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小学课本里的蒋介石:台湾教科书里,蒋介石是什么形象?

品味红梦史说 2025-04-09 05:18:45

1975年,蒋介石逝世,蒋家后人号召全台湾为其哀悼一个月。

曾给蒋介石写公文长达20多年的秦孝仪,专门写了一首《蒋公纪念歌》,不仅在社会上播放了一个月,还将这首歌简化后推广到校园里。

在整个蒋家执政期间,这首歌一直被列为校园歌唱比赛的必唱歌曲。

此外,70年代,台湾小学课本里出现多篇歌颂蒋介石的文章,让学生们牢记蒋介石成长为“栋梁之材”的历程。

等到李登辉、陈水扁等人执政后,台湾开始盛行“去蒋化”,曾以正面形象出现在课本中的蒋介石又面临着怎样的处境?

一、台湾学生使用的课本,沦为蒋介石的工具

蒋介石去世后,蒋经国掌权,在他的主导下,进一步夸大宣传蒋介石生前事迹,说他是传承了尧舜禹的治国之道,继承和发展了国父孙中山先生的治国遗愿。

当局还整理了蒋介石生前的相关影像,专门组织公务员、军人以及教师等人员观看。

为了让更多人瞻仰蒋介石,蒋介石的铜像遍布全台湾。

这股政治风气也刮到了校园里,学生唱歌歌颂蒋介石,学生使用的课本里出现好多篇称颂蒋介石的文章。

70年代,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歌颂蒋介石的文章——《蒋总统小的时候》。

文章描述蒋介石小时候,每天有条理做家务,先洒水后扫地,免得到处尘土飞扬,还经常去菜园子里帮助妈妈种菜。有一天,蒋介石去河边玩耍,看到了一条小鱼,不惧水流湍急阻挡,逆流而上,拼命游向上游。

文章结尾还以此为例,总结出一个道理,蒋介石小时候不怕吃苦,长大后依旧如此,因此才成长为栋梁之材。

多年之后,台湾政界、学术界等人士,纷纷站出来质疑文章的真实性,认为文章内容有误人子弟的嫌疑。

那时,课本里除了歌颂蒋介石品性好,还特别宣扬他本人很爱国。

在《爱国的蒋总统》这篇文章中提到,日本军人诋毁中国人是“寄生虫”,蒋介石得知此事后,跟日本人据理力争。

这篇文章提到的事情,无凭无据,是否真实发生过,让人不得不怀疑。

不过,蒋介石讨好、勾结日军的例子,倒是数不胜数。

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为了对付共产党党员和军队,居然还邀请日本侵华甲级战犯冈村宁次为军事顾问,让其参与进犯解放区。

提到抗日,就不得不说逼迫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消极抗日的重大事件——西安事变。

台湾小学生曾经学过一篇题目为《伟大的蒋总统》的课文,文章中提到这起事变。

文章把张学良、杨虎城描写成为“反动武将”,批判张、杨二人受到共产党的“蛊惑”,带着一众军官目无法纪,对蒋介石进行“逼宫”。

而原本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蒋介石,却在课本中被写成了坚持抗日的大英雄。

从这几篇文章的内容,可以看出,蒋家故意歪曲历史,在台湾推行独裁统治,稳固其在政治上的“正统”地位。

在这种愚民政策之下,被洗脑的不仅是小学生,还包括很多成年人,长此以往,导致他们认为书本里写的蒋介石事迹都是真实的。

二、“解禁”蒋家政治地位丧失,社会出现“去蒋化”

到了八十年代,蒋经国再次连任职务后,蒋家对台湾推行的洗脑风气又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中正纪念堂落成后,每年清明节,都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纪念蒋介石的典礼。

此外,他们还把蒋介石去世的4月5日,列为法定假期,号召市民祭拜蒋介石。

随着1987年年底,蒋经国废除禁止台湾同胞前往大陆的禁令后,台湾社会上出现了一个让当局始料未及的情况,各界纷纷重新审视蒋介石。

尤其是那些见证过历史的国民党元老,翻出他们经历和见证过的历史,审视蒋介石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课本中描述的他是否真实……这些争议到了90年代初期,讨论更为激烈。

