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大唐的李渊,为什么在玄武门事变中无所作为,原因让人深思

方圆的近代史合辑 2025-02-18 04:41:45

前言

说到历史上存在感最低的一位开国皇帝毫无疑问是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其中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的二儿子太过于优秀,让其他人都被他的光芒所掩盖。但能够在隋朝得到这样高地位的李渊绝对不是大家印象中那毫无作为的君主。

既然李渊也是有能力和胆识的,那为什么在玄武门事变的时候丝毫不见他作为呢,连自己二儿子发动政变将长子和三子给杀了都不知道,其实这也不能都怪李渊,毕竟当时的李世民已经掌控全局了,即使是李渊也无法改变。

一、失去军队支持

无论是对于一位皇帝还是对于发动政变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军队,军队才是维护权利最重要的手段,将时间回到玄武门事变之际,就能够看出此时李渊已经失去了军队的掌控权。要不然怎么也会有人将玄武门的事情告诉给李渊,不会李渊知道的时候已经是尘埃落定。

当然在这还是要给李渊解释一句的,他并非是毫无作为,身为的皇帝的他对禁军和北门的屯军是有着绝对的控制力,只要他调兵坚定地支持李建成,李世民的胜算也不大。但其中的重点是在此事发生第一时间李渊就能够接到消息。

李渊接到消息是什么时候了,他的太子和三子都已经被杀了,太子都被杀了,在李渊剩下的儿子中也找不到能和李世民相抗衡的,并且这大唐的江山怎么也应该交到一个有能力的儿子手中,种种条件加持之下李渊只能是认命。

在玄武门事变的时候李世民不仅控制了保卫皇城的禁军并且还控制了守军。李世民当然不会打没有准备的仗,在决定起兵的那一天开始他就已经开始筹谋了。驻守在玄武门的两位守将早就是李世民的人了,为什么会这样说,看看当年他们的举措就能够明白。

在事变前李世民先进入玄武门并且在玄武门进行了一番布置,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经过时,就成为了瓮中之鳖。当然李建成两人也不是蠢人,在察觉到异常后,这两人当即就掉头准备离开。

就在此时李世民出现了,李世民叫住了两人,此时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意识到中计了,为了能改变当前的劣势,李元吉就想要先下手为强。李元吉本是想要射杀李世民的,遗憾没有中,和李元吉相比李世民的准头高多了,直接射杀了李建成。

这边李元吉正想要对李世民出手的时候。尉迟敬德出手了,李元吉被尉迟敬德一箭射死。此时局势已定,虽说是太子和齐王都已经被杀了,但这两人的部下却不知道,并且若是在这场政变中李世民也和他的兄弟一样被杀了,又是另一个局势了。

是以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此时依旧带着精锐部队攻打玄武门,得知了李建成两人的死讯后,这些人只会更加悲痛,叫嚣着要为李建成报仇。不要忘记李建成怎么说也是太子,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就是正统,在他的麾下也是有着不少的大将。

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谢叔方、薛万彻等人,这些人的战斗力在那,他们若是想要攻进去也是很容易的,不过他们却依旧被拖延住脚步,阻拦他们的正是玄武门的两位守将敬君弘和吕世衡,由于寡不敌众这两人都战死在玄武门。

这也能够看出他们两人早就被收买了,他们是玄武门的守将,怎么说也应该是李渊的人,在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他们所做的应该是袖手旁观、明哲保身,无论这两位皇子谁坐上了皇位,他们虽说得不到重用但最起码能保住性命,若是站错队那可能连生命都保不住。

但他们两人从最开始政变到之后李建成的部下赶到,他们一直都在帮助李世民,一直在拖延时间。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这些人要选择站队李世民而不是坚定地选择皇权,不选择李建成呢,在这必须要说的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二、掌控全局

这件事中不得不提起的一人就是常何,常何虽说是一个小人物,但历史往往就是因这些小人物而改变的,常何最初是李建成的亲信,在玄武门之变发生的两年前,此时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僵他就被李世民收买了。

常何仅仅是因为和李建成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想法不同就被李世民抓住了机会,在这也能够看出李世民早就开始筹谋了。遗憾的是两年的时间李建成都没有发现这一位心腹早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了。

李建成当然也有军功,但和李世民相比就有些不够看了,其实这也是可以解释的,毕竟李建成是要做皇帝的人,他所学习更多的应该是怎么处理政务,战功对他来说并非是最重要的,只是能为他增加声望和军队的支持力。

李世民就不是这样的了,可以说大唐有一半的江山都是由李世民打下的,他在军队中有着天然的支持力,再加上金钱和利益加持这些禁军将领会选择谁不言而喻。再加上此时的李渊年纪也大了,若是能尽早地站队,等到新皇登基的时候他们也能够水涨船高。

接下来说说在杀了李建成两人后,面见李渊发生的事情,尉迟敬德直言两人因犯上作乱被杀,李渊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于是他就询问身边两位大臣大臣的意见,必须要说李渊身边的萧瑀和陈叔达那可都是他的亲信。

但这两人却不约而同替李世民说话,说李建成两人毫无功劳,李世民却劳苦功高,只有他才是太子最佳人选,纷纷劝说李渊将朝堂大事都交给李世民处理。局势已经很明了,这两人也早就被李世民收买了。

李世民的手都伸到李渊身边了,将李渊的重臣还有军队都收买了,即使李渊是皇帝,他也不得不让步。

三、“和稀泥”

今天的我们在回望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总是会产生一个疑问,身为父亲的李渊不可能不知道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他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就采取动作呢。

李渊固然是一个皇帝,但他也是一位父亲,这两个儿子都同样地优秀,并且都是他的嫡子,即使是李渊也不由地踌躇起来,当然他的优柔寡断也是造成这两人矛盾进一步激化的原因之一。

通过他的一些行为也能够看出,他也是很犹豫的,一方面太子无过,并且还是嫡长子在治理国家上也很有手段,无论是于情还是于理他都没有理由废太子。其次李世民对整个大唐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对次子的功绩他也不能忽略。

李渊也没有办法,他只能尽力地平衡两个儿子之间的关系,他将李建成立为了太子,给了他太子所有的权利,同时他为了能弥补李世民将他封为了“天策上将”李渊本意是想要缓和这两个儿子因权利产生的斗争,但他不知道的是此举只能激化两人的矛盾。

当然之后李渊也意识到此举适得其反,在他想要弥补的时候已经不能改变局面,他为了维护李建成的太子之位,纵容他对李世民出手,让李世民心中更加不满和忿懑。

这种“慈父”行为在大唐也是常有的事情,这不李世民在对待太子和李泰的时候也是如此。

结语

在这不得不感慨的是成王败寇,若是当年李建成能够听进去魏征的话,尽早将李世民给处理了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但站在李世民的角度,他只有坐上那九五之尊的位置他能够保全性命,帝王家就是这样的冷酷和残忍。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