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宫瑞华:从一首诗看清代故城人的吃食

禹贡怀旧 2025-03-26 13:14:34

清康熙年间曾两次任故城县知县的蔡维义在其所作“甘陵八景”之一的《南埠商胪》中写道:“万里车书一版图,燕南粤北此通衢。楼台映水烟初合,舸舰迷津浪欲无。鳷鹊雨晴香馎饦,鲤鱼风暖荫菰蒲。怀来最是升平事,满载扬帆乐载输。”极赞郑家口之繁荣、繁华、繁盛,恰如一幅缩小版的清明上河图。

诗中提到一种美食——馎饦,这名字听起来很陌生,甚至不查字典连读也不会读,这究竟是一种什么食品呢?出于好奇心,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原来是我们常吃的面条或者叫“面片汤”。据说,馎饦的名字由来缘自北魏(386年-534年)贾思勰《齐民要术·饼法》:“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将其形状及制作方式说得很详细,很具体,细思,极像我们今天擀的面条。但又不完全像面条。挼,即揉搓。“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然后“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 ,仿佛又像我们包饺子时切的面剂子,因为面条是把面擀成一张薄薄的大饼,然后折叠起来切成长条,而绝不是“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而且还要“著水盆中浸”(面条是要晾干或半干再下锅煮)。另外,蔡维义在他的诗中提到“香馎饦”,看来这种食品还带有香味儿。以此笔者怀疑这是不是现在我们不大常吃的一种水煮食品面棋儿。

面棋的配法主要有面粉、鸡蛋辅以食油、白糖等制成。其制作方法鸡蛋,玉米油和白糖放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均匀,打至糖融化,然后放入面粉,揉成光滑的面团,醒30分钟。醒好的面团一切为二,擀成3毫米左右的薄片,切成菱形的面块。其制作工艺与贾思勰描述的极为相似。

因此,馎饦很有可能即是面棋儿。这也符合很多资料上说的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水煮面食。也有的说馎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用清水和面,不加酵粉,掐成小面段,搓成“两头翘、中间凹”的形状,放在菜羹里煮熟。

古代馎饦有多种叫法,如“馎饨”“不托”“拉面”“汤饼”等。宋.陈亮《壬寅夏答朱元晦秘书》有句:“若今更不雨,恐巧新妇做不得无面馎饦。”由此,“新妇做不得无面馎饦”便成了依据歇后语,演变成后来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馎饨极易令人想起馄饨,即用薄面皮包馅儿,煮熟后带汤食用。特别是蒲松龄《聊斋志异·杜小雷》写道:“一日,将他适,市肉付妻,令作餺飥。”面棋是不须肉的,而杜小雷买了肉交给他妻子,让她做馎饦,显然说得是做馎饨,即馄饨(有的地方也叫“云吞”)。这就更加令人迷惘了,馎饨究竟是面棋还是馄饨?以贾思勰的说法,在制作馎饨过程中没有提到肉,而蒲松龄却说买肉做馎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思来想去,窃以为可能是各地叫法不同,有可能淄博地区把馄饨叫做馎饦。但网上许多文章又把馎饦解释成是“用面粉揉制成绳状或是团状切割的糕点”,是“古代用来祭祀神灵的食品”。这就奇怪了。总不能用一碗清汤面棋来祭祀神灵吧?持此说的人还煞有介事地说《汉书·外戚传》中有关于馎饦的记载。相传汉武帝时,有一位名叫皇甫谧的大臣,在朝廷中品行高尚,不受世俗之累。由于人们在祭祀神灵时,使用馎饦这种纯净的食品,所以他的品德被人们称为“馎饦”。后来,这个词就被用来形容人的品行高尚,称为“馎饦之士”。噫嘻!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一种食物能和品行高尚,道德纯正挂上钩。这也说明古人对馎饦这种食品情有独钟。

宋代谚语称“冬馄饨,年馎饦”,陆游《岁首书事》诗:“中夕祭余分馎饦。”

《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开封府百姓吃年夜饭时的情景也提到了馎饦。桌上的菜肴,无论贫富,都必备屠苏酒、春盘、馎饦这三大标准件。人们用它敬奉完祖先后,再全家老小一起分食。到了南宋时期,馎饦早已演化成了制作更精细、口感更好的手擀面。不过水,不打卤,也不需浇头,一把面条丢到沸腾的羹汤里,捞出即吃。

总之,馎饦作为一种大众的美食载于史册。郑家口得大运河漕运之便,南北客商云集,酒肆饭馆众多,美味佳肴甚丰,历来是个“吃集”。作为一县之长,蔡维义为何独独提到馎饦?想必是这食物很好吃。面条乎?面棋乎?馄饨乎?一如他的诗,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任你去揣摩、去理解吧!

0 阅读:0

禹贡怀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