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
第92卷 肃宗明皇帝下
太宁二年(甲申,公元三二四年)
本文重点:
王敦之乱。
原文:敦使钱凤及冠军将军邓岳、前将军周抚等帅众向京师。王含谓敦曰:“此乃家事,吾当自行。”于是以含为元帅。凤等问曰:“事克之日,天子云何?”敦曰:“尚未南郊,何得称天子!便尽卿兵势,保护东海王及裴妃而已。”乃上疏,以诛奸臣温峤等为名。秋,七月,壬申朔,王含等水陆五万奄至江宁南岸,人情恟惧。温峤移屯水北,烧朱雀桁以挫其锋,含等不得渡。帝欲亲将兵击之,闻桥已绝,大怒。峤曰:“今宿卫寡弱,征兵未至,若贼豕突,危及社稷,宗庙且恐不保,何爱一桥乎!”
王含主动请缨,要亲自做先锋大将,领兵东下,这是为了家族利益,也是为了个人利益。面对如此支持自己的弟弟,王敦欣然答应,任命王含为元帅。
钱凤提出最关键的问题:
“事克之日,天子云何?”
事成之后,我们该如何对待天子?
王敦说:
“尚未南郊,何得称天子!”
司马绍还没有举行南郊祭祀,没有得到上天的认可,他是哪家的天子?不认!
王敦继续说:
“便尽卿兵势,保护东海王及裴妃而已。”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什么意思?你细思!冷冰冰,残酷的现实!放纵士兵,如果司马绍死在乱军之中,那就只能报个失踪。写到此处不由得想到了明朝的朱允炆,他就是失踪的皇帝。
第二,要保护好东海王和裴妃。东海王是司马冲,司马睿的第三个儿子,过继给司马越继承东海王爵位。裴妃是司马越的妃子,在司马越死后,她流落至江东,依附司马睿。
王敦对司马越还是心存感激的,司马越先是任命他为兖州刺史,后来又任命他为扬州刺史。王敦就是从扬州刺史的任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这里也说明,估计王敦是想着事成之后先立司马冲为皇帝,缓冲一下各方势力的压力,待时机成熟再行篡位之实。
仍然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只不过这次需要清理的人换成了温峤。

原文:司徒导遗含书曰:“近承大将军困笃,或云已有不讳。寻知钱凤大严,欲肆奸逆;谓兄当抑制不逞,还藩武昌,今乃与犬羊俱下。兄之此举,谓可得如大将军昔年之事乎?昔年佞臣乱朝,人怀不宁,如导之徒,心思外济。今则不然。大将军来屯于湖,渐失人心,君子危怖,百姓劳弊。临终之日,委重安期;安期断乳几日?又于时望,便可袭宰相之迹邪?自开辟以来,颇有宰相以孺子为之者乎?诸有耳者,皆知将为禅代,非人臣之事也。先帝中兴,遗爱在民;圣主聪明,德洽朝野。兄乃欲妄萌逆节,凡在人臣,谁不愤叹!导门户小大受国厚恩,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为忠臣而死,不为无赖而生矣!”含不答。
王导劝阻王含。
第一、王含应该抑制逞个人凶恶之徒钱凤,不应该与他同流合污,想再度攻取建康,控制皇帝,复盘当年王敦所做的不臣之事。
第二、当年王敦之所以能成功,那是因为刘隗和刁协搞得朝廷中民怨沸腾,人人都渴望外援入京,惩治他们。但现在不同以往。首先王敦近来渐失人心。其次王敦把权力交给王应,王应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没能力没时望,能做成什么事?
第三、司马睿广施恩信,百姓拥护他。现在的皇帝司马绍德才兼备,群臣拥护。如果为兄敢行不臣之事,我愿做先锋,宁可做忠臣而死,也绝不做逆臣而生。
王含铁了心,不搭理王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