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源上位时,后唐帝国的中央集权相当强大了,但是对新近征服的川蜀地区,却有一种鞭长莫及的感觉。
在伐蜀胜利后,川蜀已被后唐的军政长官全面接管了。
西川节度使是孟知祥,他以前担任过李存勖的机要秘书,跟随郭崇韬灭蜀后,成为西川节度使。
庄宗为晋王,孟知祥为中门使,崇韬为副使。中门之职,参管机要,已而唐兵破蜀,庄宗遂以知祥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
东川节度使是董璋,董璋以前是梁朝高级将领,梁朝灭亡后,成为后唐高级将领,跟随郭崇韬灭蜀后,成为东川节度使。
董璋,本梁之骁将也。是岁,庄宗入汴,璋来朝,庄宗素闻其名,优以待之……是冬,蜀平,以璋为剑南东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
李嗣源上位后,川蜀的人事权力和经济权力,还有相当一部分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
证据就是,李嗣源一度给西川、东川派遣政委之类的高级文职官员,更一再任命军政长官到两川赴任。
初,安重诲欲图两川,自知祥杀李严,每除刺史,皆以东兵卫送之,小州不减五百人,夏鲁奇、李仁矩、武虔裕各数千人,皆以牙队为名。
孟知祥镇西川,董璋镇东川,二人皆有异志,重诲每事裁抑,务欲制其奸心,凡两川守将更代,多用己所亲信,必以精兵从之,渐令分戍诸州,以虞缓急。
李嗣源上位后,还可以从川蜀征调物资,后来川蜀开始找各种理由,对征调物资的数量开始打折扣了。
帝将祀南郊,遣客省使李仁矩以诏谕两川,令西川献钱一百万缗,东川五十万缗;皆辞以军用不足,西川献五十万缗,东川献十万缗。
但是川蜀的失控,几乎是难以避免的。
因为川蜀的割据,一直在慢慢地进行着,后唐中央政府实在不知道,在哪个节点应该再度大举伐蜀?
毕竟隔着秦岭天险,组织一次伐蜀战争,那可是一大工程。你组织的规模太小,不足以吓住川蜀;你组织的规模太大,如果兴兵的理由不是太充足,似乎是有些小题大作的。
比如说,当中央政府向川蜀征调物资时,川蜀一再哭穷,一再对征调物资打折扣,中央政府应该组织一次大规模伐蜀吗?
似乎是不应该的。因为川蜀军政长官这种行为,显然是代表整个川蜀利益集团的,中央政府一定要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恐吓川蜀军政长官必须给中央政府交纳更多的财物,显然会刺激川蜀脱离后唐帝国的。因为这样一来,川蜀地区难免会有一种亡国奴的感觉。
更主要的是,就因为川蜀地区,少给中央政府交纳几十万两银子,中央政府就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财力去大举伐蜀,这也未免太夸张了吧?
对于后唐中央政府来说,还存在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孟知祥、董璋或许不可信,难道换一个军政长官就可信了?
孟知祥和董璋这两人,一个是晋王时代的高级官员,一个是梁朝降将,他们两个人按理说没有任何渊源;更主要的是,这两个人在川蜀都也没有任何根基。
这样两个人分治东西二川,尚且能和中央政府分庭抗礼,换两个人,估计不会比这强到哪里去。
关键是,如果中央政府敢随便对孟知祥、董璋发布人事调动命令,恐怕只会刺激这两个人铁了心的叛乱。
既然如此,后唐中央政府冒着川蜀叛乱的风险、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所谓何事呢?就这样玩,好像有点不值当。
因为类似的原因,当孟知祥击杀中央政府派去的政委后,后唐中央政府依然拿不定主意,是不是应该严厉打击他。
此时只要对孟知祥发布人事调动命令,他肯定会叛乱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事实上,孟知祥击杀中央政府派来的政委,就等于交出了投名状,因为此时的他,只能继续坐镇川蜀,一旦被调离,估计是没有什么活路的。
更主要的是,孟知祥击杀中央政府派来的政委时,从冠冕堂皇的角度看,理由是非常充足的。
我们知道,军人集团支持李嗣源造李存勖的反,就是因为李存勖一再派人节制地方军政大佬。
因为类似的原因,孟知祥在李嗣源给自己派遣政委时,就对他进行了大义凛然的斥责。总而言之,皇帝给各地派监军,那是唐庄宗时代的错误政策,当今皇帝上位后,早就废除了这种制度,你现在到我这里,算干什么的?
