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四大都督,哪一位最菜?

吕尘玄 2025-04-15 07:28:50

因为《三国演义》的原因,多数人都认为鲁肃很菜,周瑜很狭隘,其实都是不对对。既然是大都督,那么就要具有一定的战略高度,而并非战术方面的水平。鲁肃、周瑜、陆逊战略高度是很不错的,吕蒙稍逊一些,而陆逊单独列传,是因为除了军事之外,他在从政方面也有很高水平,尤其是他活得久啊。如果周瑜也活到他那个年龄,那么也会单独成传的。

四个人排序的话,个人觉得:1.周瑜=陆逊,2.鲁肃,3.吕蒙。

下面对四位东吴都督,分别聊聊。

周瑜。赤壁之战是周瑜一生最为辉煌的时期,作为东吴著名的儒将,周瑜自始至终都是坚定的主战派。在众人言降的时候,被孙权由鄱阳调回的周瑜说:“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於船楫间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周瑜首先说曹操是汉贼,要为汉家除残去秽。接着分析了曹军劣势:关西有马超、韩遂为患;水战是其短板;寒冬时节粮草不济;北军水土不服必生疾病。孙权说曹贼久有篡权之心,他所担心的二袁、吕布、刘表等人都挂了,就剩下我自己了,一定要击曹,而且拔剑砍掉了一个桌角表达了决心。(西晋人虞溥所著《江表传》记载:权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会见当晚,周瑜再次拜见孙权。《江表传》记载:及会罢之夜,瑜请见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快,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周瑜详细分析了曹军的人数,最多不过十五六万,拆穿了曹军所谓八十万的谣言。同时,请求孙权派军五万。孙权在周瑜一番分析下,内心更加安定,但是只能先派出三万人马,后面继续派兵,如果周瑜不能办妥,当自己上阵。

在《周瑜传》中裴松之曾点评:建计拒曹公,实始鲁肃。于时周瑜使鄱阳,肃劝权呼瑜,瑜使鄱阳还,但与肃闇同,故能共成大勋。

1.东吴名将

周瑜是个帅哥,“瑜长壮有姿貌”。苏轼曾经说:“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国志·周瑜传》:瑜少精意於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周帅哥不仅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而且加入东吴集团以后战功累累,是名副其实的一代名将。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周瑜称得上是十分完美,像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

周瑜是东吴集团第二代领导人孙策的连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周瑜与孙策少年时期就是好友,周瑜出身世家大族,孙策之父孙坚虽为长沙太守,但出身卑微,为当时世家大族所轻视,终其一生没有摆脱“轻狡”的恶名,无法被世家大族所信任,而孙策通过与周家较好,轻而易举做到了,这对他在江淮地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周瑜是东吴集团第三代领导人孙权的重臣。孙权主政东吴后,周瑜对其极其敬重,尤其是在抗击强敌曹操上,坚定支持孙权,并把来犯之敌杀得大败,把周瑜比作东吴的大柱石也是恰如其分的。《三国志·周瑜传》: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

2.计陷刘备

周瑜对东吴忠心耿耿,凡事皆为东吴利益着想。在对待刘备的态度上,推行轻视和挤压的政策,不是周瑜肚量小,而是他已觉出刘备是个英雄,将来可能会对东吴不利,想方设法扼杀势力逐渐做大的刘备集团。

周瑜为孙权出了很多主意,但孙权嫁妹并非周瑜之谋,而是孙权自己的决定。

在达成这桩政治婚姻后,得知刘备赴江东与孙权会面,住在刘备对门的周瑜立即上书孙权。《三国志·周瑜传》: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周瑜的计策就是软禁刘备,以奢靡之风腐化、消磨刘备的志向。站在东吴的立场,周瑜的建议是有一定道理的,刘备是枭雄,关张是虎将,不会久屈人下。周瑜考虑把刘备迁走,安置在吴郡,为他大兴土木建造豪宅,多给他供应美女和其它玩赏娱乐的物品,使他耳目迷恋。同时,把关羽和张飞这两个人分开,派他们各驻一地,使像我周瑜这样的将领能统率他们攻战,天下大事就可以安定了。如今滥割土地给他作为资本,使这三人都聚在疆界,恐怕就会像蛟龙得到云雨的赞助,终究不会再留在水池中了。同时,东吴的彭泽太守吕范也表达了与周瑜一致的意见。但是孙权考虑曹操的威胁,没有采纳二人的建议。

