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不练习肯定是不行的,主要是练多少。现在还有个问题是,练得多了,孩子麻了、疲了,计算能力也没达到预期目标。这是为什么?
每次期末考试,老师拿着数学卷子分析,因为计算失分的不在少数。老师、孩子、家长都在可惜,要是加上这几分,成绩又能提高不少。

回想考完试孩子说,“我检查了”、“也验算了”。可卷子发下来还是有不少因为计算扣分的地方。刨除孩子就是计算错误的原因。我觉得因为计算扣分的因素还可能有下面三种因素在内:
1.不认真的因素占一半
2.没有检查习惯占30%
3.直接“忽视”占20%
(用上面的比例,只想说明孩子在这方面的用心程度。 )
前两点大家很容易理解,第三点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沉浸在答题时,大脑一直处于在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中,或者说是自己习惯的思考模式中。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难识别出错误信息。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大脑转得太快了,手没跟上速度。就是说大脑已经思考到第三步了,手才写完第一步。这时,手和脑是各做各做的。但手也会因为大脑的思考,把第三步的答案写到第一步上,也就写错了。
像这四种情况,孩子疯狂刷计算题,并不能减少计算出错的现象,还需“对症下药”。
1.第一二种情况,解决孩子不认真、没有检查习惯的问题。
这两种问题的解决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做完题,能够回头检查,主要是认真,就有可能检查出错误。重点还是养成检查的习惯。只要有检查的意识并行动,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这就又涉及孩子写字速度。写得快,答题快,才有时间检查。相反,如果题都答不完,哪里还有时间检查呢!

2.第三四种情况,解决孩子习惯性思考的问题。
答完题不要着急马上检查,让大脑先静半分钟或者10个数、或是做深呼吸等,放松一下因为考试而紧绷的神经。就是和前面的“思维”做个“了断”。然后再检查。
3.着重检查之前不确定的题。
4.检查草稿纸,看有没有计算错误的地方。
如果孩子平时练习都对,但一考试就容易出错,这里面还可能会参杂紧张的因素。日常练习中,可以通过计时的方法,让孩子习惯在紧张的情绪下做练习,改善因紧张而做错题的情况。
A妈想说,计算能力真的很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别觉得它是小问题,就觉得不重要。在复杂的计算公式中,一个得数算错,就会导致整道题算错。但是有时候计算错误,可能与孩子做题的心理和习惯有关。只要我们找到根源,解决问题不在话下。
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