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参第一股”吉林省集安益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盛药业”,证券代码:002566)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的出炉,无疑是给其投资者浇了一盆冷水。作为一家在中药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企业,益盛药业曾经凭借其核心产品,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然而,2024年财报数据却显示出一系列令人忧心的问题,既反映出企业自身经营的困境,也折射出整个传统中药行业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
营收5年下滑34.06%
从财报数据来看,益盛药业的经营状况堪忧:2025年第一季度报营业收入1.59亿元,同比下降20.59%;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43.56%,仅为1186.16万元;扣非后净利润的跌幅更是高达53.36%至843.86万元。
数据的大幅下滑,说明益盛药业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正在急剧萎缩。在医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益盛药业似乎正在失去其市场优势。
实际上,从2019年开始,益盛药业的营收便逐步下滑。尽管2021年和2023年营收出现小幅上涨,但已经从巅峰时期的10.13亿元,下降到了2024年的6.68亿元。短短5年时间,同比下滑34.06%,萎缩超三分之一。这一断崖式下跌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进一步印证其核心产品市场竞争力衰退的严峻现实。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理念的转变,传统中药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消费者对于药品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益盛药业的产品也许未能及时跟上市场变化的节奏,导致销售业绩下滑。
另一方面,研发投入相对不足可能也是一个关键因素。2025年第一季度,益盛药业的研发费用仅有388.32万元,同比下降22.41%,这使得企业在创新药物研发和产品升级方面可能滞后于同行,难以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
尴尬的企业策略
由于品牌溢价能力弱,期间费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利润空间。
财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益盛药业的销售费用7615.42万元,同比下降 20.94%;管理费用2100.87万元,同比下降23.49%。
从数据来看,这种“三费齐砍”(加上研发费用)的降本策略看似精明,实则暴露出增长焦虑——当拳头产品人参类制剂营收持续萎缩(2024年同比下滑33.51%),企业选择用“节流”代替“开源”,无异于饮鸩止渴。
值得关注的是,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净利润的影响较大,这说明企业的盈利质量有待提高。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金额较高,这意味着企业对政府补助等外部因素的依赖程度较大,而自身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弱。
财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益盛药业的非经常性损益高达342.3万元,其中政府补助就贡献了325.13万元。若剔除这些“外快”,益盛药业的实际经营利润仅剩843.86万元,日均净赚不足3万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连这根救命稻草都在缩水——政府补助同比减少超13.29%。当政策红利退潮,企业的盈利能力原形毕露。
高存货风险
2025年第一季度末,益盛药业的存货高达16.16 亿元,占总资产30.12亿元的53.63%。存货积压不仅占用了大量资金,还可能导致资产减值损失的风险增加。在市场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管理存货、提高存货周转率,是益盛药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益盛药业2011年上市不久,就制定了“打造人参全产业链”的发展战略,2013年开始不断疯狂地采购囤积人参(红参、生晒参和鲜人参),导致存货占总资产比例急剧提升。
对此,曾有媒体质疑,益盛药业销售停滞的同时,存货却不断在增加。按正常销售,2024年人参类产品才销售0.44亿元,这些存货不知道要卖到猴年马月!
清扬君点评:
站在中药产业升级的十字路口,益盛药业的困境颇具典型性:过度依赖单一品类、创新投入畏手畏脚。当同仁堂加速数字化转型、片仔癀跨界日化时,这家偏居吉林集安的企业,能否还靠“吃老本”续写人参神话呢?财报里下滑的曲线,或许已经给出了答案。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