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人持续提升,而你却停滞不前,这往往是因为你抵触变化。真正的转变源自内在动力,是自我驱动的结果。你或许能影响他人,却无法强制改变他们,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今天,我们将探讨被尊为“千古一帝”的汉武帝刘彻,如何通过自我革新,最终攀上权力的顶峰。
刘彻小时候叫刘彘,那时候他还是胶东王。太子刘荣是栗姬的儿子,也是刘彘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小时候的刘彘,整天和刘荣、陈阿娇玩得不亦乐乎,哪会想到他们以后会变成对手。栗姬可不简单,她能把刘荣推上太子之位,说明她很有手段。她拉拢窦婴,这招确实高明。窦婴曾问袁盎对栗姬的看法,袁盎说:“她就是个贪心又没脑子的人,不值一提!”窦婴听完笑了:“没想到你袁盎也有看错人的时候。你看看,这是栗姬给我的信,她亲自请我出山,做刘荣的老师!”
袁盎一脸惊讶,“没想到栗姬还挺有头脑的!”“那我该怎么回应她?”“这还用想?赶紧答应!给太子当老师,还有比这更风光的事吗?太子可是未来的皇帝,晁错不就是靠着当陛下的老师才这么嚣张的吗?能当皇帝的老师,这可是天大的荣耀。要是你能培养出一位贤明的君主,魏其侯,你的名字肯定会被后人记住!”
窦婴担任了刘荣的导师,所以当汉景帝询问他谁最适合成为皇位继承人时,窦婴毫不犹豫地推荐了刘荣。他解释道:“按照传统,应立长子为储君,刘荣身为长子,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汉景帝质疑道:“你作为刘荣的老师,这样的推荐是否带有私心?”窦婴严肃地回答:“我的一切建议都是为了国家利益,绝无私心。”汉景帝听后笑了,说:“我了解你魏其侯,你以正直著称,我相信你的话。”然而,汉景帝内心深处,立刘荣为太子只是权宜之策,主要是为了让他的弟弟梁王刘武放弃对皇位的觊觎。此时,汉景帝的小儿子刘彘虽然受到父亲的喜爱,但并未被考虑为太子的候选人。
栗姬回绝了长公主刘嫖的提亲,这让王娡意识到机会来了。她找到儿子刘彘,试探性地问:“你对阿娇姐姐印象如何?”“我很喜欢她,想天天和她在一起!”刘彘天真地回答。王娡接着引导:“那让阿娇姐姐成为你的妻子,你觉得如何?”“妻子是什么意思?我不明白。”刘彘困惑地问。王娡解释道:“就是让阿娇姐姐永远陪伴你的方式,成为你的妻子后,你们就能一直在一起了!到时候你就按照我说的做,记住了吗?”“我记住了!”刘彘点头答应。此时,历史的进程悄然改变,真正的操纵者并非刘彘,而是他的母亲王娡,她才是这场戏的总导演,刘彘只是她精心安排的一个角色。
王娡拉着刘嫖,提议道:“姐,彘儿和阿娇两个孩子相处得挺好的,咱们干脆给他们定个娃娃亲吧,你觉得?”刘嫖笑着回应:“这主意不错,不过阿娇可比彘儿大几岁!”王娡不以为然:“大几岁怎么了?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嘛!”接着,王娡招呼刘彘过来,刘彘走到刘嫖身旁。刘嫖摸了摸他的头,问:“彘儿,你喜欢阿娇姐姐吗?”刘彘毫不犹豫地点头:“喜欢,当然喜欢!”刘嫖笑着说:“那姑姑让阿娇姐姐做你媳妇儿,好不好?”
