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老油条,左右逢源官至宰相,死后十六年才被唐太宗唾弃

史典籍说 2025-04-21 13:52:33

隋朝末年是个群雄并起的年代,许多后来在唐太宗时期大展拳脚的重要人物都是在这时候崭露头角的。其中有个出身名门的年轻人,凭借过人的智慧和手腕,在各方势力之间游刃有余,最终坐上了宰相的位子。他去世时还得到了不错的谥号,这人就是封德彝。然而,他死后十六年,有人揭发了他当年在政治上的投机行为,结果他的封号被取消,谥号也被改成了带有贬义的“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封德彝,原名封伦,字德彝,生于公元568年,卒于627年。他是唐朝初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因其才智和谋略受到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封德彝在隋朝末年就已经崭露头角,曾担任过多个重要官职。隋炀帝时期,他被任命为内史舍人,负责起草诏令和处理机要事务。隋朝灭亡后,他投奔李渊,成为唐朝开国功臣之一。在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的过程中,封德彝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不仅参与了多次军事行动,还在政治上为李渊出谋划策,帮助其稳定政权。李渊登基后,封德彝被任命为宰相,成为朝廷核心人物之一。他协助李渊处理政务,制定政策,推动唐朝的初期发展。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封德彝继续受到重用。他在朝中担任要职,参与了多项重大决策,包括对突厥的战争和国内的经济改革。封德彝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忠诚,赢得了李世民的信任。他在位期间,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封德彝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颇有文采的学者。他著有《封氏闻见记》等作品,记录了他的政治见解和人生感悟。他的思想和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唐朝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公元627年,封德彝因病去世,享年59岁。他的去世对唐朝政坛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李世民深感痛惜,追赠他为司空,并谥号为“懿”。封德彝的一生,见证了隋朝的覆灭和唐朝的崛起,他的政治智慧和忠诚,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封德彝来自渤海的名门封家,是北齐太保封隆之的孙子,隋朝通州刺史封子绣的儿子。590年,内史令杨素奉命去江南平定南陈旧部的叛乱,他请封德彝做行军记室,成为自己的助手。

一次,杨素召见封德彝,封德彝接到消息后急忙赶去,不料途中失足掉进水里,险些丧命。换成别人,可能会把这事告诉杨素。但封德彝被救上来后,只是洗了个澡,换了身衣服就去见杨素,对落水的事只字未提。后来有人把这事告诉了杨素,杨素问封德彝为什么不说,封德彝平静地回答:“这是私事,没必要提。”杨素一向爱惜人才,曾经对一个和自己侍妾有私情的年轻人,都因为欣赏他的才华而宽容对待,甚至推荐他做官。听了封德彝的回答后,杨素觉得他为人稳重,是个可造之材,开始对他另眼相看,后来还把自己的堂妹许配给了他。

杨坚,生于公元541年,卒于604年,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史称隋文帝。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统一南北朝,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隋朝。杨坚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整顿,为后来的唐朝盛世奠定了基础。他的统治不仅巩固了中央集权,还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公元593年,隋文帝杨坚下令让杨素负责建造仁寿宫,杨素随即推荐封德彝担任土木工程总监。为了讨好皇帝,杨素不顾一切地赶工,大量投入资源和劳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成千上万的劳工丧生,杨素却毫不在意。最终,宫殿建成,不仅规模庞大,而且装饰极其豪华。隋文帝得知这些情况后,大为震怒,批评杨素的做法只会让他失去民心。

杨素原本打算讨好杨坚,但没想到事情可能招来责罚,心里非常不安。封德彝建议他:“别慌,等皇后来了,把事情解释清楚就没事了。”于是杨素见到独孤皇后时说:“皇室本来就应该有宫殿亭台,我们只是建了一座宫殿,怎么能说是浪费?”皇后觉得他说得有理,便安慰了他几句。杨坚见皇后态度如此,也不好再追究,反而赏了杨素不少财物。

杨素生于544年,卒于606年8月31日。他是隋朝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曾参与平定陈朝、统一中国。杨素在隋文帝和隋炀帝时期担任重要职务,对隋朝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不仅在军事上有卓越表现,还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有所建树,是隋朝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杨素逃过一劫后,好奇地问封德彝是如何想出这个主意的。封德彝解释说:“皇上崇尚节俭,看到这么奢华的宫殿肯定会生气。但他特别听皇后的话。皇后作为女性,偏爱奢华的东西。只要皇后满意,皇上自然也就高兴了。”杨素听后感慨道:“在揣摩人心这方面,我真比不上你。”

