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沙俄趁阿古柏侵占新疆之机,出兵强占伊犁。1876年,左宗棠率领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速决”的策略,首先攻克乌鲁木齐等地,随后向南疆进军,于1878年基本收复新疆。

左宗棠西征期间时,沙俄未出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国际局势限制:当时沙俄正准备与奥斯曼帝国开战,即第十次俄土战争,需要集中精力应对巴尔干方向,无暇东顾。同时,克里米亚战争后,沙俄与英法等国关系紧张,若在中亚轻举妄动,可能招致英法联军的打击。英国视印度为核心利益,对沙俄在中亚的扩张十分警惕,会干涉其可能威胁印度的行动。
自身实力受限: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沙俄元气大伤,尚未完全恢复,需要时间进行战略收缩,巩固现有地盘,避免引发英法德奥等国的反俄包围网。
清军实力与决心:左宗棠为西征做了充分准备,采取“缓进速决”战略,清军实力对阿古柏形成碾压之势,且左宗棠抬棺出征,展现出坚定的决心,让沙俄意识到与清军对抗并非易事。



国际舆论压力:如果沙俄公然出兵干涉左宗棠西征,可能会引起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反对,使其在国际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政府派崇厚赴俄谈判索还伊犁。崇厚在沙俄胁迫下,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割让了伊犁周边大片土地等,遭到全国反对。清政府改派曾纪泽赴俄重新谈判。1881年,双方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根据条约,沙俄将伊犁地区归还中国,但仍割占了霍尔果斯河以西的大片领土。之后,中国陆续收回伊犁周边一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