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肚子、猛运动、吃泻药”,这是不是很多减肥胖友曾经踩过的坑,
以这种方式来减肥,体重或许暂时下降,但却可能换来疲劳乏力、月经紊乱、脾胃虚寒等问题;明明想变美,身体却先被拖垮了。
关于肥胖,中医看透了本质:真正的肥胖,从来不是 “营养过剩”,而是身体 “运化失灵”。
中医讲 “脾虚则湿盛,湿盛则痰生”。当脾胃阳气不足,吃进去的食物无法转化为气血能量,反而变成痰湿、脂肪堆积在体内。
这类人往往有典型表现:四肢浮肿、大便黏马桶、饭后犯困、肚子松软肥胖,甚至冬天手脚冰凉、夏天怕热却出虚汗 —— 这正是 “虚胖” 的信号:虚在阳气,堵在寒湿,代谢如同被冻住的溪流,怎能不胖?

而黄芪,正是破解这一困局的 “钥匙”。
作为中医 “补气第一药”,它能直入脾胃,一方面提升脾胃运化能力,让吃进去的食物变成气血而非痰湿;另一方面打通水液代谢通道,让堆积的湿气随小便排出。
但黄芪的用法大有讲究,根据不同体质搭配,才能事半功倍。
第一杯:黄芪生姜红枣茶
组方:黄芪 20g、生姜3片、红枣3颗
适用人群:
肚子胖、下肢浮肿,捏一把肉软乎乎,按下去有凹陷(水肿型肥胖)
冬天手脚冰凉,夏天不敢吹空调,吃凉食容易腹泻
舌苔白厚,边缘有齿痕,大便黏腻不成形
配方解析:
黄芪:补脾胃之气,推动水湿运化。
生姜:辛温散寒,化解体内的 “寒冰”。很多人久坐不动、爱吃冷饮,寒湿像淤泥一样堵在体内,生姜就像一团小火,慢慢融化这些 “冰疙瘩”。
红枣(去核):养血安神,防止黄芪补气过猛导致 “上火”,同时甘甜入脾,增强脾胃动力。
用法:每天早上煮水15分钟,(黄芪提前泡30分钟),代茶喝。

第二杯:黄芪荷叶陈皮茶
组方:黄芪15g、荷叶10g、陈皮5g
适用人群:
全身肥胖,尤其是腰腹、后背肉厚,摸起来紧实,容易长痤疮、脂溢性皮炎;
一动就出汗,口干口苦,喜欢喝冰饮,但喝完反而更渴;
舌苔黄厚腻,大便黏臭,小便黄赤;
配方解析:
黄芪:此时用量稍减,避免温燥加重湿热,重点用其 “补气升阳” 之力,推动湿热排出。
荷叶:堪称 “天然刮油草”,中医认为它 “升清降浊”,能把上焦的油脂、中焦的痰湿、下焦的湿热一起带走。
陈皮:理气化痰,解决湿热型肥胖常见的 “气滞” 问题 —— 这类人往往情绪烦躁、胸胁胀满,陈皮就像给身体 “通下水道”,让气机顺畅,代谢废物才能排得更彻底。
用法:黄芪、陈皮煮15分钟,关火前5分钟加入荷叶(避免久煮破坏有效成分),放温后喝,可反复冲泡。建议下午喝,此时是膀胱经当令,祛湿效果会更佳。

喝黄芪水避开3个误区
体质不对,反增湿热:
黄芪虽好,却不是 “万能减肥药”。阴虚体质(口干舌燥、失眠多梦、舌红少苔)需搭配麦冬、枸杞;上火人群(咽喉肿痛、便秘)建议减半用量。不了解自身情况,请先咨询专业医生辨证。
只喝不动,效果打折:
黄芪水是“内调”,还需“外动” 配合。平时要配合一些温和的运动和拉伸,能让气血循环更。
短期求快,不如慢调:
中医减肥是 “改体质” 而非 “减体重”,期间要更多的关注身体和纬度的变化,不必纠结体重秤上的数字 —— 真正的瘦,是从内到外的轻盈。
饮食配合,事半功倍:
减肥这事,七分靠饮食,想要瘦,一定要配合合理饮食(注意:不是节食),要定时定量,营养均衡,每餐7分饱。

健康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