从那以后,杨素和封德彝经常一起商讨国家大事,两人关系十分密切,成了忘年交。杨素甚至拍着自己的座位说:“封老弟,你将来肯定能坐到我的位置。”在杨素的极力举荐下,封德彝很快就升任内史舍人。

在隋炀帝杨广统治的大业年间,权臣杨素去世后,内史侍郎虞世基接手政务。然而,虞世基能力有限,难以独当一面,急需得力助手。这时,封德彝看准机会,向虞世基献计,建议他迎合杨广好大喜功的性格,将那些与皇帝意愿相左的奏章压下,制造天下太平的假象。虞世基采纳了封德彝的建议,果然博得了杨广的宠信。然而,这种做法导致隋朝朝政日益腐败,真正有才能的人无法施展抱负。封德彝的行为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国家大局,为隋朝的覆灭埋下了重要隐患。

这张图展示了隋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局势分布。它详细标注了当时各地起义军活动的范围和重点区域,直观反映了隋朝末期社会动荡的局面。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起义军在不同地区的势力分布,以及他们与隋朝军队对峙的态势。整体来看,起义活动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些地区成为当时社会矛盾最尖锐、反抗最激烈的区域。这张图为研究隋朝末年政治、军事局势提供了重要的空间参考。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封德彝随隋炀帝杨广逃至江都。此时,杨广面对内忧外患,选择了消极应对,而周围的一些权臣则蠢蠢欲动,企图夺权。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发动兵变,逼迫封德彝当众指责杨广的过失。杨广愤怒地质问封德彝:“你身为士人,怎能做出如此行径?”封德彝虽然一向善于钻营、玩弄权术,但内心深处仍保留着士人的道德底线,面对杨广的斥责,他无言以对,羞愧难当,只得默默退下。

杨广被宇文化及所杀后,宇文化及推举秦王杨浩为帝,并让封德彝担任内史令。然而,宇文化及虽野心勃勃,却缺乏实际才能,无法与其他诸侯抗衡。619年,他被窦建德击败并处死,封德彝和宇文士及随即投奔唐高祖李渊。李渊曾在隋朝担任唐国公,深知封德彝对隋朝政治腐败的影响,因此严厉批评他频繁更换阵营的行为,并打算将他免职遣返。封德彝见状,立即向李渊献上夺取天下的计策,成功让李渊改变态度,认为他确有才能,于是任命他为内史舍人,不久后又提拔他为内史侍郎。

封德彝并非单纯依赖政治手腕上位,他确实具备真才实学。公元620年,封德彝跟随李世民东征洛阳的王世充。战事陷入僵局,李渊一度考虑撤军。封德彝立即向李渊进言,强调应趁王世充势单力薄、根基未稳之际,全力出击,彻底击溃对方。他警告说,若不趁此时机,敌人将重整旗鼓,日后更难对付。李渊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李世民继续进攻。最终,李世民在虎牢关取得决定性胜利,一举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李渊对此赞叹不已,认为封德彝的谋略甚至超越了张华辅佐晋武帝的功绩。于是,李渊封他为平原县公,并任命他为天策府司马,正式将他纳入李世民的核心团队。

公元622年,东突厥势力复起,率兵进犯太原,同时派出使者提出和亲请求。当时唐朝正处于统一战争的攻坚阶段,国内资源匮乏,军队疲惫,难以应对全面战争。唐高祖李渊召集朝臣商议对策,大多数大臣倾向于接受和亲。然而,封德彝提出了反对意见:“突厥选择此时入侵,明显是轻视我们的实力,认为我们不敢应战。我们应当先以武力取胜,再谈和亲,这样才能既展示威严又施以恩德。如果现在不采取军事行动,他们必定会再次进犯。”李渊采纳了这一建议,随后唐军成功击退了突厥的入侵。

凭借这些卓越功绩,封德彝的仕途一帆风顺,到625年已被封为密国公,并升任中书令,跻身宰相之列。当年杨素预言封德彝必能接替自己的位置,这个预测基本应验了,只不过朝代已经更替。

