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腾讯元宝App因用户协议中的“霸王条款”被推上风口浪尖。根据旧版本协议第5.4款,用户上传至平台的内容(包括提示词、生成内容等)均默认授予腾讯“不可撤销、永久、免费且无地域限制”的使用权,涵盖模型优化、学术研究甚至市场营销。这一条款被网友怒斥为“无偿收割用户创作成果”,甚至被调侃为“用户为腾讯打工”的典型案例。
面对舆论声讨,腾讯公关总监张军火速致歉,宣布新增数据管理开关并默认关闭,强调用户数据“不会用于模型优化”,且内容权利归属不变。然而,这场“危机公关”背后,暴露的却是大厂对用户数据的惯性傲慢——为何总在曝光后才整改?

腾讯元宝的条款争议并非孤例。近年来,AI公司为训练模型大量攫取用户数据已成行业潜规则,但腾讯此次将用户生成内容(UGC)的无偿使用权写入协议,堪称赤裸裸的“合规化掠夺”。
争议焦点拆解:
权利归属模糊:用户输入的内容(如创作灵感、商业文案)若被腾讯用于模型优化或营销,是否构成对原创者的侵权?数据开关的“障眼法”:尽管新增开关默认关闭,但用户需主动更新版本并手动设置。普通用户有多少人会仔细阅读协议?“永久授权”的隐患:即使条款调整,旧版本协议已覆盖的用户数据是否仍被腾讯合法持有?犀利点评:
腾讯的“道歉”更像是一场迫于压力的技术性调整,而非对用户权利的真正尊重。数据隐私不应是“开关游戏”,用户知情权与选择权必须前置,而非事后补救。三、行业乱象:AI狂欢下的“数据殖民”腾讯元宝事件折射出AI行业的核心矛盾——技术进步与伦理底线的博弈。企业为追求模型性能,往往以“用户体验优化”之名行数据收割之实。
行业潜规则三宗罪:
协议陷阱:冗长的用户协议中埋藏数据授权条款,利用信息差“合法”攫取数据。默认同意:即便提供数据开关,默认设置常倾向于企业利益,用户需主动“反抗”才能保护隐私。责任转嫁:将数据风险推给用户(如“使用即视为同意”),逃避企业主体责任。讽刺的是,腾讯元宝因争议条款登上热搜的同时,其下载量却冲至苹果商店榜首。这揭示了一个荒诞现实:用户一边骂,一边用,数据主权意识在便利性面前不堪一击。
技术向善,不能只靠企业“良心发现”腾讯元宝的整改,不过是AI数据伦理战的冰山一角。若行业继续以“霸权条款”试探用户底线,终将反噬自身公信力。用户不是羔羊,数据不是韭菜——唯有将选择权真正交还用户,技术才能走向可持续的未来。
互动话题:你会因为数据隐私问题卸载腾讯元宝吗?评论区说出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