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山长属于什么编制,一年的收入大概又有多少?

夏夜流萤迟归 2025-04-23 11:04:34

【书院山长属于什么编制?】

书院类型多样,其中于等级层面位居最高的为省级书院。诸如鳌峰书院,其在文章起始部分已被提及,此外,岳麓书院、紫阳书院等亦归属于该类别。上述书院皆为清代声名远扬的书院典范。

另一类别为依行政级别递降的府州县书院。无论省级亦或府州县级书院,皆由官方兴办。书院的山长及教职人员均由官府延聘。从现代视角审视,书院的各类教职并非公务员编制,而是事业编制。

此外,在民间存在由私人兴办的书院。此类书院数目颇为可观,大多由地方上的缙绅与富商慷慨解囊、资助办学,从性质而言,属于纯粹的私立教育机构。

对清代历史有所研究的人士想必知悉,于当时的行政区划体系下,各府、州、县均设有官方创办的教育机构,分别称为府学、州学与县学。这些学校中的教职人员,皆归属官方体制范畴。其中,担任领导职务者,有教授、教谕、学正及训导等。他们的品级设定遵循行政层级规律,依府、州、县的行政等级由高至低依次递减。

据《大清会典》记载,从本质而言,各省书院的兴办旨在弥补官学存在的局限性。在雍正朝之前,各省书院的建设均由地方自行筹备,朝廷并未给予钱粮方面的支持。

雍正十一年,雍正帝向内阁及各省督抚颁谕,自此后,朝廷将从钱粮中拨出一定份额,专款用于资助各省书院。旨在使书院学子与官学学生同等,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膏火之资,此膏火类似今日之奖学金。

乾隆皇帝高度重视书院在社会教化层面所具备的重要功能,于全国范围积极推动书院建设工作。自乾隆一朝起,各省书院数量呈现出持续递增的态势,大抵每个县皆设有一所具备一定规模的书院。

书院在全国教育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因此,清代帝王对书院山长的选任极为重视。以乾隆帝为例,其就书院师生的选拔任用曾明确指示:书院山长之选,务必择取那些精通经史、德行高尚,足以成为众多士子楷模之人,并以礼相待,予以延聘。

因书院并非国家行政架构中的组成部分,所以,担任书院山长及教职的人员,通常并非在职官员。即便是具备品级的教授、教谕、学正等正式教职官员,亦不得同时兼任书院的教职工作。

通常而言,于省级书院,其山长一职多由具备进士出身且已退休归籍之人担任。相较之下,府州县级书院在任职资格方面要求稍降,然其山长人选亦至少需为举人出身。

【山长一年能拿多少银子?】

在清代的教育体系中,书院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不仅是知识传承与学术研究的教育机构,更是承担“养士”职能的关键所在。书院所给予的优渥条件,远非普通低级职官所能比拟,展现出其在人才培育与供养方面独特且突出的优势。

省级书院山长一职,对任职者资质要求颇为严苛,出任者皆为地方上德高望重的鸿儒硕学,且自身具备进士出身,故而地位尊崇。御史经审慎考究史料,以鳌峰书院为例,旨在清晰呈现山长所享待遇之情形。

山长的年俸,于初始阶段设定为四百两白银。迨至嘉庆十五年,相关规定调整变更,山长年俸提升至六百两白银。

在聘任之际,所奉聘金数额为十六两白银。至于旅途盘缠费用,则依据行程远近酌情确定,其上限设定为二十四两白银。

每月伙食费标准设定为10两白银,按年度核算即为120两。若遇闰月情况,当年需额外追加10两作为该年的膳食费用。

年节所奉敬银,每次额度为十两。此外,于端阳、中秋及岁末,亦各有敬银奉送,每次皆为十两,此三项敬银总计三十两。

山长就职之时,需收受一笔金额为三两的“下马银”。在其上任初始的三日期间,每日还会额外获得三两银钱。

于山长诞辰及山长双亲寿辰之际,皆会呈送寿礼,每次数额为白银十两,总计三十两。

山长辞去职务后返回原籍,众人馈赠程仪纹银二十四两。

于书院开馆(即新生入学之时)与散馆(老生学业修满结业之际),各发放纹银十五两。

据大略统计,自嘉庆十五年起,鳌峰书院山长的岁入约为871两。单就俸禄层面剖析,鳌峰书院山长的收入水平,远高于闽浙总督与福建巡抚,且近乎二十位知县的基本薪俸之和。

在乾隆与嘉庆统治的历史时期,彼时全国物价处于较高水平。然而,对于广大普通民众而言,岁入871两白银无疑堪称巨额财富。山长一职所享待遇优厚,这一因素致使众多已退休的进士,纷纷踊跃谋求书院任职之位。

作为处于全国一流水准的鳌峰书院,其山长享有相对较高的薪酬待遇,这在情理之中。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县级书院的山长,所获待遇则明显逊之。

以四川邡县的方亭书院及四川新都县的龙门书院为例,两书院山长的年度薪酬结构较为固定。其基本薪资仅为白银一百两,即便算上其他各项收入,总计亦不超过白银一百五十两。

部分读者或许会提出,仅以合法收入作为衡量标准,难以全面阐释问题。即便山长享有较高待遇,亦实难与在职官员相提并论,此观点确有其合理性。在清代,地方文官的主要收入来源,集中于养廉银与陋规。事实上,彼时并无官员仅依靠俸禄维持生计。

然而,在清代教育体系中,山长存在收受学生礼品这一隐性收入现象。在传统观念里,教师职业地位尊崇,依制不应接受学生馈赠。但受彼时官场风气侵染,山长收受学生礼品竟渐成普遍态势。若有山长坚守原则拒不收受,反而会被视作故作清高,进而在所处环境中易遭排挤。

学生所赠礼品价值各异,此类收入难以精确核算。据大致估算,于省级书院任职的山长,每年收受的财物折合约数百两白银应属合理范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