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37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香薇看历史 2023-11-29 07:27:04

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

第98卷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

永和五年(己酉,公元三四九年)

原文:燕平狄将军慕容霸上书于燕王俊曰:“石虎穷凶极暴,天之所弃,馀烬仅存,自相鱼肉。今中国倒悬,企望仁恤,若大军一振,势必投戈。”北平太守孙兴亦表言:“石氏大乱,宜以时进取中原。”俊以新遭大丧,弗许。霸驰诣龙城,言于俊曰:“难得而易失者,时也。万一石氏衰而复兴,或有英雄据其成资,岂惟失此大利,亦恐更为后患。”俊曰:“邺中虽乱,邓恒据安乐,兵强粮足,今若伐赵,东道不可由也,当由卢龙;卢龙山径险狭,虏乘高断要,首尾为患,将若之何?”霸曰:“恒虽欲为石氏拒守,其将士顾家,人怀归志,若大军临之,自然瓦解。臣请为殿下前驱,东出徒河,潜趣令支,出其不意,彼闻之,势必震骇,上不过闭门自守,下不免弃城逃溃,何暇御我哉!然则殿下可以安步而前,无复留难矣。”俊犹豫未决,以问五材将军封弈,对曰:“用兵之道,敌强则用智,敌弱则用势。是故以大吞小,犹狼之食豚也;以治易乱,犹日之消雪也。大王自上世以来,积德累仁,兵强士练。石虎极其残暴,死未瞑目,子孙争国,上下乖乱。中国之民,坠于涂炭,廷颈企踵以待振拔,大王若扬兵南迈,先取蓟城,次指邺都,宣耀威德,怀抚遗民,彼孰不扶老提幼以迎大王?凶党将望旗冰碎,安能为害乎!”从事中郎黄泓曰:“今太白经天,岁集毕北,天下易主,陰国受命,此必然之验也,宜速出师,以承天意。”折冲将军慕舆根曰:“中国之民困于石氏之乱,咸思易主以救汤火之急,此千载一时,不可失也。自武宣王以来,招贤养民,务农训兵,正俟今日。今时至不取,更复顾虑,岂天意未欲使海内平定邪,将大王不欲取天下也?”俊笑而从之。以慕容恪为辅国将军,慕容评为辅弼将军,左长史阳鹜为辅义将军,谓之“三辅”。慕容霸为前锋都督、建锋将军。选精兵二十馀万,讲武戒严,为进取之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赵国内部生乱,燕国密探早就得到消息并反馈回国内。

“因丧攻敌”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被运用的淋漓尽致。慕容霸(慕容垂)惊喜不已,天赐良机,必须要抓住这个机遇,将燕国势力延伸至中原地区。

让我来发起动议!

慕容霸(时年二十三岁)上书慕容俊:“石虎极端残暴凶恶,天怒人怨,人留天不留。石虎去世,石家兄弟自相残杀,自作孽不可活。如今中原大地犹如倒悬,百姓都盼望体恤仁义的领导,如果我们大军一到,他们必然投降。”说的慷慨激昂,主题思想清晰明了,没有一句废话。

北平太守孙兴也上表说:“石家兄弟因为争夺权力,现在国内大乱,我们应该趁机夺取中原。”这话说的符合他的身份,低调不含蓄,意思也很明确。

慕容俊否了他们的建议,理由是他们刚刚经历大丧(公元348年九月,慕容皝刚刚去世),估计此时慕容俊还没有完全搞定国内各股势力,他觉得还做不到如臂指使的程度,时机不成熟,宁可等一等。可见,慕容俊(时年三十岁)性格很沉稳!

慕容霸感觉隔空对话不过瘾,于是驰马返回龙城,他要当面向慕容俊谏言。慕容霸年轻人,血气方刚,进取心十足,说话干脆利落,直指问题核心,他说:“时机最是难得而容易失去的东西,万一石家出现一个有为之人重新振兴起来,或者有别的英雄人物将权力抢到手,以赵国的国力,如果失此机会,对我们将是后患无穷。”慕容霸急切心情溢于言表。

慕容俊一如既往的沉稳,他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而是他考虑的更加细致周到。于是他说出自己的忧虑:“邺城虽然大乱,但是赵国邓恒带领重兵驻守在安乐(今北京市顺义县西北),他们粮草充足,正好卡在我们伐赵的道路上,强攻会有很大损失,不可取。而卢龙小道,山路狭窄难走,敌人如果占据有利地形,乘高拒守,我们很容易在行军过程中被拦腰切断,到时候首尾难以相救,也不可取。这个问题你怎么考虑?”

