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清朝入关以来,满人在中原汉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康熙开始沿袭明朝的宫廷制度,设立了清朝入关以后,在中原地区汉文化的巨大影响下,康熙皇帝沿袭明朝旧制,创设了东西六宫,位份名号明确的后宫等级制度。
甄嬛传剧照
《甄嬛传》中,皇上打算封安小鸟为妃的时候,曾提过“后宫妃位多悬,妃位上能够四角齐全也好”。根据史料《清史稿·后妃列传》中曾记载,“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从一些清廷剧中可以了解一些后宫封妃嫔制度。
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对于皇权集中的清朝统计阶层来说,他们几乎考虑到了所有的统治手段,其中后妃的等级制度就是之一。在当时来说。皇帝纳妃嫔不是随随便便的,是需要考虑到政治手段,通过封妃、封嫔来稳定朝廷大臣及稳定朝剧。所有也就有了“后宫不宁,则天下不宁”的说法
正是这个原因,在大清朝后宫的等级制度在刚创立之时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权利。像皇后,母仪天下,女性中的权力巅峰者。“位居中宫”的后宫主母,统帅六宫,是权利和高贵的象征。皇后只有一个,无论从出身到品德,都需要经过层层的筛选,需要经过皇太后甚至朝臣的同意。所以说封后之路,简直像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样。
我们前面提过,后宫中要设立1个皇后,1个皇贵妃,2个贵妃,4个妃子,6个嫔位,贵人、常在、答应无数。但是后宫中等级这么多,那么除了登上皇后的宝座外,哪一级的妃嫔晋升更让人欢喜?或者说哪一级的晋升让妃嫔的身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家族地位带来巨大的转变?
其实从宫廷剧中,多少能寻到一丝蛛丝马迹。从妃嫔设立的人说来讲,我们也能看出一丝含义。那就是从贵人到嫔位。在后宫的妃嫔制度中,除了贵人、常在、答应没有数量的限制外,其他等级都有数量限制。
所以说从贵人到嫔位,是妃嫔晋升中,最令他们欣喜若狂的晋升,也是变化最明显,家族地位明显提升的表现。
01、身份的转变
在当时的封建皇权中,奉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制度,就连《甄嬛传》中最令四郎喜爱的熹贵妃也只能称作皇帝的妾室而已。处在权力顶峰的皇帝自然也是不例外。不仅不例外,还将这个制度的运行达到极致。
对于满洲贵族、达官贵人甚至还有普通的小康家庭来说,三妻四妾只是标配,他们甚至还会配置通房丫头、丫鬟等来承担服饰一家之主的职责。这种数量的体现在皇家来说更是以一种名正言顺甚至政治利益的形势存在。
对皇帝来说,皇后是帝后一心、伉俪情深的夫妻,从皇贵妃到嫔位四个等级相当于妾室,而后面的贵人等相当于民间的通房丫头。在皇权集中的清朝来说,通房丫头连祭祖、祭天等大型的皇室祭祀活动都是没有资格参加的。
所以,在后宫中,妃嫔从贵人晋升到嫔位,相当于从民间这种没有名分的通房丫头到有了名分的妾室的身份转换,也就是变成了真正的主子。所以对他们来说,其开心程度不言而喻。
02、权利的转变从通房丫头到有名分的妾室,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会有3中特权。而这3种特权对他们这种地位比较低的妃嫔来说可谓是无上的荣耀。
第一就是可以自己抚养孩子或者其他妃嫔孩子
在清朝,皇家的很多妃嫔都不能抚养自己所生养的孩子,如果皇子和公主大了,而生母的位份相对来说比较高,她就可以抚养自己的孩子,定时相见。虽然见面说的不多,但是对于从小不能抚养自己孩子的母亲来说也是一种安慰。
而这种抚养权在嫔妃制度中的体现就是嫔位的分界。嫔位以上,就有可以抚养自己所生养的孩子;而嫔位以下的,就没有这个权利。而高等级的妃嫔还可以抚养其他低等级妃嫔所生养的孩子。在那个皇权集中、母凭子贵的清朝来说,自己手下能有所出或者能抚养一位子嗣,对后妃来说,对于他们的受宠程度及家族荣耀有着重要的印象。
2、一宫主位
如懿传剧照
《如懿传》中,妃嫔曾多次提过“本宫是一宫主位”的话语。根据史料《清史稿·后妃列传》记载,除了皇后以外,嫔位及以上的高等级妃嫔分别居住东西六宫,也就是说嫔位以上的妃嫔拥有着特殊地位,可以成为一宫主位。而居住于东西六宫偏殿的低地位妃嫔,必须以主位为尊,还要承担侍候的职责和义务。
所以说,同样都是做皇上的女人,同样都是居住东西六宫。嫔位就是主子,而嫔位以下只能是伺候以上级别的奴婢一样。
3.皇帝去世以后特权
在清朝,皇帝驾崩后,后宫的妃嫔都会得到下一任帝王的尊封和善待。皇帝去世以后,失去庇佑的这些妃嫔,尊封对于他们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晚年能得到切切实实的照顾和善待。
在《清史稿·后妃列传》的记载中,只有嫔位以上的妃嫔才能和皇太后生活在诸宫中,这样就能保证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而那些低等级的妃嫔,无法得到这种待遇,悲凉收场。
结语
在清朝后宫,贵人到嫔位的晋升,在大家看来只有一级的变化,但是在宫中确实一种权利的改变以及家族荣耀的晋升。代表着他们从奴婢到主子的转变,手中特权的增加,还有作为一个女人晚年的善终。后宫中,等级高的嫔妃人数毕竟有限,所以能从低等级的妃嫔转变为嫔位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