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你的生活陷入迷茫之境,一心渴望财富却始终求而不得,即便自感已拼尽全力,仍觉赚钱的希望渺茫。
切莫轻言放弃,只要你能用心读完这篇文章,便极有可能收获更多财富。
只因这篇文章将与你分享传奇富豪巴菲特给予穷人的四点精粹忠告。
巴菲特的智慧堪称卓越非凡,不仅使他长期雄踞福布斯富豪榜,就连与他有所接触之人,身家亦大幅攀升。像段永平、黄峥,仅是与巴菲特共进一餐,身家便有了显著增长。
而且,巴菲特的这些智慧忠告并非仅存于理论层面,我本人亦是受益者之一,我已践行过他诸多的忠告理论,他的这些认知直接让我的收入增长十倍有余,同时还改变了我的人生格局。
所以,即便你再繁忙,也烦请放下手头之事,逐字逐句将这篇文章研读三遍,深入领会巴菲特的四点忠告认知,建议你最好理解三个以上,这些认知极有可能扭转你的命运。

巴菲特常说:"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这句话看似老生常谈,但99%的人都理解错了其中的深意。
1950年代,年轻的巴菲特没有像同龄人那样急着找工作赚钱,而是花费100美元(当时是笔巨款)报名参加了戴尔·卡耐基的公众演讲课程。这个决定让原本社交恐惧的他脱胎换骨,为后来说服投资人奠定了基础。他说:"那100美元带来的回报,比我后来任何一笔投资都高。"
我表弟小李的故事很有代表性。他月薪5000,却舍不得花300元买专业书籍,理由是"太贵了"。但他每月在游戏皮肤上的花费超过800元,在网红餐厅打卡要花1000多元。
我给他算过一笔账:如果他把这些钱用来学习,五年至少可以考取3个含金量高的证书。现实是,几年后他的同事小张通过持续学习升职加薪,月入2万,而小李还在原岗位抱怨工资低,甚至面临被裁员的风险。
一定要好好理解这句忠告,这句忠告里蕴含的能量太大了。
一项扎实的技能,使用越久价值越高。巴菲特年轻时学的演讲技巧,用了60多年还在产生回报。
每项新技能都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原本对你关闭的机会之门。掌握数据分析的人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商业机会,擅长沟通的人能获得更多合作可能。
再大的经济危机也夺不走你学到的本事,这是最安全的"避险资产"。
大家可以马上行动起来,立即启动"5%自我投资计划":每月拿出收入的5%专门用于学习提升。可以买书、报课或考证,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与职业发展直接相关 ②能立即应用实践 ③学完后要教会至少一个人。坚持一年,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超越90%的同行。

巴菲特有句名言:"用合理价格买优秀公司,远胜过用便宜价格买普通公司。"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人生选择。
1988年巴菲特以每股5.22美元买入可口可乐,当时市盈率15倍(不算便宜)。但看中的是可口可乐的持久竞争优势,这笔投资最终获利超过100亿美元。他说:"我宁愿以合理价格买卓越,也不愿以便宜价格买平庸。"
我朋友老王的案例很典型。他买东西永远只比价格:买最便宜的电器(结果一年修三次),选择薪资最低的工作(学不到任何东西),租最便宜的房子(每天通勤3小时),甚至连结婚对象都找"要求最低"的。
十年后,他的人生处处将就,一事无成。最讽刺的是,他以为自己在省钱,实际上因为频繁更换劣质商品,总花费反而更高。
为什么会这样呢?
便宜的东西往往伴随着你看不见的高昂代价。一件100元穿一年的衬衫,比300元穿五年的衬衫实际成本更高。低收入工作牺牲的是成长机会,这些隐性成本远超表面节省。
优质物品使用寿命更长,优质机会能带来更多机会。用MacBook的人生产效率可能是普通笔记本用户的2倍,好工具带来的时间节省就是金钱。
习惯追求价值而非低价的人,会逐渐培养出识别真正机会的眼光。巴菲特说:"价格是明码标价,价值需要慧眼识别。"

要改变,可以去执行"价值优先"采购原则:下次购买任何东西前,先问三个问题:①这个东西每天为我创造多少价值? ②使用频率是否足够高? ③能否帮我节省时间或提升效率?符合两条以上再购买。坚持半年,你会发现生活品质和储蓄金额同步提升。
专注做好一件事,但也要留有余地巴菲特的人生哲学中,有一个看似矛盾却极为深刻的智慧:既要专注深耕,又要保持灵活。这个原则适用于职业发展、技能培养等各个方面,而不仅限于投资领域。
在职业生涯早期,巴菲特就确立了"能力圈"原则——只在自己完全理解的领域行动。他拒绝投资科技股长达数十年,因为他坦言"不了解这个行业"。这种专注让他成为消费品和金融领域的投资大师。他说:"重要的不是你知道多少,而是清楚自己不知道什么。"
我认识两个极端案例:一个是大学同学小王,十年换了十五份工作,从销售到编程再到自媒体,每次都浅尝辄止,现在35岁仍无一技之长;另一个是前同事老张,在同一个岗位做了二十年,拒绝任何新技能学习,结果公司转型时成为第一批被裁的对象。
研究表明,在某个领域持续投入1万小时,就能成为世界级专家。巴菲特在投资领域深耕70年,这种专注积累的智慧无人能及。
MIT研究发现,每隔5-7年就需要对核心技能进行30%的更新,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就像巴菲特虽然坚持能力圈原则,但也会适时扩展新的认知领域。
哈佛商学院跟踪调查显示,那些在核心领域保持专注,同时每年学习1-2项辅助技能的人,职业发展最为顺利。
所以我们在专注做好一件事的同时,也一定要保持灵活,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实施"T型人才"发展计划,下面这个是sop,直接对着做即可!

1、确定一个要深耕的核心技能(T的竖笔)
2、每年选择1-2个相关辅助技能学习(T的横笔)
3、建立技能更新机制:
每月花10小时精进核心技能
每周花5小时学习辅助技能
每季度评估技能组合的市场需求
4、设置"能力圈边界"清单:
列出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
标注需要谨慎尝试的边缘地带
明确绝不涉足的禁区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