1988年,蒋经国逝世,蒋家在台湾的独裁统治随之终结。

国民党内部陷入夺权混乱局面,在“二月政争”中李登辉夺权成功,成功晋级为国民党在台湾掌权的代表人物。

面对当时台湾混乱的政治局面,再加上社会上对蒋介石的争议不断,为了维护自己独裁统治不被影响的李登辉,开始在国民党内部推行“去蒋化”。

前面提到,小学生课本中出现很多歌颂蒋介石的文章,在“去蒋化”运动中,所有关于蒋介石、蒋经国的文章全部都被删掉了。

以前中小学生每天进入和进出校门的时候,需要排队向校园里蒋介石的铜像敬礼鞠躬,还要背诵蒋介石语录,“去蒋化”后,学生们不再需要做这些事情。

李登辉在“去蒋化”的过程中,推行很多政策,清理了部分蒋家独裁的劣迹,同时也削弱了蒋介石在社会和政治领域的地位。

最明显体现在对蒋介石的称呼上,以前,官方称呼其为“领袖”,后来,官方带头连“蒋公”这个尊称也被弃用。

因此,“去蒋化”运动,也被很多人认为是李登辉推行“去党国化”运动。

其实,李登辉的“去蒋化”不仅仅针对蒋介石,他还针对蒋经国。

蒋经国在晚年时期,反对台湾独立,承认一个中国,甚至希望将来有一天自己的遗体可以运回大陆安葬。

而等到李登辉掌权后,却倒行逆施搞“台独”,两岸关系又进入恶化状态。

到了本世纪初,台湾的政治局面再次发生改变,政权到了民进党手中。

国民党和民进党长期处于对立状态,一直被压抑着的民进党掌权后,推行的“去蒋化”手段更为彻底。

为了庆祝蒋介石60大寿而建立的“介寿馆”,在2006年被陈水扁下令改为了沿用至今的“总统府”。

蒋经国当年为了号召台湾人祭拜蒋介石而专门建立的中正纪念堂,陈水扁不仅下令撤掉了纪念堂内的仪仗队,终止纪念活动,还把纪念堂名字改为“台湾民主纪念馆”。

原来看守两蒋陵墓的宪兵队,也被陈水扁给撤掉了,不允许军队值守。

民进党“去蒋化”还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

1979年建成的台湾最大的机场,当时将其命名为中正国际机场,陈水扁上台后也对其修改名字,改为我们现在熟知的台湾桃园国际机场。

这场持续很多年、轰轰烈烈的“去蒋化”运动,除了民进党在政治上的雷厉风行,也有外部因素推波助澜。

2004年,蒋家后人把《蒋介石日记》日记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保管,但随后该校就对外公布了蒋介石日记的部分内容,传到台湾后,在岛内引起热议。

学生时代,读着歌颂蒋介石文章的小学生们,如今已经人到中年,才发现他们课本上的蒋介石其实就是一个刚愎自用、独裁专治的政治野心家。

日记内容公布后,导致很多人更加相信民进党,台湾“去蒋化”在民间进一步盛行。

蒋介石日记

三、国民党重新掌权后,试图回复平凡的蒋介石

面对民进党的残酷手段,国民党并没有坐视不管,开启了“护蒋”运动。

可惜的是,权力掌握在民进党手中,国民党虽然采取了“护蒋”行动,但很多时候并未能如愿。

直到2008年,来自国民党的马英九掌权后,台湾“去蒋化”运动才得到了遏制,“护蒋”行动逐渐落实。

曾经被陈水扁撤掉的看守蒋介石陵墓和纪念堂的仪仗队,这些人都是军人身份,马英九恢复他们的编制,安排他们继续去看守。

虽然马英九没有像蒋经国那样,强制要求台湾人祭拜蒋介石,但是他每年清明节都会去蒋介石陵墓前祭拜。

为了纠正在“去蒋化”运动中对蒋介石的抹黑行为,国民党安排文化部推出纪录片《其介如石》。

据介绍,该纪录片是在采访历史见证者、采纳历史影像,还有参考了《蒋介石日记》等途径,旨在向大众展现真实的蒋介石。

当然,国民党的这些“护蒋”行为,在推行过程中,也遭到了民进党的指责。

不过,相较于从前,两党常常陷入剑拔弩张的局面,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党之间的来回拉扯,却显得温和许多。

正因如此,在今天的台湾,依旧可以看到,曾经被陈水扁下令去掉“中正”名字的学校、场馆、道路等,在马英九时期,陆陆续续恢复“中正”之名,这些名字至今沿用。

曾经被陈水扁下令,不允许出现在课本中的蒋介石,如今在学生们的心目中,也不再是一味讨伐的对象,而是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蒋介石的好与不好。

总结

从蒋介石在台湾学生课本中的形象变化,不仅看到了蒋家在台湾推行独裁统治,也能看到党争对社会的影响。

在“去蒋化”与“护蒋”的反反复复过程中,是政党博弈的体现,也让台湾的民众进一步了解了更多的蒋介石。

参考资料:

1.马英九要为蒋介石"恢复名誉" 并非对蒋歌功颂德——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2.陈水扁当局“去中国化”蒋介石铜像蒙难——来源:台海网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