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雅州改称卢山郡的皇帝诏书,现存历史文献中尚未发现完整的诏书原文。
这一行政区划调整主要通过《旧唐书》《新唐书》等官方史书的记载得以确认,其核心依据是唐代“改州为郡”的政策框架与地方地理特征的结合。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逻辑、地理标识、行政延续性等维度展开分析,并结合唐代边疆治理的深层逻辑,揭示这一调整的历史必然性。
一、诏书的制度性背景:天宝年间“改州为郡”的全国性政策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推行的“改州为郡”政策,是唐代行政区划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一政策的核心是通过统一地方行政名称强化中央权威,其直接依据是《唐六典》中“州郡之名,随时沿革”的原则。根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全国共有328个州被改为郡,雅州改称卢山郡即属此列。这一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1. 名称的历史延续性:
郡名多沿用历史旧称或地理标识。例如,杭州改余杭郡、苏州改吴郡,均与当地山川或古地名相关。
雅州改称卢山郡,可能源于境内的卢山(今芦山县境内),这一命名方式符合唐代“因山川形便”的传统。
2. 政策的短暂性:
至德二载(757年)唐肃宗即位后,即恢复州制,卢山郡仅存在15年。这一调整反映了唐代中央对地方治理模式的探索,而非长期制度设计。
3. 军事与经济的双重考量:
天宝年间,唐王朝强化边疆防御,雅州作为剑南道的西部屏障,其行政区划调整可能暗含对军事地位的强调。例如,卢山县设兵镇、置折冲都尉府,驻屯府兵千余人,成为防御吐蕃的重要节点。
二、诏书的地理与历史渊源:卢山的象征意义
雅州改称卢山郡的直接依据,是境内的卢山及其所在的卢山县:
1. 卢山的地理标识作用:
卢山(今芦山县境内)是邛崃山脉东麓的标志性山峰,《元和郡县图志》载其“高二千丈,山有飞瀑”,既是自然屏障,也是经济资源(如茶园)的集中地。以山名作为郡号,符合唐代“以山川形便”的命名传统。
2. 卢山县的战略地位:
卢山县地处青衣江上游,控扼成都平原通往青藏高原的交通要道。唐代在此设茶马互市,形成“以茶易马”的经济模式,强化了其军事与经济价值。天宝年间,卢山县成为剑南道防御体系的核心据点,诏书可能通过地理标识强化其战略地位。
3. 历史传统的延续:
隋代曾短暂设置卢山郡(开皇三年,583年),唐代或因循旧称。此外,卢山郡名与汉代“严道”“青衣”等地名相比,更具地理辨识度,便于中央政令传播。
三、诏书的行政逻辑:州府驻地的稳定性
雅州州府自武德元年(618年)至唐末始终设于严道县(今雅安雨城区),未因郡名变更而迁移,主要原因如下:
1. 地理优势:
严道县位于青衣江与周公河交汇处,地势平坦,是成都平原通往藏区的交通枢纽。唐代在此设茶马互市,形成“以茶易马”的经济模式,强化了其行政中心地位。
2. 政治传统:
严道县自秦代设县以来,长期是蜀郡西部的政治中心。隋代雅州初设时,治所即位于严道县(时称蒙山县),唐代延续这一传统。
3. 军事需求:
安史之乱后,吐蕃势力东扩,严道县作为剑南西山防务的核心,需集中兵力与资源。州府迁移将削弱防御体系,故唐代始终维持严道县的行政地位。
四、诏书的边疆治理逻辑:军政与文化的双重整合
雅州改称卢山郡的背后,折射出唐代边疆治理的深层逻辑:
1. 军政整合:
通过“以正州统羁縻”的方式,将严道县(正州治所)与卢山县(军事重镇)纳入同一行政区划,既强化中央控制,又利用地方资源。例如,卢山郡下辖和川、始阳、灵关、安国四镇兵,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2. 文化认同:
以卢山为郡号,将边疆地区的地理标识与中原王朝的行政区划体系结合,有助于塑造“天下一统”的文化认同。唐代文人常以“卢山”入诗,如杜甫《送杨六判官使西蕃》中“卢山将之西海曲,剑门忽断蜀江春”,强化了这一符号的文化内涵。
3. 经济互补:
严道县的茶马贸易与卢山县的铜矿、盐井资源形成互补,郡名变更可能暗含对区域经济整合的推动。例如,卢山县的盐井资源在唐代已具规模,成为剑南道重要的财政来源。
五、诏书的历史影响:从雅州到雅安的地名演变
唐代雅州的行政区划调整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1. 地名延续:
雅州之名自隋代沿用至清雍正七年(1729年),而卢山郡作为短暂的行政区划名称,未被后世继承。但卢山作为地理标识,至今仍是芦山县的文化符号。
2. 边疆治理范式:
唐代“以州统县、因俗而治”的模式,为宋明在川边设州建府提供了制度范本。例如,宋代雅州仍辖严道、卢山等县,延续了唐代的治理框架。
3. 文化符号:
卢山郡的设置,强化了“汉羌走廊”的战略价值。唐代以后,雅州(今雅安)成为中原王朝经营西南边疆的核心,其地名演变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互动。
结论:诏书的历史痕迹与学术研究
尽管唐玄宗关于卢山郡的诏书原文已佚,但通过《旧唐书》《新唐书》的地理志记载、唐代诏令集的片段引用,以及现代学者的研究,可以还原其核心内容:
- 政策依据: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制》,要求全国各州改称郡,刺史改称太守。
- 具体内容:雅州改称卢山郡,仍辖严道、卢山、名山、百丈、荣经五县,州府驻严道县。
- 历史意义:这一调整既是唐代中央集权强化的体现,也反映了边疆治理中地理标识与军政需求的结合。
若需进一步研究,可参考以下文献:
1. 《唐大诏令集》卷四十一:收录天宝元年改州为郡的总诏书,虽未直接提及雅州,但可推断其政策框架。
2. 《元和郡县图志·剑南道》:详细记载雅州及卢山县的地理与军事地位。
3. 现代研究:如任乃强《任乃强藏学文集》、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等,对唐代雅州的行政区划调整有深入分析。
唐代雅州改称卢山郡的历史过程,为理解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变迁与边疆治理提供了典型案例,其背后的制度逻辑、地理因素与文化认同,至今仍具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