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
第94卷 显宗成皇帝上之下
咸和三年(戊子,公元三二八年)
本文重点:
我们知道,任何制度的制定都有其现实背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为了彻底解决某个问题,必须要这么做,但是事物又不是绝对的,在局部合适的制度,放在全局可能就不合适;对全局有利的制度,放在某个局部可能也不合适。但是没办法,我们又必须得有个制度,那么制度制定之后的实施就需要灵活掌握。

原文:峻使左光禄大夫陆晔守留台,逼迫居民,尽聚之后苑;使匡术守苑城。
尚书左丞孔坦奔陶侃,侃以为长史。
初,苏峻遣尚书张闿权督东军,司徒导密令以太后诏谕三吴吏士,使起义兵救天子。会稽内史王舒以庾冰行奋武将军,使将兵一万,西渡浙江。于是吴兴太守虞潭、吴国内史蔡谟、前义兴太守顾从等皆举兵应之。潭母孙氏谓谭曰:“汝当舍生取义,勿以吾老为累!”尽遣其家僮从军,鬻其环珮以为军资。谟以庾冰当还旧任,即去郡以让冰。
第一、和稀泥王导这个时候开始发挥作用了,他的号召力很强,他的号召力就来源于平时对这些人的维护,我们总觉得王导平时做事没有原则,总是觉得他再和稀泥,但这也是一种团结各方力量的方式。
治国,并不只有按规矩办事,按流程办事这一种单一的方式,看似这种单一的方式是为国家着想,是正义的,但是有时候真正有用的方式却是和稀泥。
是不是觉得和稀泥的做法很没有原则?但这就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非常常见的,且非常有用的方式。
这就像是禅,一是一,二是二,很对。但很多时候,一不是一,二也不只是二。很玄妙!
第二、礼教“汝当舍生取义,勿以吾老为累”,潭母孙氏的话,当忠孝不能两全时,以尽忠为主。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结果,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叫洗脑,用古代的话说,叫礼教。

原文:苏峻闻东方兵起,遣其将管商、张健、弘徽等拒之;虞潭等与战,互有胜负,未能得前。
郗鉴担心苏峻挟持皇帝南下,所以建议温峤迂回到建康东南方向,筑垒,阻断苏峻南逃的道路。
王导以太后密令的方式号召三吴起义兵援救天子。他们两个人的办法殊途同归!
原文:陶侃、温峤军于茄子浦;峤以南兵习水,苏峻兵便步,令将士:“有上岸者死!”会峻送米万斛馈祖约,约遣司马桓抚等迎之。毛宝帅千人为峤前锋,告其众曰:“兵法:‘军令有所不从’,岂可视贼可击,不上岸击之邪!”乃擅往袭抚,悉获其米,斩获万计,约由是饥乏。峤表宝为庐江太守。
温峤为了发挥自己的优势,所以制定了“上岸者死”的规定。
我们知道,任何制度的制定都有其现实背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为了彻底解决某个问题,必须要这么做,但是事物又不是绝对的,在局部合适的制度,放在全局可能就不合适;对全局有利的制度,放在某个局部可能也不合适。但是没办法,我们又必须得有个制度,那么制度制定之后的实施就需要灵活掌握。
温峤明白这个道理,毛宝也明白这个道理。

当现实条件发生变化时,当局部条件发生变化时,毛宝灵活的选择“违背”制度,主动上岸出击,抢了苏峻给祖约的军粮。虽然毛宝违反了制度,但是他的行动实现了制度制定者想达到的战略目的,所以温峤上表,给毛宝升职奖励。
所以我们总结温峤和毛宝的做事思路,他们都是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条件变化而改变自己做事思路的人。不唯心,只唯物,遵循规律变化,他们都是我们所谓的高人!
备注:
茄子浦:江苏南京市西南长江中,又名茄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