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2025年很多东西又开始涨价了?

翔哥说房子 2025-04-07 02:14:13

全国最有钱的城市深圳最近打算让自来水涨价13.05%,居民用水价格从8块/方涨到9.35或者10.29元。深圳还公布了参与听证的20人名单,如果我没猜错大概率会按照去年广州的惯例全票通过。本质上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成本大挪移。

不光是深圳,今年南京水价涨26.8%,广州已经涨了34%,北京第一阶梯水价直奔5元/立方米。而除了自来水涨价,去年西部某市燃气费"三个月翻三倍",很多城市地铁涨价,很多大学学费涨价,其他的肉价、电价、油价都在悄悄地涨。

什么原因?成本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而房价不涨其他东西都得涨。过去二十年中国人享受了全球罕见的低价公共服务:水费比瓶装水便宜,地铁票价覆盖不了电费,大学学费二十年不涨。这些福利的代价早就写进了土地价格的账本里。

我们为什么能享受全球最低的自来水价格?因为房价本质是种变相消费税,它吸走了市政服务的真实成本。接下来的逻辑就简单了,当卖地收入腰斩总得有人承担成本,财政压力就会从楼市向民生平移。说白了过去买房的人是替全民交税,如今全民替不买房的人还债。

这里也许有人会问现在明明是逆通胀,各行各业都在打价格战降价,怎么水电这些公共服务还能逆势涨价?其实看似不合理的事情都有着内在的合理逻辑。

2025年的十大重点工作排在第一位的是扩大内需,今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目标也定在了2%左右,但是大多数人是除了生活必需品其他的能不买就不买,那目标怎么实现?有一种策略就是让公共服务品这些刚需涨价,刚需消费涨价幅度可能不大,但是赢在消费基数足够大。

扩大内需刚需就是最大的内需,在人造通胀的思路下你会看到很割裂的场景,一边是汽车、手机这些可选消费品在降价,另一边是水电、煤气、粮油、米面这些刚需消费品在涨价。这个思路很高,让刚需消费涨价去杠杆,让可选消费降价去库存,既要又要赢麻了。但代价是普通人万万没想到,自以为在消费降级中精打细算殊不知省的钱从每个月的水电燃气费里悄悄溜走。这是发展模式转型必然的阵痛,也是我们这代人必须直面的真相。公共服务免费或者低价的时代真的结束了。

最后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这几天在高级别论坛上献策,说了两点:

·一是以扩大社会福祉为中心,加大对环境健康教育等公共领域的投资;

·二是提高工资和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提高最低工资收入水平等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