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何放弃医学?藤野先生临终等不到那封信?

以丹聊历史 2025-04-22 15:44:08

为什么鲁迅说学医救不了中国人?弃医从文背后还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一口气带你细读鲁迅经典之《藤野先生》。

1902年1月,21岁的周树人以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从南京路师学堂附设矿物铁路学堂毕业,获得官派留学日本的资格。

彼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沉重的打击 ——1901年6月,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国家陷入了更深的苦难之中。

如同中国足球输球后渴望发展青训一般,光绪帝和慈禧为平息国内批评反对声浪,再次推行变法维新,选派官员留洋考察、学生出国留学,鲁迅便搭上了这趟 “东风”。

令人意外的是,鲁迅一开始赴日并非学医或学文,而是学习开矿挖煤。他以矿路学堂优秀毕业生 “奏奖五品顶戴” 的奇特身份,进入日本弘文学院两年制速成普通科江南班矿山科学习。

在那段时间里,鲁迅展现出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从甲午战争到1902年的短短八年间,帝国主义列强的矿区遍布中国十几个省、三十多个州县。

鲁迅痛心疾首,写下中国最早一篇系统介绍本国矿产资源的论文《中国地质略论》,痛斥列强在买办协助下掠夺矿权的恶行。

他悲愤地指出,中国连一张精密地质图都没有,对自身资源状况一无所知,更无法自主开采。

1906年5月,鲁迅还与同学顾琅合作出版中国第一部地质矿产专著《中国矿产志》,详细介绍各省矿产资源分布,直言著书目的是让国民了解国产资源,防止被他人掠夺。​

然而,鲁迅的求学之路并未沿着采矿专业一直走下去。1903年4月,俄国撕毁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妄图吞并东三省。

留日学生群情激奋,自发组织500余人的抗俄义勇队,要求北上抗战,掀起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爱国学生运动。

虽然鲁迅未像挚友许寿裳那样直接参与,但这次事件让他萌生了弃矿学医的想法。他怀揣着 “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 的美好梦想,毅然转变方向。​

在思想的觉醒之路上,鲁迅迈出了勇敢的一步。他不顾清廷学监停发官费、遣送回国的危险,毅然剪去辫子,成为江南班第一个断发的留学生。

剪辫后,他还特意拍照留念,并在照片背后题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自己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1904年9月,从弘文学院毕业的鲁迅进入仙台医专。仙台医专因从未招到外国学生,对鲁迅的申请又惊又喜,不仅免试录取,还免去学费。​

初入医学领域,鲁迅面临诸多困难。医学知识繁杂,“专求记忆,不需思索” 的学习方式让他感到脑力受限,担心自己日后如同 “木头人”。

但他凭借顽强毅力坚持学习,一年后,6门课平均成绩65.5分,在142名医学生中排名第68位,顺利升入二年级。

然而,这一成绩却引发日本学生无端猜疑,学生会干事污蔑藤野先生帮鲁迅泄露题目。

事实上,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讲义批改细致入微,不仅订正医学知识错误,连日语表达问题也一一修改,且每周一次,涉及所有课程。

藤野先生

在藤野先生和几位同学的帮助下,流言最终平息,但鲁迅心中的屈辱感却难以磨灭。​

真正促使鲁迅弃医从文的关键事件,是 “幻灯片事件”。日俄战争期间,仙台弥漫着军国主义狂热氛围,许多日本人对中国人充满傲慢与偏见。

在细菌课课间播放的日俄战争新闻幻灯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为俄军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枪毙,周围看热闹的中国人神情麻木。

日本学生的欢呼与中国民众的麻木,让鲁迅深受刺激。他深刻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改变国民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迫切。​

于是,鲁迅果断决定辍学返回东京,先与顾琅编写出版《中国矿产志》,再进入私立语言专修学校学习德语、日语和俄语,为从文之路做准备。

这一决定对藤野先生而言是巨大打击,鲁迅在告别时不敢直视藤野先生悲哀的神情,谎称要研究生物学。

藤野先生虽知解剖学在生物学上用处不大,但仍在临别时将照片交给鲁迅,希望保持联系。此后,二人音信全无。​

随着时间推移,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日俱增。他将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书房墙上,每当疲倦时,看到照片便会 “良心发现,增加勇气”,继续撰写批判文章。

1934年,鲁迅选集在日本出版,他特意要求将《藤野先生》一文补充进去,希望借此找到藤野先生。临终前,他仍念念不忘此事。​

在鲁迅生命的最后时光,也是中日全面交战的前夜。日本改造杂志社曾向鲁迅约稿,让他说些什么,鲁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走出家门,碰见了一个为灾民募捐的小女孩。当时的国民政府极其的腐败,所以鲁迅很清楚地知道,小姑娘所募的款是不可能落在灾民手里的,她的募捐完全没有意义。

但是面对这个热情天真的孩子,你能告诉她说她做这事没意义吗?不能,不但不能说,还必须对她说,小孩子,你做事非常有价值,我一定支持。

鲁迅最后还是捐了款,小女孩收到钱后,紧紧地握住鲁迅的手说:“先生,你太好了,我代表全体的灾民对你表示感谢。”

鲁迅感觉手上传来的温暖正像火一样烧制着他的心,因为他骗了这个孩子。但是鲁迅反过来想,我能不骗这个孩子吗?我能不骗人吗?我们能够把我们最真实的想法都说出来吗?不能,所以我要骗人。

鲁迅想说的是,在现在这种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刻,再谈什么中日亲善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但面对中日双方那些还在真诚地为和平奔走的人,你能直截了当地说你的行为很可笑吗?不能,所以我要骗人。

说这话时,不知鲁迅的脑海里是否又闪现了那位,虽然知道个人的力量微小,但还是倾囊相授,希望为医学传入中国,做出一点点小小贡献的藤野先生。

鲁迅说,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然而最平正的道路却只有用文艺来沟通。可惜走这条道路的人又少得很。

文艺如何让人类彼此不隔膜相关心,我想《藤野先生》已经给出了答案。正因为鲁迅真诚地书写出了这么可爱的藤野先生的形象,感动着无数读者的心,他为未来的和平埋下了种子。

【本文来源@江湖举人的视频内容】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