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向来是具有复杂性的,但凡是历史人物,他们的评价肯定都是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今天要说的就是闯王李自成,可能是因为他后期的行为让后世对他的评价很低。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都说正是因为他终结了大明王朝才让满清坐上了皇位,但这样的评价对于李自成来说还是有失偏颇的,在一定程度上李自成也是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

明朝末期整个中原大地的局势是很不乐观的,等到了王朝末期的时候很多问题就都涌现出来了,其中不可避免的就是政治腐败现象,尤其是地方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官在当地只手遮天。

不仅是地方,就连京城的官员也是这样,严重的政治腐败现象,直接就影响了国家的运行体系,在说到大明的时候后世总是会说一句话“明亡于万历”这句话其实是很有道理的。万历皇帝没有他爷爷嘉靖皇帝的政治手段,但却想要效仿他的爷爷不理政务。

万历一生也就才坐了四十八年的皇位,但在这四十八年中,后二十八年都是不理政务的,可以说他的这一行为也让后世的文人学者在提到他的时候纷纷皱眉。他的这一享受却给整个国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皇帝长时间的不理政务,导致整个国家都变得混乱不堪,可能有人会说,那些大臣们呢,此时正是两党斗得最白热化的时候。他们的重心都放在了政治斗争上,谁还有心情去管国家如何,在万历帝驾崩后继位的又是哪一位出名的短命皇帝朱常洛。

朱常洛驾崩后皇位就到了明熹宗朱由校的手中,这一位皇帝在位虽说只有七年的时间,但却让本就岌岌可危的局势又增加了一项——宦官当政。大明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的一生也是毁誉参半的,不得不说的是他确实是想要扭转局势,遗憾党争和腐败已经深入骨髓了。

每个朝代末期都会出现的一件事——土地兼并,在大明这种情况更是严重,不要忘记因为朱元璋的祖训,大明还要养着那一众藩王呢。整个国家一部分的土地在皇亲贵族的手中,剩下还有一部分在地主豪绅的手中,普通的百姓手中能有土地的寥寥无几。

百姓们没有土地怎么办,没有土地养活不了自己只能是去当流民,流民问题也是大明后期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社会也因为阶级之间的矛盾变得动荡不已。这些皇亲贵族和地主豪绅们都是有地位的,所以他们几乎是不用交税。

大部分的土地都在他们的手中,他们却不用交税,那国家的收入应该从什么地方来呢?朝廷是需要开支的,这些大臣和皇室都是需要生活的。为了能维系这些开支,朝廷不得不加重税收,本就艰难的百姓怎么能支撑得起。

屋漏偏逢连夜雨,大明的国库本就空虚,社会本就动荡,在此时自然灾害又开始频繁的发生,整个社会都变得生灵涂炭。
百姓们的要求也不高,只要能够活着手中能有土地就可以了,遗憾此时的大明连这最简单的一点都做不到,这也就表示谁能完成百姓这个愿望,百姓就愿意奉谁为主。

也就是在此时李自成出现了,和其他的农民起义的将领一样,最初李自成也只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百姓,李自成还好一些他还有一个工作,最初他是在驿站工作的。上文也说了当前大明的局势,这一份工作李自成连自己都养不活。

李自成因为欠债连一个安家之所都没有,在这种生活的压迫之下,李自成想到了反抗,他并没有就此认命,而是带着和他一样吃不饱饭的百姓们起义。在这必须要说的就是在他起义后所打出的两个口号,其中之一就是影响深远的“均田免粮”。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重新分配土地来缓和当前百姓生活状况,设身处地地想一想,百姓在大明的统治之下连最基本的活着都保证不了,此时出现了一人,跟着他不仅能够保全自己性命,并且还能够得到土地,根本就没有人会拒绝。

接下来简单说说这一项政策的内容,“均田”顾名思义就是将农田给平均分,前文也介绍了这些田地大多都在皇亲贵族和地主豪绅的手中,百姓们手中的粮食很少。所以李自成就决定重新将这些粮食给分配了,将他们手中的粮食重新分给百姓们。

其次就是免粮,其实不能叫免粮应该叫免税,因切身地感受到百姓们生活的不易,是以李自成就决定减免三年的税收。还有一项就是历来英雄好汉都很推崇的“劫富济贫”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官职越大他们手中的金钱也就越多。

李自成就让这些地主们根据自己官职的高地来缴纳税收,以此来实现平衡,这样有钱了也不用再压榨百姓了,可以说单单是这一项政策就对当时的大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为起义军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投靠,并且还收复了民心。

对大明朝廷的影响也是不小的,整个天下和大明相比,另一支更得民心的政权出现了,也正是在这一项政策的支持下李自成才能够进入北京城。当然在这还有一项政策是值得一说的——追赃助饷。

相信通过这四个字也能够想象到期具体的内容,此时贫富差距不是一般大,对于大明的官员还有一些勋贵等李自成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最终得到了七千万两白银,遗憾的是因为李自成的手段太过于残暴,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让李自成失去了文人支持,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但他当前的举动对于百姓来说确实是有利的,让很多百姓得以存活下去,无论什么时候只有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三、复杂性历史的评价向来是很复杂的,不同的人对局势的理解也不同,李自成并非向后世印象中的那样不堪,他留下这样的名声和他得罪士大夫还是有关系的。

李自成在当时大环境下他所代表的是农民的利益,他本就是农民出身,知道百姓们生活的艰辛。后世不满另一个原因就是将大清入关放在了李自成的身上,要不是因为他推翻了大明清军也不会入关,也不过让江山落在大清的手中。

这一点还是值得讨论的,毕竟此时的明朝也会内忧外患,即使是没有李自成也会有其他人,就算李自成不动手,依靠当前大明的处境他也坚持不了多久,覆灭是在所难免的。即使是崇祯一直都想要挽回大明的局势,但因他自身的能力堪忧,局势不是轻易就能够挽回的。

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李自成所得到的评价也是不一样的,要是从大明王朝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罪人,是叛军。如若不是有他的存在大明还能够苟延残喘,但若是站在百姓的角度,对此时的李自成却是很推崇的,因为正是他将百姓们解救于水火之中。

当然李自成的身上也不可避免地有农民起义的局限性,他的眼界和能力还是欠缺一些的,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结语评价这些历史人物不能要结合当前的情况和对后世的影响,即使是李自成的一生毁誉参半,但不得不说的是在起义期间他所代表的始终都是百姓的利益。
又是一个历史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