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率红军经过两个结拜兄弟防区,一个装聋作哑,另一个两肋插刀

史典籍说 2025-04-21 13:45:46

1927年冬天,中国革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南昌起义结束后,起义部队原计划向广州方向推进,以巩固革命战果。为确保主力部队顺利南下,朱德受命带领三千名战士驻守三河坝,负责阻击敌军并坚守阵地三天。

朱德成功完成了这项任务,但出乎他意料的是,仅仅三天后,起义军的两万主力部队就彻底被打垮了。

大部队刚南下,就遭遇了国民党重兵包围,几乎全军覆没。形势最紧张时,党内高层领导纷纷撤离:叶挺远赴南洋,一去十年;贺龙回到湖南开展游击战;周恩来则转移到了香港……

当前,朱德指挥的后卫部队仅有三千人,却意外地成为了红军唯一的作战力量。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这支主力部队的惨败给全军带来了沉重打击。作为叶挺亲自带领的队伍,在得知指挥官生死未卜、音讯全无后,整个部队的斗志瞬间跌至冰点。原本充满战斗意志的三千将士,此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状态。

接下来的几天里,队伍中不断有人离开,总数达到了两千多。最终,工农红军的主力人数锐减至八百人,这是历史上人数最少的一次。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时负责拦截朱德部队的国民党军队数量惊人,达到了三万多人。

《党史》后来记录这段历史时提到:“10月21日,朱德和陈毅带领一支800多人的队伍抵达江西安远的天心圩。当时,队伍内部人心不稳,面临瓦解的风险。”

眼下,革命形势已不再是什么小火苗,几乎到了快要熄灭的边缘。

出乎蒋介石意料的是,朱德竟能利用这支残破部队,在短短六个月内突破国民党的重重防线,成功组建了一支规模上万人的军队。这一壮举堪称奇迹,完全超出了蒋介石的预判。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朱德得到了他麾下两位得力干将的特殊关照。

【朱德的两位结拜兄弟】

在革命形势最为严峻的关键时刻,朱德果断制定了向湘粤赣边区转移的战略计划。然而,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克服一个重大障碍:部队需要横穿位于江西崇义县境内的上堡地区。这一地带地势险要,对部队行军构成了巨大挑战,但又是通往预定战略区域的必经之路。

上堡一带国民党军队布防严密,不仅驻扎着第27师的主力部队,邻近还有第16军的重兵把守,总兵力超过万人。朱德率领的队伍规模有限,想要突破这样的防线几乎毫无可能。即便这两支部队各自抽调一个团的兵力,也完全有能力将朱德及其部队彻底击溃。

然而,这并不代表朱德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他拥有一个显著的强项,那就是广泛的人际关系网。

朱德年轻时曾在旧军阀体系中崭露头角,到了二十年代,年仅三十五岁的他已在滇军中担任陆军宪兵司令,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在国民党内部,许多高级将领都与朱德关系密切,其中包括当时与他直接对垒的27师师长杨如轩和16军军长范石生。

实际上,蒋介石的权威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稳固。自他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来,国民党内部各级军官对他的领导普遍存在不满情绪。

国民党的高级军官最初都是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的,他们信奉的是“联合苏联、联合共产党、支持工农”的政策。然而,蒋介石的行为违背了这一革命宗旨,引发了广泛的批评和不满。

这两位关键人物是否会不顾蒋介石的阻挠,伸出援手支持当时处境艰难的工农红军?他们真的愿意冒着与国民政府对抗的风险,去支持这支前途未卜的革命力量吗?面对来自最高当局的巨大压力,他们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为红军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样的决定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更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政治立场。

对于别人来说,这事可能办不成。但换成朱德,就另当别论了。杨如轩和范石生与朱德关系非同一般,他们早年间就结为了异姓兄弟。

到达上堡后,朱德首先安排全军就地休整。接着,他亲手写了两封信,提出希望借道对方防区的请求。

杨如轩是第一个拿到朱德来信的人,但他的反应却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他既没直接同意,也没明确拒绝。当时,朱德的卫兵把信交给他后,杨如轩一句话都没多说,只是客气地招待了这位卫兵,让他吃好喝好,然后把他安全送了回去。

自始至终,对方既未回复信件,也未捎来任何消息,让人完全无法理解其意图。

【通力配合,为红军保驾护航】

朱德对杨如轩的处境心知肚明,他清楚这位老朋友为何沉默不语。杨如轩的顾虑在于担心蒋介石秋后算账,因此选择不回应,以免给人留下口实。朱德理解他的苦衷,明白这种谨慎是为了自保。两人的关系深厚,朱德对杨如轩的处境感同身受,深知他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无奈。

那么,现在还有必要继续在上堡地区驻守吗?

