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魔张君的2个儿子今何在?全家移居上海,大儿子在外企

品味红梦史说 2025-04-10 05:18:49

张君,这个被称为“新中国第一悍匪”的人,曾让无数老百姓闻风丧胆。

从1991年到2000年,他带领犯罪团伙横跨湖南、湖北、重庆等地,犯下22起抢劫杀人案,杀害28人,重伤5人,抢劫金额高达536万元,其罪行震惊全国。

然而,这个杀人魔头的人生中,还隐藏着另一面——他曾是一个为母亲攒钱买肉丸汤的孝顺儿子,也是一个在伏法前对着镜头流泪告诫儿子不要学自己的父亲。

如今,他的两个儿子正与母亲生活在上海,他们正在试图摆脱张君带给自己的阴影。

他们的现状如何?他们又会因为与张君的血缘关系,背负怎样的沉重呢?这些,还要从张君的变化说起。

1966年,张君出生于湖南常德安乡县的一个贫困家庭,是家里七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

童年时期,他的母亲就生了重病。而张君也在此时,展现出了罕见的孝心。

12岁时,他的母亲想吃肉丸汤。张君走了几十里的山路,用攒了一个学期的零花钱,在城里买到了当时还很金贵的肉,并亲手为母亲煮了一碗汤。

可惜的是,这碗汤没能救命,他的母亲最终还是因为病重而去世了。

失去了母亲的指引,张君逐渐走上了歧途。

他本就痴迷武术,后来又认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性格变得越来越好斗。高中没毕业,他就辍学了,然后便开始混迹社会。

在1983年,还未成年的他,便因为斗殴被送入了少管所,但这段经历,显然没有让他收敛。

成年后,张君变得更加凶狠。张君通过暴力手段,逼迫同乡女子肖月娥嫁给了自己。

两人婚后育有两子,张君很喜欢“乱世枭雄”这个词,所以为儿子取名为“张枭”“张雄”。

张君曾经表示,自己的儿子长大后,必定会称霸一方,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代“枭雄”。

然而,他的这段婚姻仅维持五年便名存实亡了。

张君在走上犯罪道路后,很快就组建了犯罪团伙,并且接连认识了杨明燕、秦直碧等人。他把这些女人,都发展成了自己的情妇,并利用她们的住处来隐藏作案工具。

张君与情妇

时间一长,肖月娥也知道了丈夫是什么人,于是便想和张君离婚。

但是,当她刚刚表达了这个意思之后,张君就把手枪拍在了桌上,并威胁妻子:如果肖月娥敢走,自己就会杀掉她和两个孩子!

此后,虽然肖月娥没有和张君离婚,但是却开始带着孩子东躲西藏,尽量躲着张君。他们的生活很苦,甚至有时还要靠捡破烂维持生计。

张君的犯罪手法带有鲜明的“军事化”特征。

警方缴获的笔记本显示,他要求团伙成员每日进行体能训练,甚至在家中复刻金店柜台模型,用秒表计算抢劫速度。

张君的犯罪团伙

在1995年的“重庆友谊商店抢劫案”中,他伪装成顾客,连续进行了三天踩点,并绘制了包含保安换岗时间、摄像头盲区的详细平面图。

得手后,他按照“功劳”,给情妇秦直碧分赃了15万元,但却只给亲生儿子寄过两套旧衣服。

据相关人士后来交代,张君给孩子买过的最贵重的礼物,是一双价值30元的塑料凉鞋。他的对家人的冷漠,与早年的“孝子”形象比起来,完全是判若两人。

张君犯罪集团曾经盛极一时,但是在2000年,他们还是覆灭了。

这一年的9月,重庆警方通过追踪其情妇杨明燕,掌握了张君的行踪。

2000年9月19日,警方趁着夜色出动,逮捕了正在睡梦中的张君,并同时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张君团伙的涉案枪支

张君落网后,很快就开始走法律程序。

新闻界对他的落网十分重视,称他的案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刑事第一案”。面对充分而确凿的证据,人们纷纷猜测,张君这一次是必死无疑了。

果然,在2001年的4月,法院给出了判决:判处张君死刑,并立即执行。听到这个判决,张君在法庭上突然哽咽起来。

他把记者叫了过来,表示希望对着镜头说些话。当摄像机调转过来之后,张君突然开始大喊:

“张枭、张雄,你们记住,我希望你们当个普通人,别走我的老路!即使看见有钱掉在地上,你们也不要捡。一定要记住,你们要自食其力,千万别作恶!”