另有一人提出了与周瑜不同的想法,此人也是东吴重臣——鲁肃。《三国志·鲁肃传》: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汉晋春秋》也记载: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

鲁肃根据现实情况指出:荆州不稳,要借助刘备的名望,团结荆州人心,要扶植刘备共抗强敌,因为曹公威力实重,说明单凭东吴一股力量不是曹操的对手。同时,鲁肃并非不想遏制刘备,“借”荆州给刘备就是他的主意。他与周瑜对待刘备的想法,一急一缓而已。

最终,孙权采纳了鲁肃的建议。

3.壮志难酬

荆州定后,天下可取的好地方只剩下益州与交州,周瑜面见孙权建议攻取益州(西川)。经历赤壁之战的胜利,孙权的信心是满满的,有了开疆拓土的志向,批准了周瑜的建议。而且拿下益州,也就将刘备围在中间,随时可以拔除了。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折衄:zhénǜ;失败,挫败)

但是,这个让刘备极度不爽的行动,还未正式实施便夭折了。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周瑜拜别孙权回江陵,计划招募士兵、安排军资物品,以便攻蜀。但是在回去的路上,这位后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吴集团的奠基人之一,突患重病,在巴丘(今湖南岳阳)病逝了,享年三十六岁。

《三国演义》描写周瑜性情狭隘,被诸葛亮“三气”而亡,这完全是罗贯中老先生的杜撰。

4.千古英杰

周公谨英年早逝,让东吴集团乃至千百年来的无数后人悲叹不已。

周瑜亡故,东吴集团最为悲伤的就是孙权。《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

周瑜最初加入孙氏集团,家长让孙权以兄奉之,当时孙权还不是东吴之主,而周瑜对孙权执臣节。老将军程普起初因为年龄大资历老(东吴第一代领导人孙坚的重臣),对周瑜不敬,但周瑜大度包容,最终使程普敬服而亲重。《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初瑜见友於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江表传》记载: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曹操曾遣九江才辩高手蒋干游说周瑜,但周瑜不为所动,蒋干称其雅量高致。《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幹往见瑜。幹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乃布衣葛巾,自讬私行诣瑜。瑜出迎之,立谓幹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幹曰:“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瑜曰:“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因延幹入,为设酒食。毕,遣之曰:“適吾有密事,且出就馆,事了,别自相请。”后三日,瑜请幹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宴饮,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因谓幹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幹但笑,终无所言。幹还,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中州之士,亦以此多之。《三国演义》中“群英会”,星光最盛的非周郎所属。

从曹、刘、孙三大势力的领导人评价周瑜,更见周瑜英雄之名属实。《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瑜之破曹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及卒,权流涕曰:“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后权称尊号,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谮: zèn,说别人的坏话、诬陷)

周瑜至死都在考虑东吴集团的发展,并推荐了鲁肃继任。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即拜肃奋武校尉,代瑜领兵。(陨踣:yǔn bó,死亡的婉称)

周瑜陨落,对东吴集团正当扩张之机,尤其是抑制刘备的发展,可谓损失惨重。

鲁肃。《三国演义》中有敦厚长者之风的鲁肃其实是极其睿智的贤臣,对孙刘联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资治通鉴》记载周瑜和鲁肃曾经都是袁术的下属,袁术委任周瑜为居巢县长,临淮人鲁肃为东城县长。周瑜与鲁肃知道袁术最后成不了大事,都抛弃官职,投奔孙策。