关键是,我听说皇帝并不想恢复这种错误政策,是你哭着喊着说外面的军政长官不可信任,所以必须派人监管。你这种挑唆皇帝猜忌军政官员的奸臣小人,真是死有余辜,我代表皇帝、代表政府、代表人民剁了你!
知祥发怒曰:“天下籓镇皆无监军,安得尔独来此?此乃孺子荧惑朝廷尔!”即擒斩之,明宗不能诘也,知祥由此遂反。
在这种背景下,有人扣留了孟知祥的家属,李嗣源依然下令,许可孟知祥的家属到川蜀。
先是,孟知祥遣牙内指挥使文水武漳迎其妻琼华长公主及子仁赞于晋阳,及凤翔,李从闻知祥杀李严,止之,以闻,帝听其归蜀;丙申,至成都。
李嗣源这样做,显然是因为他知道,欲成王成霸、成佛成祖的人,估计不会把家人死活当回事的。你扣留他的家属,也阻止不了他要叛乱,相反会把最后和解的机会断绝了。
现在,川蜀虽然已呈现出明显割据的意图,但是说一千说一万,他还挂着后唐的旗帜,后唐帝国还能对川蜀行使一定的权力。只要做的足够好,许多问题还是可以通过政治外交方式实现。
如果对他们一味用强,最后无法摆平他们,那里肯定会把后唐帝国的旗帜也扔掉,以后后唐帝国对川蜀,就啥影响也没有了。
开始,中央政府给孟知祥派政委时,有人劝孟知祥上书皇帝,总而言之,这是唐庄宗时代的错误政策,希望您不要再执行这种亡国的政策了。
问题是,孟知祥认为这样玩不够艺术,所以没有这样做。因为中央政府给你派个政委,你就公然劝阻,这叫什么事呢?真正有艺术的玩法,是让中央政府自己知难而退。
孟知祥闻李严来监其军,恶之;或请奏止之,知祥曰:“何必然,吾有以待之。”
因为类似的原因,那个政委进入孟知祥的地盘后,孟知祥陪他进行了盛大的阅兵式,总而言之,现在我一声令下,西川军队都听我调动。如果你识趣,赶紧给皇帝写个病假条,请求回京休养。
严先遣使至成都,知祥自以于严有旧恩,冀其惧而自回,乃盛陈甲兵以示之,严不以为意。
问题是这个政委一直不识趣,所以孟知祥只能动粗了:碰到你这种不知死活的人,我连个文明人都没法装!
这个政委死到临头,才知道孟知祥不是和自己闹着玩的,哭着喊着想求饶,但为时已晚,于是他就这样死了。
严惶怖求哀,知祥曰:“众怒不可遏也。”遂揖下,斩之。
孟知祥杀掉这个政委后,又把他的助手叫过来,我们以前算是朋友,你也是聪明人,所以我想给你一个机会。
你现在帮我给皇帝写一个事故报告吧,或是帮我作一个证明。我相信以我们两个人的聪明才智,肯定能写一个非常完美的事故报告。
结果不用问,在那个事故报告中,这个政委肯定是犯了一系天怒人怨的罪,所以才被孟知祥代表皇帝代表政府灭掉的。
又召左厢马步都虞候丁知俊,知俊大惧,知祥指严尸谓曰:“昔严奉使,汝为之副,然则故人也,为我瘗之。”因诬奏:“严诈宣口敕,云代臣赴阙,又擅许将士优赏,臣辄已诛之。”
派到西川的政委,因为不识实务,所以被孟知祥给火并了。东川节度使董璋也找碴把自己地盘上的政委抓了起来。
你这个家伙进入东川之后,干的垃圾事还算少吗?我已容忍你很久了。关键是,你知道西川的政委,是怎么死的吗?