这番声泪俱下地告诫,被新闻界解读为他“残存的人性”。但是,也有人质疑张君的动机,不知他到底是真心悔悟了,还是在博取同情呢?

张君伏法后,肖月娥带着两个儿子离开了湖南老家。

据邻居回忆,两个孩子走时就像受惊的兔子,根本不敢抬头。

他们先后在湖北荆州、广东东莞等地漂泊,每到一地就读不超过半年,就会因身份的暴露而被迫转学。

对张枭、张雄而言,“父亲是杀人犯”这个标签,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童年噩梦。

据媒体报道,兄弟俩曾因同学的议论而拒绝上学,甚至不愿提到自己的名字。

肖月娥则是极少提及张君,并且经常搬家,试图用新的环境来淡化往事对孩子的影响。

“就是他张君害苦了我们全家,我恨死他了!”肖月娥拿着前夫张君照片心痛万分地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诉说。

2005年,他们一家在辗转至上海后,兄弟俩进入浦东的某中学就读。

根据校方档案显示,张枭在初二时,因被同学嘲笑而爆发冲突,并用圆规刺伤了对方的手臂。

校方的心理辅导记录显示,张枭有严重的自我认同障碍,拒绝承认自己有一个父亲。

而张雄,则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他在作文中表示,自己长大后要当警察,亲手抓住所有的坏人。

他的这种表现,被认定为典型的代偿性心理。

为彻底摆脱过去,肖月娥在2008年,去派出所给儿子更改了名字,将“张枭”“张雄”改为了“张林”“张远”。

但是,户口本上的“曾用名”一栏,却依然烙印着他们的过去。

2010年,张林,也就是张枭在高考时,因政审环节出了问题,最终未被高校录取。

这件事导致他患上了轻度焦虑症,至今仍需要定期接受心理疏导。而张远,也就是张雄,也因为父亲的过去,未能实现自己当警察的理想。

2023年,距离张君被执行死刑已过去22年。

肖月娥一家,仍在上海低调生活。由于他们很少提及过去,所以邻居们大多不知道他们的底细。

据知情人士透露,张枭在外企工作,是一个普通职员;张雄则干着普通的工作,并且已经结婚生子。

肖月娥年过六旬,但仍然会帮忙照看孙辈,竭力维系家庭的平静。

然而,血缘的阴影从未真正消散。

张枭、张雄的社交媒体账号一直是空白的,生活中也避免与湖南旧识联系。

一位亲友曾透露,他们最怕别人谈起张君。 这种刻意疏离,既是自我保护,也是对父亲罪行的无声忏悔。

张枭、张雄的境遇,引发了全社会关于“罪犯家属权利”的讨论。

有观点认为,张枭、张雄不应为父亲的罪行背负污名;也有声音表示,他们肯定“享受过张君的抢劫所得”,尽管并无证据证明这一点。

虽然在法律上,我国明确规定“罪责自负”,但社会舆论的审判往往更加残酷。那些评论者的舌头,有时候比刀子还要锋利。

张枭、张雄的故事,是一场关于救赎的漫长跋涉。

他们无法选择血缘,但选择了远离仇恨与恐惧的生活方式。

如今,一家人在上海的平静,这或许就是对张君那句“别走我的老路”的最好回应。

这个故事也提醒世人:罪恶的代价,从来不只是一个人的毁灭,更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代人的挣扎。

希望犯罪者在下手前,能考虑一下自己的亲人。

参考资料:

1.长篇:张君特大系列抢劫杀人案庭审纪实——2001年4月21日 19:41

2.重庆群众奔走相告 万人争睹张君下场——2001年5月21日 10:38

0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