“好,到时候我要建一座黄金宫殿,让阿娇姐姐住在里面!”这就是“金屋藏娇”这个成语的出处。你说刘彘聪明,其实不如说是他母亲王娡的精心策划。小孩子哪会有那么多心眼?不过,刘彘虽然年纪小,心里也明白母亲让他演这出戏是为了他好,至于背后的真正用意,他还不太懂。
此时的刘彘早已不再是那个天真的少年,在母亲王娡的精心策划下,他已然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表演者。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如此?自小就被父母寄予厚望,他们将所有的期待都倾注在我们身上,而我们却常常忽视了他们的付出。直到我们自己成为父母,才真正体会到当年他们的艰辛,这正是所谓的“知易行难”。
刘彘的岳母刘嫖和母亲王娡不断在背后贬低栗姬和刘荣,汉景帝本身对刘荣也不怎么看好。再加上栗姬在几次重要场合的表现实在不尽如人意,这更加坚定了汉景帝的决心——他要废掉刘荣的太子之位,改立刘彘。不过,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就算是皇帝,也得考虑各方势力的平衡。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汉景帝任命卫绾为中尉,掌控北军。随后,他召开了一次特别的朝会,在会上正式宣布废黜刘荣的太子身份,将其降为临江王。
窦婴马上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太子刘荣没有犯任何错误,陛下如果废掉他,恐怕会引起公众的不满!”汉景帝刘启反问道:“是民众不满意,还是你这个太子太傅心里有疙瘩?”窦婴回应道:“我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国家,没有私心!”周亚夫也表达了反对意见,汉景帝随后宣布:“丞相陶青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我决定免去他的职务,让太尉周亚夫接任。至于太尉一职,暂时不设,军队的事务我会亲自处理一段时间!”
郅都奉命召见侵占太庙的临江王刘荣进京。刘荣高喊:“我要见父皇,我是被冤枉的!”郅都冷冷回应:“到了中尉府,所有人都是待审的犯人。你虽然是临江王,但在这里只有一个身份——罪犯!来人,把刘荣单独关押,不准任何人探视!”不久后,刘荣自杀身亡。刘彘因此对郅都心生怨恨。当汉景帝问他对郅都的看法时,刘彘愤愤地说:“我知道,他是个酷吏!荣哥哥就是被他逼死的!”汉景帝皱了皱眉,心想逼死刘荣的其实是自己这个父亲,郅都只是执行命令而已。他对刘彘说:“你这孩子,怎么能说他是酷吏?他不仅是朕的打虎英雄,还是朕的得力助手!”
汉景帝为刘彻挑选了一位资深导师,即历经三朝的卫绾。表面上看,卫绾似乎没什么建树,但实际上他深谙时局,懂得审时度势。一次,汉景帝询问他对中尉人选的意见,卫绾谦逊地答道:“臣身为太子太傅,首要任务是辅佐太子。至于中尉人选,全凭陛下定夺,臣谨遵圣命。”有人或许认为卫绾只是个和事佬,事实并非如此。在处理梁王刘武的案件时,他果断地将所有证据销毁。汉景帝对此大为震惊,质问道:“你竟敢擅自烧毁证据?谁给你的胆子?”卫绾从容回应:“若不销毁这些证据,陛下将陷入两难:若依法处置梁王,恐伤太后之心;若不处置,又有违国法。臣思虑再三,才决定将证据焚毁,请陛下责罚。”汉景帝听后沉默片刻,感叹道:“朕低估了你,原来你不仅精通儒家之道,还深谙法家权术。”
周亚夫因被指控谋反,被汉景帝投入监狱。面对审讯,周亚夫解释道,他让儿子准备盔甲是作为自己的陪葬品,并非意图反叛。审讯官讥讽道:“你这是准备死后造反!”周亚夫意识到无论如何辩解都无济于事,因为罪名早已预设。最终,他选择绝食抗议,在狱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得知周亚夫去世的消息后,汉景帝感叹道:“父皇,周亚夫的死确实有些冤屈。”他的父亲回应:“你说得对,但像他这样的人,不会轻易被你控制。有他在,军队就不会完全服从你这个皇帝。”随后,汉景帝将刘彘的名字改为刘彻,体现了他对现实的理解和适应。
