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发展的太快了,这几天国内首个AI智能体Manus出现,刷屏了。
这几天突然感觉有一点点的焦虑感,以后我可能会被一个财经领域AI agent 给取代了。
大家人手一个AI agent,就够了。
有人已经靠卖搭建好的AI智能体赚了600W。
不过想想吧,AI agent会收集数据,推理,执行任务。
但是AI缺乏思考能力,人与人之间都交流,不是更加弥足珍贵了嘛。
资本市场上人工智能是明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财经博主,投资人工智能板块也算是深度参与了这场革命。
即使往后我们都被AI淘汰了,至少在资本市场上要赚到AI这波钱。
我去年在文章中多次讲2025 AI应用要爆发了,关注$软件ETF(SH515230)$
昨天天软件ETF一骑绝尘,在AI应用领域最大的场景是AI agent,所有软件公司都可以重做一遍,市场规模比saas的10倍还要大。
这话是不是我说的,是Y Combinator 的合伙人说的。
那昨天出的Manus AI Agent 是啥?
这是一家上海的创业公司Monica最新推出的AI智能体。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超级厉害的 “数字小助手”。
它不是那种只给你提供点建议或者答案就完事儿的普通 AI,而是能真正帮你把事儿给办了,直接交付完整的任务成果。
Manus 能直接调用各种工具,比如浏览器、代码编辑器、数据分析工具啥的,它都能顺手拈来,帮你把任务搞定。
虽然Manus是最先跑出来了,但是跑得快,可能也不一定跑到最后。
但至少说明这个时代要来了。
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应用场景,就是往后我们手机上都会有一个AI智能体。
这需要跟手机厂商合作,比如现在的苹果手机,你可以问它问题,但是它不能够帮你调用各类APP去完成任务。
AI智能体时代就可以实现,而且需要手机的底层架构支持。
那么,如果AI智能体的时代来临,哪些类型的公司最能够受益呢?
我总结了一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算力基础设施:AI的“动力引擎”
行业逻辑:大模型训练需求爆发式增长,全球算力缺口持续扩大。根据英伟达最新财报,AI芯片订单排期已至2026年。
相关公司:
英伟达(NVDA) ➤ 核心逻辑:全球GPU市占率超90%,CUDA生态护城河难以复制,Blackwell架构芯片已实现量产。
台积电(TSM) ➤ 核心逻辑:3nm以下先进制程垄断者,独家代工英伟达/AMD AI芯片,CAPEX扩产计划超预期。
国内主要是寒武纪
虽然,国内的大模型训练的成本在逐渐降低,但是从行业整体上来看,整体的算力需求依旧是不断增加的。
二. 智能终端硬件:AI Agent落地载体
行业逻辑:具备本地推理能力的AI手机/PC渗透率突破临界点,IDC预测2025年出货量达4.2亿台。
相关公司:苹果(AAPL) ➤ 核心逻辑:A18芯片集成专用NPU模块,iOS 19系统原生支持多模态AI Agent交互。
$小米集团-W(01810)$ ➤ 核心逻辑:全球首款AI影像旗舰手机Xiaomi 14 Ultra销量超预期,生态链设备AI化率达60%。
三.云计算与AI平台:智能体的“操作系统”微软(MSFT)
核心逻辑:生态闭环,Azure OpenAI市占率62%,Copilot已嵌入Office/Win11核心场景。商业化加速,企业AI订阅客单价提升27%,2025Q2云收入增速预计25%;
2. 亚马逊(AMZN)
核心逻辑:成本优势,自研Trainium芯片降本40%,AWS推理服务价格战市占率回升至34%;场景延伸,AI物流系统降低配送损耗15%,Prime Video生成式广告点击率提升3倍;
3.阿里巴巴
核心逻辑:阿里是人工智能云计算的主要服务商之一。同时阿里还是苹果手机的人工智能合作商,也就是说以后给苹果手机定制AI智能体的可能就是阿里。
四、垂直应用:AI Agent的“杀手级场景”1. 特斯拉(TSLA)
核心逻辑:自动驾驶场景是AI智能体应用比较早能实现的场景。特斯拉在这个领域技术领先,Dojo超算训练效率超GPU集群,FSD V12事故率较人类驾驶低41%;Robotaxi牌照落地倒计时,FSD 订阅渗透率提升至28%(同比+15pct)。虽然FSD在国内的实际使用效果口碑不是那么好,这是由于特斯拉不能在国内测试和训练,道路数据主要基于网络数据原因造成。
2. 腾讯控股
核心逻辑:微信每天产生巨量数据,在一个APP内有很多场景,比如发信息,发朋友圈,看视频号,支付等等。一个AI智能体能够大大提高微信的使用效率。微信AI助理日活破5亿,小程序生态GMV中AI推荐贡献超35%;在游戏领域,《王者荣耀》AI NPC动态交互提升用户时长28%,UGC工具降低创作门槛;
以上是在美股和港股上,在AI智能体上布局确定性比较高的一些公司,A股的上市公司大部分关联性还相对较低。
#ai智能体##manus##人工智能##今日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