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向海图强?历史给了我们奋力前行的倔强

以丹聊历史 2025-04-25 20:05:35

人类文明史,是海洋与大陆的千年对弈!

当爱琴海的战船划破迷雾,黄河岸边的农耕文明正日出而作;大航海时代的号角吹响,世界格局轰然改写。两种文明如冰火相撞,郑和宝船与哥伦布帆船的轨迹里,藏着怎样的文明密码?答案,就藏在这场史诗级的文明博弈中!

01.文明起源:不同水土孕育的独特基因

在人类文明的源头,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便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质。以爱琴海的希腊文明为代表的海洋文明,发轫于岛屿之间。欧洲最早的城市诞生于希腊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到1500年的青铜器时期,这里就已高度发达,其留下的文物至今仍令人惊叹。

当时的希腊战船是海洋霸权的重要支撑,三层桨战船长达40米,170人分层划桨,航速可达每小时10海里,船首的金属撞角极具杀伤力。凭借强大的海军,雅典在公元前480年萨拉米海战中击败伊朗大军,成为海上霸主。后来亚历山大大帝将希腊文明拓展到亚、非、欧三大洲,促进了文明的交流融合。

反观大陆文明,众多古老文明在河谷地区孕育而生。从埃及的尼罗河文明、伊朗与伊拉克的两河流域文明,到印度河流域文明,再到中国的华夏文明,除爱琴海文明外,皆依托河谷发展农业。

中国的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因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与其他文明的交流相对较少,从而形成了独特且稳定的文化体系,保留了数千年的特色优势。

这种内陆农业文明具有内向性,强调继承与保守;而海洋文明则是外向型,充满开拓与冒险精神,两种文明的差异从源头便已注定。

02.历史转折:大航海时代的文明分野

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欧洲的“地理发现家”们,实则多是海盗与海军的混合体,他们跨越大西洋,发现美洲,以大西洋为中心的大洋文化时期就此开启。

世界地图上众多以他们名字命名的海湾、海峡,便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中国在航海历史上也曾有过辉煌时刻。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堪称中华古文明的顶峰之一,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前驱。郑和的船队规模宏大,最大的船达1500吨,200余艘船、2万七千余人一同远航,航行路程是哥伦布的三倍之多。而哥伦布的船队与之相比,显得极为渺小,船少则三条,多则十来条,最大的船仅200吨,人数也不过几十到一千多。

然而,两者产生的历史效果却截然不同。哥伦布的航行改变了世界历史走向,而郑和下西洋在明成祖死后便戛然而止。新皇帝下令停止航海活动,相关档案材料也被焚毁。郑和下西洋属于进贡贸易,经济上缺乏可持续性,只是为了显示大明帝国的威严,最终因财政压力而终止。

与此同时,明朝开始海禁,清朝也大多延续这一政策,禁止私人出海贸易。这一决策一方面是为防范敌对势力从海上逃亡或入侵,如明朝初年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逃往海上,以及日本倭寇的侵扰;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在西方大力发展海洋事业时,走向了相反的道路,错失了历史机遇。

03.近代冲击与文明反思:从挫折到觉醒

在近代,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碰撞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冲击。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光绪皇帝的百日维新,虽时间略有差异,但本质上反映了两国不同的发展走向。

日本在16世纪便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7世纪初荷兰人在日本建立商馆,长崎的出岛成为西方文化传播的窗口,幕府将军鼓励学习荷兰文化,翻译了大量自然科学书籍。

而中国虽有林则徐、魏源等人意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魏源所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在日本引起轰动,却在中国未得到重视。

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日本明治维新战胜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大清帝国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是世界上第一次铁甲军舰的较量,也让中国陷入了割地赔款的屈辱境地。回顾历史,唐朝时期的白江口海战,唐军以少胜多,击败日本与百济联军,为东亚赢得了近千年的和平。

那时的日本以中国为学习榜样,派遣留学生前来学习。然而,14-16世纪后,世界局势逆转,欧洲因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崛起,中国却因海禁在海上逐渐衰落。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再到八国联军侵华、淞沪战役,中国在海上屡遭失败,深刻地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21世纪,华夏文明的振兴离不开对海洋的重视与发展。

曾经,我们因忽视海洋而错失机遇、遭受挫折;如今,海洋竞争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从海洋中崛起,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回顾海洋与大陆文明的发展历程,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为未来的前行寻找方向。

文本来源 @汪品先院士 的视频内容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