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山先生曾为武汉会战写下一首七律绝句:
“扬子江前杀气生,刀锋雪亮震长缨。龟蛇十万屠龙虎,黄鹤三千助将兵。舍死忘生迎弹啸,捍江保土举枪鸣。区区倭寇休狂妄,华夏堂堂敢抗争。”
从武汉会战的结果来看,这场战役中国军队最终没有保住武汉,但它却极大地消耗了侵华日军,使得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史家在研究这场战役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

武汉会战经要图
武汉会战期间中国军队出动了50个军,但为什么没打过日军的10个师团呢?莫不是因为日军单个师团的规模特别庞大?日军那一个师团,到底有多少兵力呢?
日军师团很大吗?日军师团的出现要追溯到1871年,这一年日本实行征兵制度,先后设立了兵部省,此外还有四个镇台,日本凭借此发展和壮大着本国的军事实力。
后来因为国防和作战需要,日本又在四镇台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镇台,这六个镇台实际上就是日军师团的前身——它们在1888年时改称为“师团”。

侵华日军在中国
日军在组建师团时,选用“两旅团、四步兵联队、炮兵联队、辎重联队和骑兵联队”的方案,以使每个师团都能保有较强的近战、远战和机动能力。通常情况下,这些师团的规模以“战时2万有余;平时1万左右”的标准维系。
不过在二战时期,日本作为法西斯国家之一,为了确保在战争前线可以保有优势,师团的规模以及配属等均有所变化以及区分。总的来说,日军师团当时分为四等。

二战时期的日军
从一等到四等分别对应着“甲类师团”、“乙类师团”、“丙类师团”、“丁类师团”。甲类师团是日军战力最强悍、装备最精良的师团,像日军近卫师团、1~12师团等都属于甲类师团,共计有17个,每个师团的人数均在2.7万人以上;
乙类师团基本上被当成是“战争新增职员作战师团”,如13、15、17等师团都是乙类师团,乙类师团的战斗力比不上甲类师团,但也不可小觑,兵力一般超过2.4万人。

日军师团合影
丙类师团则基本都是新兵,战斗力远没有甲类、乙类师团那么强,它们一直到1943年底才被作为“新增后备作战师团”,部分投入二战战场,其余均留在本土为保卫日本而战,其兵力规模通常在1.5万人以上;
丁类师团的战斗力很弱,其自1939年后期成立,大多是新编师团或者独立混成旅团进行扩编形成的建制部队,日军当时想要借助丁类师团控制占领区——它们主要负责对占领区的扫荡和治安,兵力超过1.1万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机动灵活。

日军师团在中国
武汉会战时期中日双方用兵情况1938年6月11日,武汉会战爆发,为了成功夺取武汉,冈村宁次指挥5个半师团的兵力,沿着长江两岸朝武汉压来;东久迩宫稔彦王另指挥着4个半师团的大军,沿着大别山北麓助攻冈村宁次,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武汉。10个师团合计25万兵力。
中国方面为了应对敌袭,也做了充分的准备。

武汉会战日本出动了10个师团
当时徐州已经失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调整作战序列,以此来时增强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权衡后军事委员会将第5、第9两个战区的所属部队调往武汉,为保卫武汉而战。
总体来讲,中国军队此次出动了50个军的兵力,近100万人。第9战区主要负责长江南岸的作战,1兵团防守南浔一线、2兵团防守九江-瑞昌一线、汤恩伯军团固守各大重要据点,随时机动策应一线作战。

武汉战争会战的中国军队
第5战区则主要负责江北一带的作战,21集团军相机南下,负责对袭敌侧击、3兵团利用大别山北麓-淮河一线的天然地障阻击敌人、24集团军敌后游击、29集团军随时策应一线作战。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提供空中火力支援,第1、第3战区也各自有任务……
从战略部署上来看,中国军队是可以进行持久战,长时间拖住日军,最后击垮日军的,然结果却是武汉失守,近百万人被25万日军打败。

武汉会战时期中国出动了50个军
50个军为何打不过10个师团?武汉失守后日军如期控制了中国的腹心地区,虽然没有在战略上取得胜利,但也对中国军队的士气造成了明显打击。
参战战区的司令长官各自反思,以找出部队在武汉会战中失利的原因。其中第9战区司令长官陈诚的总结相对全面一些。他在《武汉会战之教训》中提到4个导致此战惜败的原因。

第9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旧照
第一,指导计划变更过于频繁“指导计划固应按各时期情况适宜变更,但如变更频繁,有使作战军不能追随之苦。此次会战中之最高指导即有此弊。”
在武汉会战期间,国民军内部也有相应地依照作战需求对战术战略进行变更,但问题在于,国民党内部管理混乱,高层为了不背锅,当战术战略进行变更后,都要向上层反应,逐级审核。
等审核结果出来,战机已经被贻误不说,前线可能又发生了变化,新制定的作战指导计划又在层层上报的路上。前线作战的部队往往都是刚开始执行新的作战计划,转头上级又说要改,如此作战,最后不败才怪。

武汉会战期间
第二,指导计划不切合实际“指导计划须顾虑部队现状及实力,尤其在持久战之基本原则上,其始终目的何在,似应预先计及,否则处处追随敌人,对作战试探性之处置,必难贯彻始终。”
国民党内部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党派众多,再加上蒋介石对麾下部队亲疏有别,这就导致国民军队中物资、人手等划分根本不切合作战实际,真正需要大量投入军备武器的部队弹药紧缺,蒋介石所信任的嫡系部队却弹药充沛到无处可用……

国民党军大部队
第三,与日军相比,中国军队素质过于参差不齐“无训练部队绝对不能作战。如此次王陵基部见敌即溃,致影响全局战斗之处,实不胜举。”
当时为了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国民政府还投入了很多军事素质一点儿也不高的部队,这些部队大多是紧急征兵组建起来的,基本上没有参加训练就被送上战场,他们连怎么熟练地使用各种武器装备都不知道,又谈何在武汉会战中打好仗呢?

武汉会战期间中国军队中有很多临时充数的部队
第四,双方武器装备差距太大“对装备优良之敌,以诱至山地决战有利。因一到山地,则敌之优点即难发挥,结果与我相等,而我再以旺盛的精神临之,必易成功。如万家岭之役是也。”
国民军部队的武器装备虽然整体看起来,要比国内其他武装力量的武器装备好很多,但对上日军,仍然显得有些落后和数量不足,这就导致中国军队在对抗日军时本来就很吃亏。
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所处地势上有优势,其实也能击退敌人,比如陈诚说的“以诱至山地决战有利”。但问题在于当时国民军的部队有很多都在长江沿岸,没有山地优势,再对上武器装备强于自己的敌人,最后战役自然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不够好
而除了这些原因,兵力分散、指挥僵硬等,也都是导致中国军队以50个军的兵力,却没能战胜敌人10个师团的原因。不过武汉会战持续4个半月,的确给日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从战略方面来看,日军此战并未取得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