刘彻即位后,在老师卫绾的带领下,大力推行儒学改革,史称“建元革新”。这场改革的核心人物是丞相卫绾,他不仅是刘彻的师傅,还是一位儒学大家,历经三朝,门生众多。可以说,卫绾不仅是新政的倡导者,也是儒学的推动者。当时,刘彻尚未完全掌握实权,卫绾实际上主导了朝政,包括赵绾、王臧等官员也是通过他进入朝廷的。卫绾在改革中表现出色,他推崇儒学、重用儒生,同时也没有忽视外戚势力,窦婴、田蚡等新老外戚依然手握大权。他的主要对手是推崇黄老学说的一派,因此他采取了排除异己的策略。然而,与窦太后相比,卫绾还是稍逊一筹。窦太后首先采取了威慑手段,目标直指刘彻的老师、建元革新的实际推动者卫绾。
程不识一向对卫绾恭敬有加,但这次却直言不讳:“您年纪不小了,已经是万户侯,还有什么可追求的?不如早点回乡养老,免得晚节不保,名声扫地!”卫绾一听就明白,这是窦太后的最后警告。窦太后已经派人到卫绾的家乡,准备搜集他的把柄。卫绾立刻找到汉武帝,急切地说:“陛下,太后已经派人去我老家调查我了,看来她是要对我动手了!”汉武帝笑着安慰道:“师傅,谁不知道您清廉正直,还怕别人查吗?”卫绾无奈地摇头:“陛下,只要是个人,总会查出点问题,更何况是太后亲自安排的?臣已经老了,留在朝中也帮不上什么忙,不如让我告老还乡,或许还能为您做点事。”
“你要走就走吧,我不会拦着!”汉武帝刘彻心里很不爽。面对窦太后的施压,卫绾居然主动退缩,真是没骨气!不过,没了卫绾,刘彻还有别人可用。此时的他还没意识到窦太后的手段有多厉害,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窦太后的实力。窦太后用了一招欲擒故纵,逼得赵绾、王臧自杀,窦婴、田蚡、直不疑也被罢免。汉武帝继位后遭遇了最大的危机,皇位都岌岌可危。淮南王刘安趁机上书,得到了窦太后的赞赏。汉武帝的母亲王娡提醒他,现在局势非常危险。长公主刘嫖告诉王娡,窦太后觉得她以前嫁过人,不适合当太后。这显然是个信号,王娡感受到了窦太后的强大压力。
卫绾又一次来到汉武帝身边,作为一个普通百姓,他直接进入皇宫,对汉武帝说道:“陛下,现在的形势是敌强我弱,如果不主动争斗,未必会失败,但一旦争斗,肯定会输。关键是要积累力量,而不是单纯比拼实力。”汉武帝问:“具体该怎么做?”卫绾解释道:“就像一块大石头,放在地上毫无用处,但如果把它抬到高处,就能产生巨大的威力,这就是积累力量。你身边的人才太少,光靠赵绾、王臧这两个文人是不够的,必须招揽各方面的能人,这才是真正的积累力量。”
汉武帝赞同地应允,随后便带着卫青等人整日在上林苑打猎,将朝政大权完全交给了窦太后支持的丞相许昌处理。窦太后告诫他:“别听那些儒生的,他们只会空谈,不干实事,根本比不上许昌、石奋这些老臣。”汉武帝刘彻连连点头,不断回应:“奶奶,您说得对!”
韩安国初次面见汉武帝时,一方面肯定了他未来必定能成为一代贤明君主,另一方面也提醒他要妥善处理与陈阿娇、刘嫖和窦太后的关系。面对她们的强势态度,他建议汉武帝不要主动挑起矛盾,而是采取道家"无为"的策略,表面上示弱,实则暗中等待合适时机,后发制人。
窦婴与田蚡之间的争斗,汉武帝始终在暗中观察,甚至在某些关键时刻还主动插手,加剧了双方的矛盾。此时的汉武帝已经相当老练,韩安国去看望因惊吓而病倒的田蚡时,曾对田蚡感慨道:“陛下如今越来越深不可测,手段也愈发高明,我最近可没少吃苦头!”此时的韩安国正逐渐被汉武帝疏远。在军事上,汉武帝倚重卫青;在朝政上,严助、主父偃、公孙弘等人崭露头角,韩安国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受重视。汉武帝还设立了内庭,由卫青等亲信组成核心团队,负责国家重大决策,而丞相则主要处理外部事务。尽管丞相名义上统领百官,但实际上已沦为执行层面的角色,内庭怎么说,丞相就怎么执行。作为当时的御史大夫兼代理丞相,韩安国的处境可想而知,哪里还能感到自在?
韩安国对此束手无策,毕竟他是看着汉武帝逐渐长大的。虽然不能说是汉武帝的正式老师,但至少算半个导师。然而,这位学生的进步速度之快,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这让我想起我的上司,他曾经是我的学弟和徒弟,但正如汲黯所言,后来者往往能超越前人。
面对这种情况,坦然接受是明智之举。我们要学会认可自己逐渐变老的事实,同时也要看到年轻一代的进步。坚守自己的信念,但也要灵活应对变化,这样你会发现生活其实并不糟糕。
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独特的个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