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有传闻称印度前空军司令阿鲁普·拉哈于2022年8月透露,印俄采购6架图-160轰炸机的谈判有进展。但该消息背后存在诸多军事逻辑矛盾。
战略轰炸机为核威慑核心,交易敏感。俄仅存14架图-160,至2025年难超20架。俄乌冲突与北约压力下,俄转交三分之一战略力量给第三国,违背国防逻辑,史无前例。
更深层矛盾在于核威慑体系的脆弱平衡。印度导弹配图-160,核打击可覆俄全境。莫斯科至新德里距离,使轰炸机理论上可往返打击俄战略目标,突破常规军事合作底线。
历史显示,战略轰炸机交易常受技术霸权影响。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19架图-160中8架归俄,其余在美俄监督下拆解。大国技术封锁持续至今,俄印军售也易受核大国压力阻碍。
从军事科技角度看,图-160的高空超音速突防理念正被隐身技术取代。其270吨体量维护成本高,结构复杂,对印度空军是后勤负担。而B-2轰炸机180吨即可达同等航程,彰显隐身布局优势。
中国军工发展历程体现了技术转折。90年代未引进图-160的遗憾,由自主隐身轰炸机轰-20化解。其研发显示,后发国家可创新技术路线超车,避免依赖外来技术,构建本国国防装备体系。
战略轰炸机交易常含严苛政治条件,美英盟友间也未售B-2。俄售图-160给印度将破核技术垄断,或引发地缘连锁反应。风险收益极不对等,此说或为军种利益试探。
现代战争形态演变降低了重型轰炸机战术价值。卫星监控与高超音速导弹构建的防御体系下,高空高速突防模式失效。印度若投资此类平台,或阻碍军事现代化。土耳其购S-400致F-35断供即为前车之鉴。
军购传闻反映后冷战时代军技扩散困境。无人机与高超音速武器重塑战规,传统武器成大国博弈筹码。新兴国家构建自主国防体系,价值远超追逐单一武器。战略定力乃现代军事竞争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