1.冒死见刘备。《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鲁肃向孙权分析了荆州之地重要地位、联刘抗曹的策略,孙权即派鲁肃到荆州了解情况,并联系刘备。而在战乱时刻,鲁肃不顾个人安危,星夜兼程,拜见刘备,讲明利害,首先坚定了刘备联合的决心,其次带诸葛亮回东吴见孙权。(裴松之点评: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

2.独劝孙权。《三国志·鲁肃传》记载: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於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众人皆劝孙权投降,唯独鲁肃不语。孙权去洗手间,鲁肃追至廊下,推心置腹讲出众人皆可降,唯独孙权不可降的理由,孙权异常感动。

3.推荐周瑜。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周瑜是赤壁之战的东吴统帅,一战成名,而推荐他的人是鲁肃,同时鲁肃甘愿做助手辅助周瑜。

4.另有两段记载展示了鲁肃的眼界与胸怀。

之一,愿主公成就帝业,契合了老大的心思。曹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閤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趋进曰:“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就坐,徐举鞭言曰:“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徵肃,始当显耳。”权抚掌欢笑。之二,劝借荆州与刘备,契合了集团安全的实际需要。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汉晋春秋》记载: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

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曹操听到这个消息,正在写字,惊得笔掉在了地上,足见鲁肃眼界高明。

在后来的单刀会上,鲁肃怼得关羽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资治通鉴》记载,鲁肃责备关羽不返还三郡,关羽说:“乌林那次战役,刘左将军直接参战,竭尽全力打败了敌人,难道能白白辛苦,不拥有一块土地?而您要来收取土地了吗!”鲁肃说:“不对!开始在长阪与刘备会面时,他的部众抵挡不了曹军的人马,智竭计穷,士气低落,势力衰颓,打算远逃,那时想不到会有今天。我们主公可怜刘备无处守身,不吝惜土地和百姓的劳役,使刘备有了落脚之地,帮助他解决了困难。而刘备却自私自利,虚情假意,辜铡恩德,损坏我们的友好关系。现在他已得到益州,有了力量,又要兼并荆州土地,这样的事连普通人都不忍心做,何况领导一邦的领袖人物!”关羽无话可答。

陆逊最为之名的是火烧连营。

刘备出兵次年正月,双方进入胶着状态。《三国志•孙权传》记载:黄武元年春正月,陆逊部将军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黄武元年(222年·黄武是孙权的年号)正月,陆逊下属宋谦等人攻破蜀军五屯,守将被斩。

在与刘备的交锋中,陆逊对刘备是非常重视的,他评价刘备:“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这也从侧面反应出,刘备的确是一位英雄,而非曹丕所言的“备不晓兵”。

在双方半年多的对峙中,一代战神陆逊抓住机会实施了“火烧连营”。

《三国志•陆逊传》记载: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破其四十馀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陆逊一把大火,蜀军溃败,死伤、投降者无数。刘备败退马鞍山,被吴军四面围攻,大败,将铠甲堆积在路上放火阻挡吴军,刘备逃到了白帝城。

陆逊最得意的战绩,当然还有和吕蒙一起袭取荆州。

在理政治民方面,陆逊也是可圈可点。还在为海昌屯田都尉时,因为县里连年干旱,他开仓谷,济贫民,鼓励农民发展农桑,使百姓度过灾年。打下荆州后,他考虑到荆州士人新附,仕进不得其所,便上疏提出办法,解决了这一问题。

陆逊最后官至丞相,兼内外之任。还在这之前,他就花了不少精力过问朝政。比如,有一次他上疏提出,现在科法严峻,将吏罹罪者太多。天下没有统一,应该多施恩贷,忘过记功,既可安下情,又可尽人之能,以成王业。

孙权要派军队去攻取夷州(台湾)和朱崖(海南),陆逊又上疏反对,提出不远万里打这两个地方,得不偿失,干戈未戢,民有饥寒,应该育养士民,宽其租赋。

针对有人提出的兴利改作的主张,陆逊又发表看法,认为国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为国者,得民则治,失之则乱,因此应该宁济百姓,待国用丰富了,再考虑这类举措。