朱德决定采取"驻守"策略,随即率领第五纵队数百名战士从容不迫地进驻上堡。杨如轩对此心领神会,未加任何阻拦,默许共产党军队在其控制区域内进行休整。

朱德率部抵达上堡地区不久,便收到了第16军军长范石生的回信。范石生在信中不仅批准了朱德部队通过其防区的申请,还主动邀请朱德前往汝城,共同商讨重要事宜。

范石生曾是孙中山的重要助手,官至陆军上将,备受重用。然而,随着蒋介石掌控国民党,范石生的地位一落千丈,遭到排挤,最终被迫困守在湖南与广东交界处,无法施展拳脚。

范石生的部队原本属于云南地方武装,现在却被夹在湖南和广西两派势力之间。蒋介石这么安排,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限制他的发展,不让他扩充兵力,防止他实力增强。

范石生早已厌倦了这种压抑的生活。当南昌起义的枪声传来时,他心中又冒出了一个大胆的念头:与共产党联手革命,完成孙中山未竟的事业。

朱德提出请求后,他立刻答应了,还专门找朱德一起商量接下来的计划。

得知范石生有意合作的消息,朱德立刻兴奋起来,迅速带着两名警卫,连夜翻山越岭,直奔16军驻扎的汝城。

在汝城谈判期间,朱德向范石生提出了两项关键要求:一是为红军提供物资补给,二是保证红军的行动自由。范石生对这两点都表示同意,并承诺会履行相关义务。

在达成一致意见后,朱德与范石生私下商讨,筹划如何让第16军加入起义行动。

朱德当时考虑向云南转移,因为那里是他和范石生的主要根据地。他认为,一旦抵达云南,即便蒋介石再有能耐,也无法对他们构成威胁。

然而,双方的协商尚未取得任何进展,蒋介石便通过情报渠道获知了这一情况。他迅速采取行动,一方面部署大量兵力对第16军进行围剿,另一方面责令广东省主席李济琛彻查此事。

面对这种极度危险的局面,范石生心里清楚自己已经无路可逃。此时,唯一能突破国民党重围的,只有朱德带领的那几百人。

在紧急时刻,他迅速安排人员护送朱德部队撤离。为了让战友们免受旅途艰辛,范石生毫不犹豫地提供了数万银元作为军费支持。

朱德曾邀请范石生同行,但遭到拒绝。范石生无奈地笑了笑,坦言他的全部家当就是这支队伍,他不能抛下他们独自离开。

范石生站在汝城,目送着朱德渐渐远去的身影。

有军官建议立即逮捕朱德,认为若不采取行动,蒋介石日后必定追究责任。然而,范石生对此置若罔闻,只是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部下见状,只能无奈地摇头叹息,最终任由朱德安然离去。

朱德在离开汝城后,没有与杨如轩进行任何形式的告别,迅速带领部队穿越了防区。

在这场风波里,杨如轩始终保持着沉默,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虽然他没有范石生那种为了大义不惜牺牲自己的胆量,但作为兄弟,他确实够义气,对朋友没得说。

杨如轩和范石生的放任态度,为朱德及红军革命事业提供了转机。这一关键时刻的决策,使得原本处于困境的革命力量得以喘息,为后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的这一举动,实质上为红军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对革命事业的延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历史事件表明,某些关键人物的选择,往往能在关键时刻改变历史进程,为革命事业带来新的希望。

随后,朱德带领部队抵达乐昌的杨家寨子,并将这里作为基地。在当地民兵组织的协助下,他们成功攻占了湖南宜章。

宜章地处湖南,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四周被地形阻隔。蒋介石若想派兵攻打,至少需要数月时间才能调动足够兵力进入该地区。

朱德抓住这一难得的时机,迅速整合了分散在各地的游击力量,并积极扩充兵员。经过一番努力,他成功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该师下辖3个农军师和2个独立团。这一举措不仅壮大了革命队伍,还使得红军在动荡的局势中站稳了脚跟,为后续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8年4月,朱德带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抵达井冈山,与毛泽东成功会合,此举为革命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革命的希望重新燃起。

