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75年,汉文帝废除吕后的“五分钱”,改铸四铢钱,每枚重4铢,且允许民间铸币,以刺激经济复苏和民间活力。这一政策虽使得货币供应增加,市场交易活跃,但也导致货币质量参差不齐,钱币实际重量减轻,币值不稳。市场上流通的“四铢半两”实际重量已不足三铢,私铸者甚至将钱币边缘磨取铜屑牟利。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为打破货币危机,汉武帝下令进行货币改革,销毁旧币,铸造“重如其文”的三铢钱。三铢钱钱径为23毫米,穿径为8毫米,厚1.5毫米,重2.5克,三铢钱“铢”字的“金”旁,上呈三角形,下是王字直笔到底为一横,与五铢钱的铢字笔画形体截然不同,背平无轮廓。

然而,这场货币改革仅维持了五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6年)。由于三铢钱与旧半两等价流通,民间盗铸之风更盛,劣质钱币充斥市场。公元前136年,汉武帝为有效打击劣质货币和市场上的盗铸行为,恢复半两钱。公元前119年,汉朝因连年征战导致国库空虚,再次推出三铢钱,并配套发行白鹿皮币和白金三品,但仍无法根治私铸问题。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设立上林三官统一铸造五铢钱。为此,这场持续27年的货币战争才最终落幕。三铢钱前后两次流通时间累计不足六年,三铢钱的短暂生命,折射出中央与地方的激烈博弈。三铢钱铸造利润高达300%,民间甚至出现"盗铸诸金钱罪皆死,而吏民之盗铸白金者不可胜数"的失控局面。另外,由于频繁更换货币,市场出现"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的恶性循环。
三铢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艺术价值,由于其存世量稀少,在古玩圈被视为“天价小钢镚”、“大熊猫”,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投资潜力,品相好的三铢钱价格甚至可以达到数万元,显示出其巨大的升值空间。
(文案 | 周楚雯 排版| 邓茜尹 初审| 何沁芸 廖丁纯 周楚雯 复审 | 杨衍 终审 | 刘瑞晶)
——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