慕容霸显然已经成竹在胸,他说:“赵国国内大乱,人心不稳,就算邓恒意志坚定,誓死为石氏拒守,但是他手下的将士人人顾恋家人安危,人虽在安乐,心早就飞回到邺城了。如果我们大军威逼,他们一定会土崩瓦解。我愿为前锋,从徒河东出,潜行至令支,打他们一个出其不意,到时候他们一定会惊慌失措。我想他们上计不过闭门自守,下计也只能弃城而逃,根本没有战力战心和我们对抗。殿下你可以领大军稳步前进,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看到这里我们脑海中应该会联想到这样一个画面,小时候我们看的抗日战争或者解放战争的电视剧,潜伏的先辈们看到行进中的敌人时,总是会不约而同的向最高领导“连长”请战不以:连长,打吧!打吧,连长!再不打就错过机会啦!

这个时候连长总是一脸坚毅的表情,场面极其安静,经过慎重而又仔细的考虑之后,连长最终下达命令:“听我号令,准备战斗!打!”

其实,对连长来说,这个决定很难下,不只是一个“打”字那么简单,他要观察敌人数量,火力情况,行进路线,他还要观察己方可战斗人员数量,火力情况,地形情况,他还要考虑如何以最小伤亡换取最大战果,打胜了如何扩大战果,打败了如何有序撤退等等。而士兵们不用考虑这些,他们只有满腔热血,打赢了是他们流血牺牲的结果,打败了那是连长指挥不利。万一打败了,人人都可以以命换命,大不了以死为国尽忠,但有时候争取打赢了还得活下来,比悲壮的死去更难!

慕容俊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所以决心难下,他犹豫未决。内事不决问大臣,外事不决问将军。慕容俊找来五材将军封奕,要听听他的看法。

他找封奕也很有讲究。十年前(公元338年),他的父王慕容皝刚刚灭掉段辽,石虎趁着他兵力国力都处于疲惫的状态,大举发兵,准备讨伐燕国。面对强势汹汹的赵国军队,燕国很多郡县纷纷投降,慕容皝当时也吓得要逃亡,幸好有刘佩、封奕等人出谋划策,全力支持,慕容皝才挺过那次亡国危机。

不得不说封奕确实很有眼光,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他很会忽悠。至于到底是眼光还是忽悠,这个取决于说者的善恶之心,也取决于听者的智慧高低。

智者与智者说话,就没有那么多顾忌和防备,直接说事情的本来面目就可以。反之,要小心进言!还记得向石虎进言的倒霉蛋王波吗?

慕容俊和封奕都是智者。封奕说:“用兵之道,敌强则用智,敌弱则用势。是故以大吞小,就像狼吃猪一样简单。以治理有为的国家吞并治理混乱的国家,就像太阳融化积雪一样容易。大王家自从祖上以来,累世施用恩德和仁义,举世皆知,且兵强马壮。反观赵国,石虎极其残暴,他刚死还未闭眼,子孙就开始为了争夺位置相互杀伐。中原的老百姓,陷于战火,生灵涂炭,无不翘首垫脚期盼着有人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大王如果发兵南下,先攻取蓟城(北京),然后兵临邺城(河北临漳),向百姓宣示大王的威力和德行,安抚遗民,他们还不扶老携幼的都来迎接大王啊!至于顽固的石氏势力,也不冰消瓦解,又岂能有实力与大王对抗!”

从事中郎(帝王近侍官,参谋议)黄泓也趁机以天象预测出兵必胜,这是天意!

太白经天是一种天文现象,太白就是现在说的金星,经天就是白昼。在某个特殊时刻,金星、地球和太阳会出现在一条线上,此时我们从地球上看,金星就像一个小黑点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基本上这个异常天象每隔243年就会出现一次。我们古人常常把这种天象解释为天下将要更换新主人。所以黄泓说应该马上出兵,征服中原,剿灭赵国。

我们熟知的唐朝玄武门之变时,也出现这个天象。

折冲将军慕舆根看火候差不多了,于是也站出来说:“中原百姓深受石氏内乱之苦,都在盼望明君解救,这是千载一逢的机会,绝不可错过。自武宣王(慕容廆)以来,我们招贤良有学问的人,养民,务农,训兵,为的就是今日。如今机会来了我们不行动,还在反复疑虑,是老天不想让我们平定四海,还是大王犹豫措施机会呢?”慕舆根这话说的很直白,但是慕容俊也没有计较,最主要的是以上几人的话彻底打消了慕容俊的顾虑,并且慕容俊也看到团队上下齐心,所谓上下同欲者胜,这就是慕容俊要的效果,于是笑而从之。

燕国群臣都有争雄天下的志向,这是慕容俊的福气,当然这也是慕容俊个人魅力的结果,同时这个局面也是三代燕王(慕容廆、慕容皝和慕容俊)以及其家族优秀成员,比如慕容翰、慕容霸和慕容恪共同努力营造的结果。

方向确定,下面就是执行。对于皇帝来说,只要安排好分工就可以了,具体执行细节可以授权下面人做。于是慕容俊任命慕容恪为辅国将军,慕容评为辅弼将军,左长史阳鹜为辅义将军,谓之“三辅”。任命慕容霸为前锋都督、建锋将军。挑选精兵二十馀万,集中训练,做战前动员,各项准备工作立即启动,等待最佳时机进军南下。

燕国慕容氏的机会、好运和时势到了。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