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诗这个人物,名气不大。在小说《三国演义》里仅出场三次。
第一次是在第六十五回。刘备战胜刘璋,取得益州统治权以后,自领益州牧。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安抚益州旧部,将费诗等文武投降官员共六十余人,“并皆擢用”。从中可以看出,费诗在文武投降官员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
第二次是在第七十三回。刘备自封汉中王,任命关羽等五人为“五虎大将”,并派费诗到荆州送官诰给关羽,同时令关羽先起兵取樊城。谁知关羽在听说黄忠也位列“五虎大将”之中时勃然大怒,不肯受印。费诗展示了自己的雄辩之才,一番话终于打动关羽。这个情节表现出费诗的机智雄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次是在第九十一回。诸葛亮上“出师表”北伐中原,费诗作为主要的留守人员之一,任职秘书,协助治理蜀汉政权。
从《三国演义》判断,费诗作为刘璋的旧部,受到了刘备的厚待,仕途算是一帆风顺。不过,看《三国志·费诗传》,历史上的费诗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仕途多舛。

《三国志·费诗传》载:费诗字公举,健为南安(今四川乐山)人。在刘璋时期他的仕途可谓比较顺利,担任过绵竹令一职,这个职务和后来成为刘备主要谋士的益州旧部——法正当时的情况比起来,要高出不少。后来在刘备谋取益州并进攻绵竹时,费诗未做任何抵抗便举城投降,为刘备能够顺利打败刘璋占领益州立下了功劳。刘备也没有亏待费诗,自领益州牧后,“以诗为督军从事,出为洋舸太守,还为州前部司马”。看来刘备和费诗的关系还是可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小说中所写的费诗出使荆州,在历史上也是一件真事。费诗对关羽说的话,史料的记载和罗贯中的小说几乎完全一致:
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至,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王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
费诗的话,除了表现其机智以外,同时也把关羽爱受吹捧的毛病表露了出来。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历史上的关羽的一些性格上的弱点。
刘备占据益州、汉中后,手下群臣打算推举刘备为帝。这时的费诗却上了一份奏表,表示反对:
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
按照费诗出使荆州的机智,应该来说是一个非常识时务之人。要知道在当时有议郎阳泉侯刘豹、青衣侯向举、偏将军张裔、黄权、大司马属殷纯、益州别驾从事赵作、治中从事杨洪、从事祭酒何宗、议曹从事杜琼、劝学从事张爽、尹默、谯周、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柱、少府王谋、博士许慈、议郎孟光等众多蜀汉大臣上表推举刘备为帝。费诗怎么会来个逆潮流而行呢?

其实,除了费诗反对之外,还有几位大臣也反对刘备称帝。“是时中夏人情未一,闻备在蜀,四方延颈。而备锐意欲即真,巴以为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与主簿雍茂谏备,备以他事杀茂,由是远人不复至矣。”我们来对比一下费诗的奏表和刘巴、雍茂的意见,其实基本上都差不多,都是认为时机太早。其结果却是费诗被贬职为永昌从事,主簿雍茂被杀,刘巴虽然没有受到什么处罚,但是也从此“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出现这样的情形,究其缘由,也就是《三国志·费诗传》中说的“忤指”,违背圣意!
从这个事件中可以发现:刘备称帝其实还是遭到不少人反对的,反过来可以体现出那个一向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著称的刘备性格中阴暗的一面。不过,这也令人想到同时期的荀彧,虽然动机也许不同,但心态却都是一样:不识时务。
因此,习凿齿就明确指出:“夫创本之君,须大定而后正已,纂统之主,俟速建以系众心,是故惠公朝虏而子圉夕立,更始尚存而光武举号,夫岂忘主微利,社稷之故也。今先主纠合义兵,将以讨贼。贼强祸大,主没国丧,二祖之庙,绝而不祀,苟非亲贤,孰能绍此?嗣祖配天,非咸阳之譬,杖正讨逆,何推让之有?于此时也,不知速尊有德以奉大统,使民欣反正,世睹旧物,杖顺者齐心,附逆者同惧,可谓感矣。其黜降也宜哉!”。虽然费诗有应付关羽的小聪明,但显然沉浮宦海还是水平不高。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费诗随诸葛亮南行,在汉阳县与魏国降将李鸿的谈话中。李鸿向诸葛亮介绍蜀汉的叛将孟达有反正之意。费诗马上表态:“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与书邪!”这一番话虽然说得正气凛然,但明显是意气之言,殊不知在世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诸葛亮自然不会和费诗一般见识,他利用了孟达的摇摆心理,通过写信的方式和孟达取得了联系和信任,造成了曹魏边境的一场混乱。
也正是因为费诗在政治上的幼稚,他在仕途上一直没有进展。在诸葛亮时期,费诗的官职也没有得到什么升迁。东晋常球所著《华阳国志》载:费诗的官职在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也不过是个从事。直到诸葛亮死后,蒋琬当政时,费诗才被升迁为谏议大夫。当上这个职务,费诗足足用了15年多的时间。

费诗这个人物,陈寿的评价是:“费诗率意而言,皆有可纪焉。以先主之广济,诸葛之准绳,诗吐直言,犹用陵迟,况庸后乎哉!”。常球《华阳国志》也说:“诗终刘代之世,官位不尽其才,君子以昭烈之弘旷,武侯之明达,诗吐直言,犹尚陵迟,况庸主昏世。率意直言,而望肆效者哉?”对于费诗因为直言相谏,陈寿是比较欣赏的,同时隐约之间露出对刘备的不满。
巧应关羽,说明费诗确实有点本事;上书一事,虽然体现费诗的耿直,但是却显得不识时务;对待孟达之言,则表现其人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像费诗这样的没有政治头脑的官吏,能平安度过余生,已经是一种万幸了。如果不是遇上刘备,或许早就身首异处了。费诗最终“卒于家”得以善终,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