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又是中国团队!Manus:AI从“嘴炮”进阶到“打工人”

科技叔叔吃柠檬 2025-03-07 04:52:14

一、从“PPT画饼”到“真能干活”:Manus凭什么刷屏?

昨夜,一款名为Manus的通用型 Agent产品爆火。这款由中国团队打造的“全球首款通用型Agent”,号称能从目标设定到成果交付全链路自主执行,甚至以“吊打OpenAI”的姿态登顶GAIA基准测试榜单。

划重点:

工具调用能力:Manus不仅理解需求,还能调用浏览器、代码编辑器等工具,直接生成PPT、编写游戏、分析财报,甚至部署网站。云端打工仔:用户只需“甩任务”,Manus在云端自主完成,省去人工监督的繁琐。多领域通吃:从教育课件到旅行攻略,从股票分析到合同审查,覆盖场景之广令人咋舌。

吐槽:

当ChatGPT还在教人“如何做PPT”时,Manus已直接生成十页小米SU7介绍文档——AI从“嘴炮”进阶到“打工人”,这波属实降维打击。二、技术真相:创新突破

Manus的爆火,离不开其“知行合一”的标签(拉丁语“Mens et Manus”)。

技术亮点:

多智能体协同架构:多个独立模型分工协作,任务拆解颗粒度细化至“0.1秒级决策”。开源野心:计划年底开源推理模块,效仿Android早期生态策略,对抗OpenAI的封闭体系。代码透明化:用编程语言重构思考过程,复杂决策可追溯,降低“黑箱”风险。三、AI代理时代,中国能否定义规则?

Manus的登场,不仅是一款产品的胜利,更折射出国产AI从跟跑到领跑的野心。

行业影响:

颠覆工作流:传统AI助手(如ChatGPT)仅提供建议,Manus直接交付成果,重塑“人机协作”范式。挑战硅谷霸权:OpenAI宣布对企业级Agent收取天价月费(2万美元),而Manus以普惠姿态入局,直击巨头软肋。催生新赛道:若“任务即服务”(TaaS)模式跑通,Coze、Dify等平台或将跟进,引发AI代理混战。

潜在风险:

替代恐慌:Manus能筛选简历、审核合同,白领岗位恐遭冲击,引发“AI抢饭碗”伦理争议。生态孤岛:若国内厂商各自为战,重复造轮子,反将削弱全球竞争力。四、用户冷静指南:别急着为“未来”买单

面对Manus的狂欢,普通用户需保持清醒:

警惕炒作陷阱:邀请码黄牛价、官网瘫痪等现象,与当年元宇宙NFT炒作如出一辙。明确需求边界:Manus擅长标准化任务(如数据整理),但创意类工作(如编剧灵感)仍需人类主导。关注长期价值:若无法解决“任务理解偏差”“结果可控性”等痛点,Manus恐成高级版“人工智障”。

Manus的出现,撕开了AI从“玩具”迈向“工具”的裂缝,中国AI已让世界听见了另一种答案 。

互动话题:你会为Manus的“真干活”能力付费,还是继续观望?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

0 阅读:4

科技叔叔吃柠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