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238:一事不顺,事事不顺,屋漏偏逢连阴雨,就这么奇

香薇看历史 2023-07-13 07:04:00

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

第92卷 肃宗明皇帝下

太宁二年(甲申,公元三二四年)

本文重点:

我们所说的大势,其实就是人心向背。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就是这个道理!“势”看似玄妙,看似是天道,但其本质还是人道。

原文:敦闻含败,大怒曰:“我兄,老婢耳!门户衰。世事去矣!”顾谓参军吕宝曰:“我当力行。”因作势而起,困乏,复卧,乃谓其舅少府羊鉴及王应曰:“我死,应便即位,先立朝廷百官,然后营葬事。”敦寻卒,应秘不发丧,裹尸以席,蜡涂其外,埋于厅事中,与诸葛瑶等日夜纵酒淫乐。

势是一个很微妙的东西,大势一旦不利于己方,就好比是屋漏偏逢连阴雨,事事不顺。

对比之前王敦对抗司马睿之时,那时虽然王敦背后有甘卓和司马承等势力,使他不能专心对抗朝廷大军,但是朝廷内部也是很不团结,甚至出现了周札献出石头,引王敦入城的情况。当时“大势”是站在王敦一边的。

但是王敦获胜之后的所作所为,导致积怨太深,估计东晋各方势力都被王敦得罪光了,特别是王敦除掉周氏一族之后。而此时朝廷一方,内部相对团结,他们准备充分,谋划得当,以逸待劳,进退有度。“大势”站在朝廷一边。

所以王含在首战失败之后,王敦就发现大势已去,他已无回天之力。

我们所说的大势,其实就是人心向背。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就是这个道理!“势”看似玄妙,看似是天道,但其本质还是人道。

原文:帝使吴兴沈桢说沈充,许以为司空。充曰:“三司具瞻之重,岂吾所任!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且丈夫共事,终始当同,岂可中道改易,人谁容我乎!”遂举兵趣建康。宗正卿虞潭以疾归会稽,闻之,起兵馀姚以讨充,帝以潭领会稽内史。前安东将军刘超、宣城内史钟雅皆起兵以讨充。义兴人周蹇杀王敦所署太守刘芳,平西将军祖约逐敦所署淮南太守任台。

皇帝司马绍除了正面对抗王敦之外,还派出使节分化拉拢王敦的偏师。

沈充在这里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

第一、有自知之明的明智

虽然司马绍的使节给自己允诺的一个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位置,但是沈充不为所动,他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所以并不奢求超越自己能力的高位。所以他说:

“三司具瞻之重,岂吾所任!”

有这点自知之明,沈充就不是一般人!

第二、有明辨事物本质的人间清醒

司马绍为了拉拢沈充,不但给沈充允诺高位,肯定还带了巨额的真金白银。辞掉高位说明沈充的明智,那么拒绝巨额财富,更是展现了沈充的人间清醒。他说:

“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巨额利益的背后隐藏着深不可测的危险,金额越大危险越大。现在的我们很少有人能有这个定力,我们总是感叹自己赚的钱少,但是如果真的突然给你一个年薪几千万的职位,钱多事少,那可能不是你的福气,反到可能这就是你人生中劫难的开始。

有这个人间清醒,沈充真的不是一般人!

第三、有从一而终的可靠与忠诚

沈充最后这一句将他人性光辉的一面体现到了极致。

“且丈夫共事,终始当同,岂可中道改易,人谁容我乎!”

读到此处,我对沈充简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同时也改变了我对王敦的看法。

分析一个人,从他使用并重用的人身上就可以得到答案。王敦能识别并重用沈充,这就说明王敦绝非凡人!

凡是管过人的人,其实心里都非常明白,在他的心目中,最重要的那个人,绝对不是最聪明最能干的那个人,反倒是那个不怎么出彩头,但绝对可靠的人。

司马光说用人最好是用德才兼备的人,如果没有这么合适的,那么宁可用有德无才的人,也绝不可用有才无德的人。

有德无才,才尚可学!但有才无德,止于才!

或者说: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沈充是得道之人,他绝不是一般人!

1 阅读: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