陆逊理政治民似乎有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儒家的德治、民本,这可能与他世代儒学的家族教养有关。

他不但理朝政,还管过宫廷内的事。孙权外出巡视时,曾让他辅助过太子。

当孙权要废立太子时,陆逊上疏极谏,不过他也因此而卷入宫廷内的权力之争,这是陆逊很不明智的表现。

晚年渐趋昏庸的孙权执意要废太子,而陆逊极谏,自然触怒孙权。陆逊外甥顾潭、顾承、姚信都因亲附太子而被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因为和陆逊书信来往密切,也下狱而死。陆逊自然也脱不了干系,孙权虽然没有直接处罚他,但却数次派中使责备他。结果,陆逊"愤患致卒",时年63岁。

《三国演义》写陆逊,既赞赏他的将才,又要维护蜀汉形象。因此,火烧连营之后,安排了一个他兵困八阵图的情节,这情节当然是虚构的。

事实上,陆逊打败刘备,并没有贸然追到白帝。刘备逃到白帝城,吴将徐盛、潘璋、宋谦等人认为刘备必定可擒,请求进攻。孙权问计于陆逊,陆逊看到了曹魏的威胁,及时罢兵,果然曹魏出兵来犯。《三国志•陆逊传》记载:又备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权以问逊,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讬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无几,魏军果出,三方受敌也。

在《三国志》中,蜀汉、东吴两国的臣僚中单独立传的仅两人,蜀汉是诸葛亮,而东吴是陆逊,足见其能力之强、影响力之大。

作为东吴重臣的陆逊,不幸介入了帝王立嫡之争,不知道他是看不到晚年孙权的变化,还是身处高位过于自信了本身的影响力,这是聪明一生,糊涂一时。但,这一糊涂要了自己的性命。

很多人知道吕蒙是因为他白衣过江,大败关羽。其实很早,他就很受孙氏赏识重用,并且身经百战,颇有战绩,表现出非凡的将才。

还在孙策时,吕蒙的姐夫邓当作为孙策的部将讨伐山越,吕蒙就偷偷地跟去打仗了。这时他才十五六岁。姐夫见他这么小就要去上战场,大为吃惊,他母亲也很生气,要训罚禁止他。他却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去打仗怎么能建功立业?母亲无话可说,虽然伤心,也只好由他去。

他得到孙策赏识,却不是因为战功,而是因为他把孙策的人给杀了。那是他姐夫手下的一个小吏,见吕蒙年少,瞧不起他,还出言伤人。吕蒙一怒,杀了小吏,先是逃走,后又出来自首。孙策召见了他,不但没给处罚,反而看中了他,让他在自己左右做事。过了几年,他姐夫死去,孙策就听从张昭推荐,让他代替邓当,当了别部司马。

孙权统事,本想把他那队人马合并到别人的军中。吕蒙却暗地里借来钱,为士兵做了一色整齐的服装,到操练那天,他那队人马特别威风醒目,孙权一见很高兴,不但没给合并,反而给他增加了人马,让吕蒙带领跟去打丹杨,立下战功。后来他又参加征黄祖,孙权任吕蒙为前部先锋。他不负所望,奋勇当先,一出战,就亲手斩了黄祖的先锋大将陈就,为大部队攻下江夏、消灭黄祖扫清了障碍。战后,孙权把第一功归于吕蒙,提拔他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

这之后,他参加了赤壁大战,在乌林破曹操。打南郡,周瑜用吕蒙之计,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打退曹仁,解了夷陵之围,又攻下了南郡。

他又在合肥、濡须一带和曹军多次作战。曹操让庐江谢奇在皖屯田,常常侵扰东吴。吕蒙用袭击的办法打得谢奇不敢出来。在濡须,他向孙权多次进奇计,还提出夹水口作坞的办法,使曹操几次无法得手,只好退兵。曹操又派朱光为庐江太守,一面屯田,一面伺机进攻东吴。吕蒙提出,应该趁他立足未稳,尽早除掉。孙权听从他的意见,亲自出征。攻城时,有人提出,要作土山,添置攻城用具再进攻,吕蒙又进计说,作土山添攻城用具要很多天才能成,这样城防也已修缮完备,救兵一定赶到,就没法攻城了。因此应该马上发起四面攻击。孙权又采用他的主张。果然,城很快被攻下,而且城刚攻下,曹魏援兵便来了,不过他们已经晚了一步。

