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向刘邦提出归隐后,曾在出城后与韩信耳语,谁料道出其命运!

方圆的近代史合辑 2025-02-20 05:24:56

前言

在封建王朝中过河拆桥的行为可以说是十分常见,历来皇帝很少有不杀功臣的,兔死狗烹的现象时有发生,应该怎么在君主的猜忌下存活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本事了,在这一点上张良是绝对有话语权的。

张良的急流勇退也是让后世都为之感慨的,和张良相比韩信的下场悲惨的就不是一星半点了,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在张良离开之际韩信曾去送行,在和韩信的对话中张良隐晦的提醒了韩信,并且还点出了韩信未来的下场。

一、急流勇退

刘邦坐上皇位后就开始对这些大臣们论功行赏了,作为刘邦登基的第一大功臣张良怎么也应该是其中地位嘉奖最丰厚的,但张良却义正言辞的拒绝了刘邦给他的封赏,不仅只要了一万户,并且就连封地也选择了留地,也就是张良和刘邦初遇之地。

在这必须要说的是此时的刘邦刚刚登基,是以他的心境也没有完全的改变,张良这一手让刘邦联系旧情计谋确实是达到了,如若是放在之后那就不好说了。

张良无疑是聪明的,并且他是贴身的跟随在刘邦身边多年。若是说了解刘邦他肯定是最了解的,在这就不由让人联想,还未成事前张良是否就已经发现了什么。

功高盖主是几千年来一个无解的题,最明智的办法就是直接离开朝廷,离开政治中心,只有这样才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并且张良本就身体不好,他说要退隐也是有理可循的,在刘邦面前张良就开始表现出自己身体之差以及对于修行的推崇。

即使是刘邦再多疑,面对这样的张良他也能减轻几分怀疑,从刘邦登基称帝后张良就开始渐渐地远离政治中心,通过一系列的举动给刘邦打“预防针”等到时机一到张良就正式向刘邦提出想要退隐的想法,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之后。

二、耳语几句

怎么也是辅佐了自己多年的军师,刘邦能有之后的成绩、能够坐上大汉皇帝的位置就离不开张良的帮助,现在自己最大的功臣要离开了,身为君主的刘邦怎么也应该挽回一二,见到张良执意要走后,刘邦也不再劝说,放手让他离开。

其实张良和刘邦都心知肚明这正是刘邦所希望的,即使张良正是一个文臣,并且身体也不好,但在经历了这么多的背叛后,刘邦对于这些昔日帮助过自己的臣子根本就没有办法给予百分之百的信任,就连他幼时的玩伴都能够背叛他,更不要说其他人了。

张良离开京城也不是秘密,怎么也是在一起征战多年战友,这不在张良离开的这一天,韩信早早的就去到了城外,等着送张良最后一程。这边远远地看到韩信的时候张良也流露出了了然的微笑。

对于韩信能够来送自己,张良心中也是很感念他能记着这一份情谊。作为整个大汉最聪明并且是最了解刘邦的人,在离开之前张良也想给韩信最后的忠告。

虽说韩信没有什么政治头脑,但对于张良他也是从内心深处的敬佩,是以得知他要走的消息后,韩信也对他进行了很多的叮嘱,并且当前在大汉韩信依旧是立下了不世之功的大将军。

张良和韩信甩开身后的随从向着远处走去,看着在身后驻守的随从们,张良也不由地对韩信进行了忠告。首先当然是对韩信的功绩进行肯定:“将军为大汉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真乃当代英雄!”

虽说不知张良为什么忽然夸他,但韩信还是处于礼貌道谢,张良接下来这一句直接就进入了主题。对韩信的性格张良也是清晰知道,是以他也不像和刘邦等人的对话一样拐弯抹角了,直接了当的说道:“将军可知,这天下的英雄往往都会丧命在最辉煌之时!”

韩信这下听明白了,不过他依旧是不以为然听到张良的劝说后,韩信非但没有沉思,并且还大笑一声说道:“先生不知道,陛下对我很是宽厚,再者我劳苦功高,为大汉和陛下立下了赫赫战功,我有什么可怕的?”

见韩信如此的执迷不悟张良只能是将话说得更直白一些:“将军可知,兔死狗烹。将军是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功高盖主未必是一件好事,将军倒不如和我一样急流勇退,方能够保全自己。”

即使是张良都这样说了韩信依旧是不为所动,并且放话道:“我韩信是陛下亲封的淮阴侯,天下谁敢动我!”看着信誓旦旦的韩信,张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愿将军能够想想老夫今天之言,方能保全将军性命,如若不然……”

说完这句话后,张良转身就离开了,韩信当然没有听得进去张良的劝说,依旧是我行我素,最终落得一个被刘邦囚禁在京城,后死在吕后的手中的悲壮下场。

张良深知韩信的性格特点,因此在刘邦还没有真正对韩信动手的时候他就已经预料到了韩信未来的结局。

本是同僚一场,张良也不想看见韩信因此丧命,是以在离开之前张良才会有这样一番叮嘱,遗憾的是韩信并没有听进去,在这不由地让人怀疑,韩信不是不知道张良的能力,为什么对张良的劝说他依旧是熟视无睹呢?

三、为何不听

在说到韩信的时候除了说他没有政治头脑外,还有一点就是他身上的自信和狂傲。也正是因为他这样的性格导致他对张良的劝说漠视。在韩信看来自己是大汉的开国名将,在军事上的成就整个大汉都没有人能够和他相比。

别说是大汉的这些将军了,就是身为皇帝的刘邦也比不上他,当然刘邦本身军事才能就不怎么样的,正是因他在军事上的出色表现让他的心中产生了一种“非我不可”的想法,在他看来整个大汉就必须要依靠他。

这也没有错,在楚汉争霸的时候确实是要依靠韩信,但等到刘邦坐上皇位的时候就不是这样的了,此时的天下已定,即使是没有大将军对于整个大汉的局势也不会带来很大影响,刘邦此时已经不是非他不可了,韩信从始至终都没有明白这一点。

在他和张良的对话中甚至还出现了这样一句:“带甲数十万,谁敢动我?”设想这一句话要是被刘邦听到了他心中会是何感想。

其次就是他对于刘邦那过度的信任,这在他和张良的对话中也能够看出,在韩信看来刘邦是不会对自己这样的一个“大功臣”动手的。

虽说韩信后期做出很多莫名其妙的举动,但在他的心中还是坚定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他必须要誓死效忠刘邦效忠汉室。缺乏警惕心的韩信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刘邦早就对他有了不一样的心,甚至能说刘邦对他从始至终都不是信任的。

其次就是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的对权力的渴望,韩信也是这样,他不愿意离开政治中心,不愿意放弃这好不容易得到的荣耀,毕竟在他的心中一直所想的就是成为一方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上当一个“土皇帝”。

并且不同的人对于局势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即使是韩信知道自己被刘邦所忌惮他也不一定会选择和张良一样急流勇退,反而是会用种种手段维护自己现有的地位。

结语

韩信没有听从张良的劝说最终落得一个凄惨的下场,这一切和韩信自身有着很大干系,并非是不听张良,凭借韩信的性格他谁的话都不会听。

0 阅读:74
评论列表
  • 2025-02-26 03:01

    文仲之流!满招损,谦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