这是李世民的肖像画,展现了他作为帝王的威严形象。画中李世民端坐于宝座之上,身着华丽的龙袍,头戴皇冠,神情庄重。他的目光坚定,透露出一位杰出统治者的智慧和决断力。背景中隐约可见宫廷建筑的细节,暗示着唐朝的繁荣与强盛。这幅肖像不仅记录了李世民的外貌特征,更传递出他作为一代明君的历史地位。画作采用传统中国画的技法,线条流畅,色彩典雅,体现了唐代艺术的精湛水平。通过这幅肖像,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李世民作为开创贞观之治的杰出帝王的非凡气度。

公元626年,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权力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宫廷政变一触即发。作为秦王府的资深幕僚,封德彝本应全力支持李世民,但他却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他一面为李世民出谋划策,提出对付李建成的狠辣计策,以此赢得李世民的信任;另一面却在唐高祖李渊面前进言,称李世民功高盖主,若不立他为太子,就必须早做打算削弱其势力。当李渊有意改立李世民为太子时,封德彝多次劝阻。同时,他还暗中怂恿李建成对李世民采取果断行动。

封德彝在各方之间巧妙周旋,确保自己的立场不被察觉。无论是李渊、李建成还是李世民,都误以为他是自己阵营的忠实支持者。他的策略非常明确:无论最终谁胜出,他都能确保自己的地位和财富不受影响。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成功登基,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对封德彝的表现极为赞赏,认为他是自己的重要支持者,因此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以示重用。

图中展示的是玄武门事变。

在贞观年间,封德彝依旧延续了他一贯的圆滑作风。每当与左仆射萧瑀讨论政务时,他总是表面附和,表示认同。然而,一到唐太宗面前,他便立刻改口,提出与萧瑀截然相反的意见。这种行为屡次发生,导致萧瑀对他极为不满,两人关系逐渐恶化。后来,封德彝在尚书省突发疾病,唐太宗亲自前往探望,并下令用御辇将他护送回家。公元627年,封德彝去世,终年60岁。唐太宗为此停朝三日,追封他为司空,并赐谥号为“明”。

封德彝的暗中操作原本可能永远不为人知。然而,在他去世16年后(公元643年),治书侍御史唐临不知从何处掌握了证据,向唐太宗李世民举报了封德彝生前的不忠行为。唐临指出,封德彝表面上支持李世民,实际上却与李建成私下勾结,甚至曾在唐高祖李渊面前诋毁李世民。这一揭露让封德彝的真实面目终于暴露在历史的光天化日之下。

唐太宗得知情况后,在朝堂上与大臣们商议如何处理。民部尚书唐俭提出建议:“封德彝生前备受器重,如今他的过失在死后才被揭发,虽然不能撤销他所有的官职,但可以取消他的封号,并更改谥号以示惩罚。”唐太宗听后暗自庆幸:“幸好当初没把他列入凌烟阁功臣之列。”于是,他下令撤销封德彝的司空职位,取消他的封地,并将谥号改为“缪”。

这幅图展示的是凌烟阁中供奉的二十四位杰出功臣的画像。凌烟阁是唐代为了纪念那些在开国和治国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和文臣而特别设立的。这些功臣包括了从唐高祖李渊到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们或是英勇善战的将军,或是智慧过人的谋士。每一位都在唐朝的建立和巩固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这幅图,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唐代对功臣的尊崇,也能窥见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人物风采。

封德彝一生精于权术,善于逢迎,凭借圆滑手段平步青云,但最终却落得死后声名狼藉的下场。在权力博弈中,选择阵营至关重要。封德彝面对不确定的局势,采取了看似稳妥的多方下注策略。这种做法表面看似安全,实则暗藏风险:一旦真相败露,他必将成为各方攻击的目标。相比之下,李靖、李绩等唐朝名将,在玄武门之变时选择保持中立,反而赢得了胜利者的信任。这种不站队的策略,最终让他们获得了更好的政治处境。

《隋书》和《旧唐书》是两部重要的历史著作,记录了隋朝和唐朝的历史。《隋书》由魏征等人编撰,详细记载了隋朝的兴衰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旧唐书》则由刘昫等人编写,主要记录了唐朝的历史,涵盖了从开国到末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这两部书为后人研究隋唐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