吕蒙和蜀军交过两次手。一次是白衣过江袭荆州。在这之前还有一次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当时,长沙、桂阳二郡都望风归服,只有零陵太守郝普坚守不降。而刘备从蜀亲自到了公安,要关羽争夺三郡,关羽则在益阳,被鲁肃所拒。孙权要吕蒙从零陵撤退,增援鲁肃。取零陵本已无望了,吕蒙却心生一计,通过郝普一个故旧把一番编好的话带给郝普,说:刘备在汉中被夏侯渊围困住了,关羽远在南郡,孙权也亲自去打了,附近的蜀军都被打垮了,所以,不要指望有人来救零陵,等等。郝普一听,果然害怕,连忙出城见吕蒙,这时才知道刘备在公安,关羽在益阳,自己已经中计了。吕蒙兵不血刃,取了三郡。加上鲁肃单刀赴会,据理力争,这才迫使刘备把这三郡还给东吴。

吕蒙不仅有勇有谋,而且操行也很可取。他秉心公正,不争权好势。打南郡时,蜀将袭肃举军归吴,周瑜要把袭肃的军队划归吕蒙统领,这本来是扩充自己兵力的好机会,吕蒙却不赞成,认为袭肃有胆有才,又诚心归降,应该信任人家,不应夺去其兵力。又一次,和吕蒙一起的三个战将死了,他们的子弟都还幼弱。孙权要把他们的兵马并给吕蒙。吕蒙又三次上书,坚决辞让,说,这三位将军生前对国事都勤勤恳恳,现在子弟虽小,但不当废其兵权。孙权只好同意。吕蒙又找来老师,辅导这几位子弟。

吕蒙一生戎马倥偬,却也常读书。他本来不爱读书,因为军务繁多,没有闲暇。是孙权开导了他。孙权对他说,你现在担任要职,要多读点书增长知识。又说,不是要你治经为博士,只是让你多了解一些历史上的事。我小时候读了书,就大有所益。你应该尽快读一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连光武帝和曹操都爱读书,你为什么不加紧努力呢?听了孙权的话,吕蒙便在行军打仗之余,挤时间看了很多书,据说,一些旧的读书人也不如他读的书多。这对他军事才能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吕蒙有战功和才能,孙策、孙权也较早就赏识他,但是可能因为他出身贫寒,下面一些人包括鲁肃这样很有眼光的人,一开始对他总不以为然,后来才渐渐对他刮目相看。鲁肃代周瑜为都督,赴陆口经过吕蒙屯下,可并没有想到去见吕蒙。有人劝他,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用老眼光看他,应该去见见他。鲁肃这才去了。酒酣之际,吕蒙问他怎样对付关羽。鲁肃大约没打算和吕蒙讨论问题,因此随口答了一句。吕蒙却认真地一一为他分析,提出五条计策。鲁肃大为赞叹,起身过去抚着他的背说,我以为你只有武略,没想到现在学识广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遂与吕蒙结友而别。

说吕蒙是后起之秀,只是因为他成名在周瑜、鲁肃之后。年纪上倒不比鲁、周小太多。他只比周瑜小三岁,比鲁肃小六岁《三国演义》虽然腾不出笔墨写他更多的故事,但还是把他的大将才能和气度刻画出来了。只是作者崇拜的关云长败亡在吕蒙手里,所以很不满意,终于让吕蒙也不得好死。其实,历史上的吕蒙虽然确在关羽亡后不久病死,但却没有关羽魂灵附体,惊吓而死之类的事情。

但是,如果从大将的角度而言,吕蒙虽然不错,但是与周瑜、陆逊、鲁肃,还有有些差距。

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0 阅读:0

吕尘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