东川地区的政委面对此情此景,当时就吓拉稀了,哭天抢地的求饶。于是赶紧请求回中央政府。
璋怒,从卒徒执兵入驿,立仁矩于阶下而诟之曰:“公但闻西川斩李客省,谓我独不能邪!”仁矩流涕拜请,仅而得免;既而厚赂仁矩以谢之。仁矩还,言璋不法。
随后,李嗣源又派了一个政委来东川,这个政委刚进东川境内,让董璋又找了点碴,把他的跟班给抓了。这个政委一看这阵势,也终于不敢继续进东川了。
因为你再强行进入东川,那就是不知死活了。董璋现在只是抓你的跟班,那是给足你面子了,你还要探着杆子上,董璋一点面子不给你留,杀了你,也没有会替你作主的。
未几,帝复遣通事会人李彦诣东川,入境,失小礼,璋拘其从者,彦奔还。
到这个时候,两川基本割据已完成了。
剩下的事,就是中央政府通过别的方式加强对川蜀的控制。比如,不断撤换川蜀的中层行政、军事长官,希望借此架空两川节度使的权力。
而这样的做法,就是惹得两川节度使反应越来越激烈;因为中央政府一再插手我们地盘的人事任命,这叫什么事?
于是两川节度使抛开从前的矛盾,并且通过婚姻关系实现攻守同盟。
璋素与知祥有隙,未尝通问,至是,璋遣使诣成都,请为其子娶知祥女;知祥许之,谋并力以拒朝廷。
此时,后唐帝国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就是承认川蜀的割据事实,然后在西川、东川两大节席使之间玩平衡;只要他们还挂着后唐的旗帜,后唐帝国就可以对他们行使一定的人事、经济、军事权力。
这种选择的缺点就是,这样玩下去,后唐帝国中央政府对川蜀的权力,就会变得非常有限,而且会越来越有限。
第二种选择就是再组织一次大规模的伐蜀战争,让试图割据蜀中力量清晰地看到,敢对抗中央政府是看不到前途的。
这种玩法的缺点就是,如果不成功,就会让川蜀实现彻底的重新整合,到时和中央政府啥关系也没有了。
最后,李嗣源终于决定派军再度大举伐蜀。
当时,西川节度使孟知祥的全家已接到川蜀,东川节度使董璋的家人还在内地,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有人认为董璋在叛乱时会有一点点顾忌。
问题是,董璋很快就给自己儿子写信说,我并不想造反,只是朝廷一直猜忌我、压制我,我已快走投无路了。你有机会跟皇帝说一声,只要他敢派一兵一卒进入川蜀,我一定会造反,不是我不顾全家人的死活,实在是因为我被皇帝逼得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时两川刺史尝以兵为牙军,小郡不下五百人,璋已疑间,及闻除仁矩镇阆州,璋由是谋反乃决。仍先与其子光业书曰:“朝廷割吾支郡为节制,屯兵三千,是杀我必矣。尔见枢要道吾言,如朝廷更发一骑入斜谷,则吾必反,与汝决矣!”
