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第六章 浪漫时期的音乐(1820—1910)
第五节 法国和意大利的浪漫歌剧
向阳光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促进了歌剧的健康发展;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表现主人公历经磨难终于得救的“拯救歌剧”风行一时;拿破仑帝国时期的歌剧更是崇尚豪华壮观,规模宏大,剧情具有政治和历史意义;于是在19世纪上半叶,巴黎成为欧洲的歌剧中心。意大利作曲家凯鲁比尼(1760一1842)、斯篷蒂尼(1774一1851)和德国作曲家迈耶贝尔(1791一1864),都在巴黎创作和演出歌剧。
斯篷蒂尼是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皮钦尼(1728一1800)的学生,1803年定居巴黎,任拿破仑的皇后约瑟芬的御前作曲家。他的歌剧《灶神庙护火少女》(1807)和《费尔南德斯·科尔特斯》(1809)把格鲁克后期歌剧的英雄性格和拯救歌剧的戏剧紧张性结合起来,配上壮丽的独唱、合唱和乐队音乐,实开法国大歌剧的先河,也可以说是最早的大歌剧。

一、法国大歌剧
法国大歌剧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末期,盛行于30和40年代。剧情大多采用历史题材,分四幕或五幕,讲究富丽堂皇的布景和场面,剧中不用说白,包含独唱、重唱、合唱和管弦乐,合唱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大歌剧的倡导者是法国歌剧台本作家奥古斯丁·尤金·斯克里布[Augustin Eugène Scribe](1791一1861)和作曲家迈耶贝尔(1791—1864)。斯克里布以写作情节离奇的“佳构剧”(pièce bienfaite)著称,是l9世纪最多产、最有影响的歌剧台本作者之一。所作歌剧台本多达130多部。
用他的台本写成的歌剧,丹尼尔·奥柏(1782一1871)有39部,埃利·阿莱维(1799—1862)有12部,亚当(1803一1856)有9部,多尼采蒂(1797—1848)、迈耶贝尔和布瓦尔迪约(1775一1834)各有5部、埃罗尔德(1791一1833)有4部,凯鲁比尼(1760—1842)、奥芬巴赫(1819一1880)和威尔第(1813一1901)各有2部。在他的大歌剧台本中,主人公祸福无常的命运有利于作曲家用前后强烈对比的音乐来描写悲欢离合的情节。不同种族、不同宗教和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有利于作曲家用针锋相对的重唱来刻画面对面的斗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戏剧场面,有利于作曲家把波澜起伏的音乐浪潮推向高潮,发展为巨大的终场。

(一)尤金·斯克里布
斯克里布,E.,法国剧作家。呢绒商家庭出身。年轻时,放弃法律学习,于1810年开始戏剧创作。1815年,以闹剧《国民军的一夜》成名。接着,发表一系列生气勃勃、动作激烈的闹剧,较重要的有《熊和巴夏》(1820)、《小伙子的家务》(1821)、《看门人的小屋》(1823)、《初恋》(1825)、《待嫁女郎》(1826)、《外交家》(1827)等。同时,他还从事喜剧和历史剧的创作。
主要剧作有风俗喜剧《理智婚姻》(1826)、《金钱婚姻》(1827);历史剧《贝尔特朗和拉东》(1833)、《杯水》(1840),以及其他题材的喜剧和笑剧《野心家》(1834)、《海蒂》(1847)、《北方的星辰》(1854)等。其中以《贝尔特朗和拉东》和《杯水》最著名,有“历史剧的楷模”之称。晚年与人合写了《阿特利叶娜·勒库弗勒》(1849)、《那伐尔王后的故事》(1850)、《妇人之战》(1851)等许多以妇女为主人公的剧本。

斯克里布在巴黎舞台盛行了10年之久,并在国外上演,深受欢迎。他的成功,在于他的一条创作秘诀:“对于群众,你要投其所好。”他的剧作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把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搬上了舞台,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戏剧效果强烈。
1833年,法国剧作家尤金·斯克里布创作了戏剧《古斯塔夫三世或假面舞会》。此后,奥柏、伽布西、梅尔卡特丹等作曲家都将这个题材改编为歌剧。然而,最有名的当属1857年威尔第根据斯克里布戏剧《古斯塔夫三世或假面舞会》所创作的歌剧——《假面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