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死后,后人会根据他的人生经历,生平事迹进行褒贬或者中性的评价,可以算得上是对其一生最真实、最高的评价,称此种评价最高的境界为追加“谥号”。不过,这个荣誉称号并不是所有做官的都能得到,朝廷最初对它的追封还是有着严格的要求1、一品大臣,也必须由皇上决定是否追封2、一品以下的官员按例不追封,除非皇帝特旨。
正常情况下,在清朝仕途出身或者获封过-大学士的一品官员、享受一品待遇的封疆大吏有可能得到”文“字谥号。而”文“字所在的谥号中,”文正“属于最难获得、也是地位最高最尊贵的。所以,在文人官员眼中,”文正“谥号,几乎是所有文人官员渴望得到的,算得上毕生所求。
自然,物以稀为贵。这么尊贵的谥号,皇帝自然不会轻易的随便封赏。能获得此荣誉的人必然是一位德高望重、对国家贡献相当突出、品行操守值得后人推敲之人。
大清朝历经268年,却只有8位大臣得到”文正“的谥号,寥若晨星呀。
在获得”文正“谥号的8位大臣中,究竟哪位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呢?
有时候比较得出最高者并不好评判,因为每个人的贡献不同,但是得出最低者却更显而易见。
第一位:汤斌汤斌
汤斌的先祖是跟随明朝朱元璋起兵发家的,从先祖开始世代为官,延续到汤斌这一代。
汤斌在康熙二十三年担任”内阁学士“,被康熙派位”江宁巡抚“。汤斌任职期间,真可谓做到了造福百姓。据史料记载,当汤斌被康熙调回京城出任新的职位时,江宁的百姓不做交易,痛哭流涕,磕头挽留。
汤斌在康熙二十六年九月升为“工部尚书”,却在一月后病逝。据史料记载,他去世时,躺在床板上,穿着简陋的衣服,全身上下只剩下俸禄8两,还是身边的好友拼凑,才得以出殡。
曾任职“江宁巡抚”、“工部尚书”,死后全身只剩工资8两银子,凭这两点,他有足够资格被追谥为”文正“。只可惜,汤斌在生前遭受明朝余孽的攻击,蒙受冤屈,康熙并没有给他这个封号。雍正为他平反后,乾隆为他追谥了”文正“,也算对他的一生有个交代了。
第二位:刘统勋刘统勋
近年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火爆,于是乾隆时期的刘墉变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其实在真正的历史潮流中,刘墉没有那么大的本事跟和珅作对,属于因循保守的人。他的名声远没有其父亲刘统勋威望高,对朝廷的影响大。
《清代通史》中这样评价他:“服官五十余年,居相位十余年,朝廷依赖之如肱股”;《清史稿》中这样评价:“有古大臣风,亮哉”。
刘统勋在上朝的路上病逝,死于乾隆三十八年。他的葬礼,乾隆亲自前去吊唁,悲痛万分,并评价他为“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的“真宰相”。随后追谥“文正”,同时鼓励朝臣向他学习。
第三位:朱珪乾隆后期屈指可数的敢跟和珅直面斗争的忠臣之一,也是嘉庆皇帝的老师。
朱珪在嘉庆亲政后被调回京城担任“体仁阁大学士、监管工部事务”。朱珪雨嘉庆十一年病逝,嘉庆悲痛万分,对其追谥了”文正“谥号。
第四位:曹振镛曹振镛
曹振镛在乾隆年间担任“侍读学士”,相当于现在的厅级高级秘书;嘉庆上任后,官位提升至“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至道光元年,变成朝廷首辅兼军机大臣,朝廷一把手的生涯从此开始持续了15年。
为何曹振镛能历经三朝,官位越来越大,皇帝越来约倚重呢?
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曹振镛历经三代帝王,在朝50余载。在职期间始终唯唯诺诺、小心翼翼。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也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属于无所作为的庸官。
可在英明神武的道光皇帝眼里却觉得曹振镛的品行端正,是朝廷可倚重的重臣,因此在其死后还追谥了”文正“的谥号。
只是,在后人眼中,这个谥号对他来说到底是奖还是羞辱呢?
第五位:杜受田杜受田,在咸丰皇帝眼里算是帮他夺取皇位的重要人生导师,没有这个老师,或许就没有咸丰的帝位。
杜受田所在家族称得上是真正的书香门第,家族地位显赫。他凭借傲人的成绩在道光三年进入仕途。在帮助咸丰皇帝得到皇位后,备受重视,被升任为“吏部尚书”兼领“太子太傅衔”,之后又升任“协办大学士兼领礼部尚书”。
杜受田在职期间,其职位并不算高,也没有进入朝廷的权利中心,却因作为帝师的功能帮助咸丰得到皇位,所以能直接影响皇帝的政见,对朝廷格局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杜受田在咸丰二年病逝。死后,咸丰带着文武百官亲自前去吊唁,并追封他”文正“谥号。
第六位:曾国藩曾国藩
曾国藩,被国人评价为“国人精神之典范”。
曾国藩在同治三年率领湘军在南京击败了太平天国运动,当时的他几乎达到了人生顶峰。坐在富庶的江南之地,手里还有三十万的兵。当初如若曾国藩北上,大清朝的政权是否会倒台?
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按照咸丰的临终遗命,仅凭一己之力又为即将崩盘的大清续了十多年的命,被晋封为“一等毅勇侯”,在他死后被追加“太傅”,追谥“文正”。
第七、八位:李鸿藻、孙家鼐为何会把此二人放在一起?
把他们俩放在一起并不是因为他们对朝廷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有多大的影响力,而是因为惯例。
同治上位后,任帝师的一品大员里,只要他没犯过大的错误,基本上都能得到这个谥号。不过,同治以后,也只出过这两位。
后记在历经二百多年的大清朝,只有8人能得到此殊荣,足以证明他们对朝廷的贡献和历史的影响力。但从8位的生平来看,曹振镛的称号有点德不配位。李鸿藻和孙家鼐这两位“帝师”虽然教的学生能力有限,但他们对历史的作用还是可观的。他们一位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主战,一位创办了近代第一所大学。其功劳还是比曹振镛强很多。
真为这8位”文正工“排名的话,全身只剩八两银子的汤斌,当属第一。而一生碌碌无为、谨小慎微的曹振镛确实适合最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