的生平轶事。至正二十年,刘伯温被朱元璋恭敬万分的请去应天,朱元璋相信他的才能,放手交给他去谋划,而刘伯温也从朱元璋这里看到了一个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景。此后数年,刘伯温跟在朱元璋左右不离不弃,帮助他消灭了另外两个起义势力陈友谅和张士诚,随后又消灭了元朝,将元朝的皇族赶到边境线以外很远的地方。

消灭了元朝▲
明朝建立,万事伊始,百废待兴。
刘伯温任御史中丞,同时兼任太史令。很多时候,一个人也许有开乱世的能力,却未必有管理天下的才能,这就是所谓的“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然而,刘伯温并不是一个这样的人,他是一个全才。在明初的一团乱麻中,刘伯温能够严明法度、任用贤才,将一切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朱元璋曾过问他关于宰相的任命,他对和自己有仇的李善长赞许不已,对同自己交好的杨宪却并未美言,评价十分客观。而当朱元璋想让他当宰相时,他也诚实的表示,自己的性格过于嫉恶如仇,恐怕不能胜任这个调度四方的重要职位。从后世的史料来看,刘伯温的识人能力是十分出色的,几乎百发百中。被他批判过的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尽管都被朱元璋提拔了,最后却都因为一些重大的错误而获罪。

刘伯温任御史中丞,同时兼任太史令▲
飞鸟尽,良弓藏。
明洪武八年,刘伯温感染风寒,此时,不知能掐会算的他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命竟会因此走向终结。刘伯温病后,朱元璋故意派和他有仇的胡惟庸前去探病,还带去了御医开的药方。刘伯温吃过御医的药之后,只觉得自己的病更严重了,他拖着病体面见朱元璋,向他试探性的描述了自己的遭遇,朱元璋却装作听不懂,聪明如刘伯温当即明白了自己的处境。

明洪武八年,刘伯温感染风寒▲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刘伯温回家后不再医治,并且准备起了自己的后事。他将儿子叫到床头,把朝堂上的事情交代清楚之后,又洒脱的说,自己死后,尽管刘家会败落,但是九代之后,会出现一个奇才,不但能平反自己的冤屈,还能带领家族重新走向振兴。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先觉大智,预测有验。
当时那个局面,刘家的后代能否在诡谲的朝堂政变中生存下来都未可知,更不要提九代之后的事了,刘伯温的儿子们权当他在安慰自己。
事实证明,能够比肩诸葛的人物自然有他的神奇之处,刘伯温的预言在九代之后居然真的被证实了。嘉靖十年,刑部郎中李瑜言向皇帝举荐刘伯温九代孙刘瑜,认为他有极高的才能,应该被朝廷重用。刘伯温料事如神的名声也再度传开。

刘伯温塑像▲
参观以上景点大约半天时间。刘基有盛名,民间有赞誉,作为游者,以借古鉴今心态参访,有一定收获。
《参观伯温故里有感▪七律》——佚名
睿智奇才济世穷,经纶满腹建奇功。
筹谋策略平天下,辅弼君王定域中。
德厚流光垂史册,才高运舛叹途风。
英名不朽千秋颂,伟绩长存万代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