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中国大部分区域已经摆脱了战乱,许世友多年未归故乡,便安排警卫员返乡探访,确认他的母亲及其他家人是否安好。
许世友的警卫员回来后,向他汇报了两件事:首先,他的母亲和儿子依然健在;其次,他的前妻朱锡明已经再婚,嫁给了一名屠夫。
许世友得知两则消息后,心情复杂。一方面,他感到欣慰,因为母亲和儿子都平安无事;另一方面,他内心沉重,因为妻子已经另嫁他人,这让他难以释怀。
朱锡明当年为何选择再婚?这背后是否存在特殊原因?
朱锡明和许世友是邻村人,他比许世友年长五岁,外貌端正,做事勤恳,特别孝敬长辈。许世友对他的这些品质十分认可,因此决定接受这门亲事。
婚后没多久,许世友就加入了吴佩孚的军队,随后又投身黄麻起义,成了红军的一员。他常年在外奔波,家里的大小事情全靠朱锡明一个人张罗。她不仅把家务处理得妥妥当当,还赢得了许世友母亲和村里人的一致好评。
在国民党军队的持续追捕下,许世友随部队辗转各地进行战斗。为了避免给家人带来麻烦,他始终没有返回故乡。
反动势力对朱锡明家毫不留情,威胁她必须与许世友断绝关系,否则将以“匪属”的罪名将其抓捕。
朱锡明坚守信念,坚定地表示自己一生都属于许家,即使面临生死抉择,也绝不改变心意。她强调,即使被处以极刑,也不会选择再婚。
敌人为了迫使她屈服,强行扣押了她的儿子许光,以此胁迫她再婚。
(图片:许世友与许光)
此时,许世友的母亲也出面劝说她:“我们了解你的品性,为了抚养孩子,你可以考虑再婚,世友不会责怪你的。”
朱锡明无奈之下痛哭流涕,最终接受了母亲的提议,与一名屠夫成婚,这才成功保全了儿子许光的性命。
此后,朱锡明常常回到许家,帮助照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许光依然亲切地称呼她为母亲。
许世友常年征战在外,关于家乡的传闻他也有所耳闻。有消息称,他的亲人已被敌对势力所害,但这一消息的真实性始终无法得到证实。许世友对此心存疑虑,却难以查证。
战友们见许世友独自生活,便为他牵线搭桥,介绍了雷明珍。她是一位积极投身革命的女性,思想觉悟很高。许世友对此没有异议,最终与她结为夫妻。
然而,由于张国焘的叛逃事件,许世友也受到波及。为了表明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立场,雷明珍决定与许世友解除婚姻关系。这一决定给许世友带来了深重的打击,他始终无法释怀,终身未予原谅。
之后,许世友与来自山东的女子田明兰结为夫妻,两人携手共度余生。
大家可能没留意到,许世友的三位妻子名字里都带“明”字。第一位叫朱锡明,第二位是雷明珍,第三位叫田明兰。这个共同点不知道是纯属巧合,还是许世友对“明”字情有独钟。不管怎样,这个细节挺有意思的,值得我们注意一下。
然而,之后许世友将田明兰的名字改为田普,这是后来的事情。
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重返故乡,与久别的母亲重逢。在交谈中,他提到了朱锡明。
母亲告诉他:“是我决定让她再婚的,你别责怪她。当时国民党频繁搜捕,如果不是她改嫁,我们全家都难以幸存。你多年杳无音信,生死未卜,总不能让人家一直守着你。”
多年后,许世友已成家立业,对往事已不再介怀。他对母亲说:“妈,你们当时的选择是对的,我不怪她。”
朱锡明的丈夫早逝,两人没有子女,她独自一人生活。许世友的母亲让许光经常去照看她,并交代许光,等朱锡明去世后,要将她安葬在许家的祖坟里。
1965年,朱锡明去世,时年64岁。许光在征得父亲同意后,将她的遗体安葬于许氏家族墓地,完成了她生前"生为许家人,死为许家魂"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