面对董璋这种威胁,李嗣源依然不为所动,在这种背景下,石敬瑭率军大举征伐川蜀。
董璋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马上正式叛乱。当然了,李嗣源对于他的叛乱,也是丝毫不手软;于是董璋全家当时就成了陪葬品。
问题是,伐蜀战争开始后,后唐中央政府马上就被后勤拖得叫苦不迭了。各种强行征调,弄得天怒人怨,蜀道艰难,内地运出的物资,途中消耗是惊人的,后方大规模的运送,到了前方只有很少一点点。
这种战争,一旦无法迅速实现突破,或是中央政府没有充分的战争准备,那是注定无法进行下去的。
伐蜀战争失败,意味着川蜀实现了彻底的重新整合,至少中央政府曾在川蜀设置的各种牵制,全被两川节度使挣脱了。
以前,不管孟知祥、董璋如何对抗中央政府,总会保留最后的底线,绝不会把中央政府对他们做的所有牵制都破坏掉;但是与中央政府进入全面战争了,那还有什么好客气的?
在这种背景下,川蜀境内只要继续愿意站在中央政府一边的人,自然是全部被清洗,于是川蜀与中央政府的联系,等于完全割裂了。
如果说有什么重要的联系,无非是因为川蜀有大量的将士,是内地调过去的。他们的处境,与解放战争结束后的宝岛台湾老兵一样,他们的根在内地,他们的家属也在内地。
从某种意义上,这种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意味着川蜀有大量的将士,与内地有着割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在这种背景下,孟知祥、董璋如果扔掉后唐帝国的旗帜,可能会引发非常可怕的后果,因为这会让大量从内地进入川蜀的将士无法看到与亲人团聚的希望。
在这种背景下,孟知祥一方面挂着后唐的旗帜,一方面希望李嗣源把自己手下将士的家属迁到川蜀。
对此,李嗣源自然是不会答应的,因为在他看来,这是约束川蜀独立的最后一张王牌。但是,这种王牌终于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据史书所载,后唐中央政府大举征伐川蜀失败后,孟知祥试图拉着董璋一块和中央政府和解,董璋说了,你家人全活着,你自然说得非常轻松,我全家都被李嗣源杀了,我怎么跟他和解?
璋怒曰:“孟公亲戚皆完,固宜归附;璋已族灭,尚何谢为!”
在这种背景下,孟知祥与董璋的矛盾遂难以调和,最后孟知祥经过非常简单的火并,就把董璋灭掉了,两川统一的战争,只进行了不到一个月时间。
董璋这样迅速地被清理出局,大约有两个原因。
第一、孟知祥、董璋在川蜀都没有什么根深蒂固的影响,川蜀军民都缺乏为他们卖命的足够动力。而且,川蜀军民也很清楚,如果东西二川打得旷日持久,中央政府有可能再度借机兴兵入川蜀的,到时川蜀恐怕就会兵祸连结了。
在这种背景下,孟知祥占据以成都为中心的地区,在实力上占据优势,自然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
第二、董璋有一个难以扔下的包袱,那就是他全家被李嗣源杀了,他很难下定决心再与李嗣源和解。而在川蜀有众多内地将士的背景下,这种包袱是要命的,因为那些内地的将士,肯定不希望川蜀与中央政府彻底决裂,因为彻底决裂的话,他们就无法回到家乡了,也难以和家人再团聚了。
所以,孟知祥很快就把董璋解决掉,并且通过一系列外交工作,与中央政府达成和解。
当然了,不论怎么和解,川蜀事实上的独立,已无法避免了。关键是,经过一系列运作,川蜀独立之势更无法避免了,于是孟知祥在川蜀开国立号,他建立的国家,史称后蜀。
本来就是魏博牙兵反叛,被黄袍加身而已,哪来的控制,赵匡胤如果不杯酒释兵权,也会一个样子!
所以汉中本来在地理位置上属于蜀地,但后来被划到陕西管辖,是考虑到四川如果割据,就不得不考虑来自汉中的压力吗?
五代十国是中国古代武将最后的辉煌
以武立国,最后都一个样,内政搞不起来[笑着哭]唯一例外是唐太宗,不过也是一地鸡毛,子欲弑父,母弑子,弟弑兄,父夺媳,大唐无双[笑着哭]
李嗣源是个优秀的将军,也是好人,但说实话他实在不怎么会治国,后唐皇帝都这样,包括李存勖李从珂
道痕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