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曹魏五朝的重臣高柔(上-头脑清醒的兖州青年)

吕尘玄 2025-04-14 12:06:49

在人才济济的曹魏谋士文臣群体中,他是个很不起眼的角色,甚至可以说一开始根本就算不上是什么人物。但就是这么一个早期默默无闻的人物,却在曹魏错综复杂的内部争斗中独善其身,仕途一帆风顺,历经五朝而巍然不动,在司马氏夺权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就是五朝元老高柔。看看他对曹操在兖州的势力扩张,兖州本地势力的意见是不一致的时候清醒的看法。

高柔(174-263年高寿89岁),字文惠,陈留圉(今河内开封东南)人,出身于后汉士族家庭。先祖中有多人出任过朝廷刺史、太守的职务。高柔的父亲高靖曾经担任过蜀郡都尉(军事长官)。家族的前辈多以清廉、孝悌著称。在家庭熏陶下,年少的高柔便显示出敏锐的观察能力。汉末名士王修对弱冠的高柔已经是十分的赏识,认为他与众不同,日后必成大器。

后汉末年,天下大乱。高柔的父亲高靖远赴蜀郡任职,只留下年轻的高柔随同其他亲属一起留在陈留。(兖州是古九州之一,今山东西部和河南东部,治所昌邑,下辖陈留、东郡、任城、泰山、济北、山阳、济阴、东平八个郡国。陈留为今天的河南开封一带。)

当时,陈留所属的兖州局势错综复杂。曹操受陈留太守张邈等兖州部分官吏的支持入主兖州,并很快大败在兖州境内的黄巾军,使得兖州迅速得到了一段后汉末年难得一见的和平景象。

而此时年仅20岁的高柔却劝告自己的族人和乡亲尽快离开兖州。众亲友都觉得十分愕然。这时候,高柔冷静地向大家分析了在一片和平气氛中掩藏的危机,《三国志·高柔传》载:“柔留乡里,谓邑中曰:‘今者英雄并起,陈留四战之地也。曹将军虽据兖州,本有四方之图,未得安坐守也。而张府君先得志于陈留,吾恐变乘间作也,欲与诸君避之。’众人皆以张邈与太祖善,柔又年少,不然其言。”

高柔认为目前虽然曹操与张邈的关系表面上不错,但是曹操素有一统天下的大志,日后必然与张邈发生冲突,到时候陈留也一定会成为战场。但是部分亲友觉得高柔年幼,也就没把他的话当回事。无奈之下高柔只能带领自己的族人离开陈留,投奔在袁绍手下任职的近亲高干。(高柔是高干的从弟)

后来兖州的形势发展充分证明了年轻的高柔分析的准确性。虽然高柔的话是少数意见,但也代表了一种倾向:当曹操完成了兖州官吏和士族阶层所期望的剿灭黄巾的任务以后,一部分兖州官吏和士族阶层对曹操在兖州的存在还是有一定顾虑的。

只不过此时的曹操忙于军事作战,无暇专注于兖州内政,估计内政还是仰仗原有官吏及曹操嫡系共同管理了,矛盾并不明显,冲突自然不会很大。但是随着曹操在兖州扩张自己的势力,利用了杀边让、诛王匡来打击兖州本土势力,张邈与曹操的矛盾日益尖锐。终于在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双方反目为仇,陈宫引吕布入兖州,发生了长达一年多的武装冲突。陈留也如高柔所料沦为战场,当时的兖州在天灾人祸的双重作用下,“百姓相食”。年轻的高柔显示出的见微知著和远见卓识令人刮目相看。

不久,高柔的父亲高靖在蜀郡任职期间病故。高柔不顾道路崎岖、战乱危殆,不远千里,赶赴蜀郡引丧。一路上“辛苦荼毒,无所不尝”,经过三年艰难跋涉,历经千辛万苦,高柔终于把父亲的灵柩接回故乡安葬。从此以后,高柔的孝行不胫而走,他本人也因此名扬天下。

后来,高柔又回到近亲高干身边任职,直到官渡之战结束后,他才随着高干一起投降了当时风头正盛的曹操。从此高柔也开始了他在曹魏近60年的仕途生涯。

0 阅读:0

吕尘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