【朱德创建的这支部队有多么重要?】

井冈山上的部队那时候战斗力相当弱,基本上都是些学生和农民临时凑起来的,根本不是正规军。

相比之下,朱德的部队可谓个个身经百战。经过几个月的东征西讨,这支队伍已经磨练出了超强的作战能力。此次两军会合,为井冈山根据地注入了强大的新生力量。

“朱毛红军”这一称谓的由来,源于朱德与毛泽东的首次合作。当两位革命领袖的手紧紧相握的那一刻,中国的革命事业便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这一历史性的握手不仅标志着两位伟大人物的联合,也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朱德的军事才能与毛泽东的战略眼光相结合,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力量,推动了革命事业向前迈进。这一联合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后续的革命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这次合作,革命力量得到了有效整合,为最终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杨如轩和范石生,截然不同的命运】

尽管工农红军的未来充满希望,但蒋介石的愤怒并未直接针对朱德本人,而是落在了他的两位兄弟身上。他们成为了这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承受了本应由朱德面对的报复。这一事件凸显了当时斗争的残酷性,也反映了蒋介石对朱德及其家族的针对性打击。

1928年,范石生因涉嫌谋反被蒋介石公开指责为“心怀不轨”,并下令追究其责任。然而,范石生作为国民党元老,凭借其资历得以暂时脱身,借口生病前往广州休养,避过了风头。到了1929年,蒋介石以“部队整编”为由,将范石生的军队从军级降为师级,并将其调至襄阳地区驻防。这一系列举措明显削弱了范石生的军事力量,反映了蒋介石对其的不信任和打压。

贺龙带领红军在湘鄂西创建革命根据地时,蒋介石命令范石生对红军进行“围剿”。然而,范石生并没有严格执行命令,而是采取了敷衍的态度。他只派了一个旅远远地跟在红军后面,既不主动进攻,也不与红军发生正面冲突。

1932年,蒋介石采取行动,直接解除了范石生的军事指挥权,将其调离前线,安置在后方闲职,实际上剥夺了他的实权。

范石生曾是国民党的重要人物,本应在仕途上大有作为。然而,到了晚年,他却屡遭挫折,心情低落。1937年,范石生决定放下一切官职,回到云南老家,过起了平静的退休生活。

然而,即便到了这种地步,蒋介石依然没有放过他。最终,在1939年3月,范石生在昆明街头遭遇了一场暗杀,当场身亡。

这次暗杀事件至今仍无明确结论,但结合当时局势分析,极有可能是蒋介石针对对方采取的报复性行动。从历史背景来看,这种推测具有相当的合理性,符合蒋介石一贯的处事风格和政治手段。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根据多方线索判断,这一可能性不容忽视。

杨如轩和范石生一样,在朱德逃脱的事件中也难辞其咎。不过,杨如轩处理得更为机敏。当上级追查时,他不断强调共产党人诡计多端,自己一时疏忽,未能察觉。凭借这番说辞,他最终免于受罚。

在缺乏监控设备的年代,假如杨如轩坚称是朱德智谋过人导致失败,蒋介石最多只能以失职为由对他进行处分,这种处罚力度远不及范石生所面临的严厉程度。

尽管蒋介石没有处死杨如轩,但他对杨的忠诚始终心存疑虑。就在井冈山会师后不久,蒋立即命令杨如轩带领第27师向红军发动攻击。

尽管杨如轩内心极度抗拒,但他最终还是率领部队进驻了永新、吉安和遂川等地,与红军形成对峙。那时,红军刚刚完成会师,正处于兵力最为鼎盛的时期。相比之下,杨如轩的部队并非主力精锐,实力明显不足。

蒋介石的意图是利用杨如轩与红军的对抗来削弱双方力量,甚至可能借助红军的力量来消除杨如轩。他的策略是通过这种内部冲突,达到削弱敌对势力的目的,同时减少自身直接参与的风险。

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杨如轩不得不亲自出马。四月底,他带着第27师的两个团,发起了第二次进攻。

在遂川五斗江的战斗中,杨如轩指挥的一个团和一个营被彻底击溃,伤亡十分惨重。战斗中,杨如轩本人也中弹受伤。

这场战役让杨如轩的部队元气大伤。战斗结束后,蒋介石趁机收编了他的军队,同时撤销了他的指挥权,将其调往军事参议院担任中将参议一职。

1930年,杨如轩迎来了人生的转机,他被调任云南宪兵司令,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任期间,他以严格治军著称,部队纪律严明。抗日战争期间,他凭借出色的指挥才能,成功守护了当地民众的安全,为家乡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杨如轩曾是国民党的高级军官,但他得到了政府的宽容对待,并担任了云南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之后,他在文史馆任职,通过回忆录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杨如轩一直活到1979年,为自己的人生划上了一个相对圆满的句号。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