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震荡回调,现在是买还是卖?

穗哥财富自由之路 2025-03-31 13:36:33

这一轮港股反弹的顶点,麦哥过去几天多次提醒了风险,市场确实也见顶回落。

不过,港股市场的表现还是让很多投资者感到困惑。

一方面,科技股的强势反弹让人看到了希望;另一方面,市场的震荡回调又让人担心是否错过了最佳入场时机。

那么,港股后市究竟会怎么走?投资者又该如何应对?

今天,我们就从近期市场表现、盈利修复、估值水平和潜在风险四个方面,来聊聊港股的未来。

近期表现:震荡回调,科技股仍是主角

春节以来,港股市场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走势。先是AI热潮带来的科技股反弹,让恒生指数一度走强。

但随后因为小米配股、特朗普关税政策等利空消息,市场情绪转弱,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连续三周回调。

尤其是信息技术、银行和保险板块,跌幅分别达到5.6%、2.0%和1.7%,而医疗保健、原材料和运输板块则逆势上涨。

从整体来看,这轮反弹主要依赖估值驱动,而非基本面改善。

换句话说,市场上涨更多是因为投资者对未来乐观预期的“情绪推动”,而非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

这种“情绪市”虽然来得快,但也容易透支,导致近期市场震荡回调。

不过,科技股依然是市场的“主角”。

恒生科技指数的盈利增速预计在2024年达到38.7%,远高于其他板块。

腾讯、小米、美团等头部公司贡献了大部分盈利增长,说明科技板块的修复能力较强。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盈利增长更多依赖成本优化,而非收入增加,说明终端需求依然疲软,经济复苏力度有限。

盈利修复:2024年靠成本,2025年看科技

盈利是决定市场走势的核心因素。2024年,港股整体盈利预计同比增长5-6%,但增长质量存在分化。具体来看:

板块分化明显:汽车、海运、保险等板块盈利增速居前,而地产、银行、能源等传统板块接近零增长。

科技板块虽然增速放缓,但仍维持高双位数增长,尤其是互联网大厂和科技硬件公司表现亮眼。

增长质量欠佳:盈利改善主要依赖净利润率提升,而非收入增长。

2024年,恒生科技指数收入增速为18.1%,但盈利增速高达38.7%,说明企业更多是通过降本增效来实现盈利,而非扩大市场份额或增加收入。

展望2025年,市场一致预期MSCI中国指数EPS同比增长7.3%,恒生科技指数同比增长25.1%。

科技股依然是主要支撑,尤其是半导体、生物科技等高增长领域。

但传统板块的盈利修复需要更多依赖政策支持和经济复苏。

估值水平:科技股合理,整体仍有吸引力

估值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当前,港股整体估值水平如何?是否还有上涨空间?

对比美股科技股:中国科技股的动态市盈率(P/E)为17.4x,低于美国科技龙头的23.5x。

虽然中国科技股的ROE和净利润率低于美国,但估值已经较为合理,进一步高估的空间有限。

对比新兴市场:MSCI中国指数的动态P/E为11.5x,略低于MSCI新兴市场的12.3x。

考虑到中国市场的盈利能力和增长预期,当前估值基本匹配。

科技股仍是主线:恒生指数中科技板块占比高达40%,科技股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市场走势。

2024年,科技股的盈利修复较为明显,2025年盈利预期增速居前,说明科技板块的长期竞争力正在提升。

潜在风险:政策、关税和盈利兑现能力

尽管港股市场有科技股支撑,但仍面临一些潜在风险:

政策不确定性:国内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力度是关键。如果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预期,传统板块的盈利修复可能受限。

关税政策: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可能对市场情绪造成冲击。如果对华关税进一步加征,可能引发市场波动。

盈利兑现能力:科技股的高估值需要盈利兑现来支撑。如果盈利增长不及预期,市场可能重新进入调整期。

基于以上分析,港股市场目前处于合理区间,追高的性价比不高。

港股的未来走势,归根结底是科技与政策的博弈。

科技股的盈利修复和估值提升是主线,但传统板块的复苏需要政策加码支持。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在市场震荡中保持冷静,低迷时积极介入,亢奋时适度获利,同时关注盈利兑现和政策动向。

港股市场虽然波动较大,但只要抓住主线,依然有机会在震荡中实现收益。



0 阅读:0

穗哥财富自由之路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