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的一天,毛主席亲自来到了济南军区大院。
彼时正值盛夏,骄阳似火,空气中蒸腾的热浪裹挟着刺耳的蝉鸣声,令人们难免有些不适。
但即使如此,毛主席仍旧面色从容,注视着面前那座巍峨的革命英雄雕像。

就在这时,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王新亭快步赶了过来。
他胡乱擦了擦额头沁出的汗珠,站定后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主席,外面的天儿太热了,还是到屋里去吧”。
随着话音落下,毛主席却并没有急着迈开步子。
他将目光落在王新亭的身上,若有所思地问道:“我记得长征时候身边有个警卫员,叫陈昌奉,听说他现在就在山东?”
闻听此言,王新亭没有片刻犹豫,当即点了点头。

他自然明白毛主席的意思,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九死一生,能够在如此艰难环境下陪伴在身旁的人,自然有着难以言喻的感情。
而且,毛主席还是个念旧的人。
考虑到这一点,王新亭便自作主张,派人将陈昌奉喊了过来。
没有过太长时间,一名身着军装、大概四十岁出头的中年男子走进了军区大院的办公室。

而原本坐在椅子上的毛主席,只是瞥了他一眼,便当即站起身来走了过去,并伸出手与之紧紧相握。
“小鬼,你现在官做得不小嘛!”
闻听此言,陈昌奉显得有些拘谨,连忙低下了头。
彼时的陈昌奉担任潍坊军分区司令员,从当年的小战士成长为一方军事主官,这样的晋升速度确实远非常人能比。

那么,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年幼的陈昌奉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呢?他与毛主席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1915年9月25日,陈昌奉出生于江西省宁都县田头镇岭脑村的一个赤贫的佃农家庭。
那个时候,普罗大众受尽了地主劣绅的剥削与压迫,陈昌奉一家自然也不例外。
“老爷,您就高抬贵手行行好吧,家里实在没有余粮了……”
年迈瘦削的父亲跪倒在泥泞的地上,磕头如捣蒜,一个劲儿地苦苦哀求着。

而他的面前,几名膀大腰圆的壮汉举着棍棒,眼神中满是不屑。
是的,又到了一年一度交租的日子,可是奈何光景不好,地里的收成哪里支付得起如此高昂的地租?
眼见地主手下的仆从准备强抢家中最后的那一缸稻子,陈老汉“噗通”一声跪倒在了地上。
要知道,这些稻子可是明年预备的种子,要是种子被人夺去,一家人可就真的被逼上绝路了。
可向来鱼肉相邻的地主不管这些,挥手之间那几名壮汉便一拥而上,将陈老汉打成重伤之后,又把那一缸稻子搜刮得干干净净,随后扬长而去,只剩下绝望一家的哀嚎声。

而彼时,十岁出头的陈昌奉看着痛哭流涕的父亲,稚嫩的小手不由得攥成拳头。
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会像今日这样,活成任人待宰的羔羊。
1929年,宁都县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在地下党人的组织下,乡亲们很快就成立农会,并组建了一支农民赤卫队。
14岁的陈昌奉听说这个消息后,立马报名加入其中,并在不久之后成为红军中的一员。

由于他身手敏捷、脑瓜机灵,很快就得到了部队首长的重视。
第二年春天,一名30岁模样的中年男子找上门来,他先是仔细打量了一番,随后笑着问道:“娃娃,你能扛得动枪吗?”
这番话可以说刺激到了陈昌奉。
虽然由于常年营养不良,他的个头要比同龄人矮不少,但干农活练出的一身力气可不是摆设。
见对方轻视自己,他二话不说便单手将旁边的钢枪提了起来,还熟练地装上一枚子弹,拉栓、瞄准、扣动扳机,一气呵成。

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远处的靶心多了一个弹孔。
等到放下枪的那一刻,他才扬起脑袋:“你说我能不能扛得动枪?”
面对这番反问,对方非但不恼,脸上的笑容却更加深了。
他点了点头,眼神中满是欣赏:“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身手,不简单”。
随后,对方继续问道:“有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你敢不敢接?”
而陈昌奉也不含糊,拍着胸脯说道:“我会写好几百个字,可唯独这个‘怕’字不会写!”

就这样,跟随那个中年男子的脚步,陈昌奉来到了一处茅草屋前。
“进去吧,里边有人在等你”。
中年男子此话说完,便打开了屋门,还顺势将小家伙推了进去。
借着昏暗的灯光,陈昌奉看到了屋子里有一人,穿着一身素色粗布衣服,正伏在桌子上写着什么,看样子像是一位教书先生。
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面前此人竟是毛主席,而先前那位、则是红军总指挥朱德。

就是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陈昌奉得到了朱老总的推荐,成为了毛主席的警卫员。
1934年10月10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反动派的包围追击,被迫离开瑞金,踏上了两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
那个时候,陈昌奉虽然只有19岁,但却在战场的磨砺下,蜕变为一名出色的红军战士。

1935年3月,中央红军来到了云南丹桂村,却被眼前的金沙江拦住了去路。
为了商讨过江的策略,毛主席、周恩来等人聚在村子里的一间土坯房里,而陈昌奉则彻夜守在街上,观察着四周的风吹草动。
正是因为有陈昌奉的保驾护航,毛主席最终想到了一条妙计。
先是派一小队战士,乘着村子里的两条小舟驶向江对岸,发动突然袭击控制敌人把守的皎平渡口,随后再凭借连夜赶造的五条木船,轮番载着战士们渡到对岸。

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时,陈昌奉突发疟疾,连日的高烧让他神志不清,就连正常站立都极为困难,更不用说继续跟随部队急行军了。
此时的他已经放弃了活下去的念头,准备就这样静静地躺在山沟里,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部队开拔时,毛主席发现陈昌奉不在身边,连忙向众人问道:“‘陈小鬼’到哪里去了?怎么不见他?”

面对主席的问话,众人皆是低头不语。
因为大家都清楚,带着重病的陈昌奉上路,无疑是增加负担。
可毛主席却顾不得这些,执意找到了已经陷入昏迷的陈昌奉,将身上的那件大衣脱下给他披上,并与几名战士抬着他继续赶路。
恍惚间,陈昌奉听到了毛主席的声音,强撑着精神哀求道:“别管我了……把我放下吧……”
而毛主席却坚定地说道:“小鬼,你要好好活着,一直活到咱们革命胜利的时候!”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不久之后陈昌奉便在毛主席的安排下,进入到红军大学学习。
得知自己即将离开毛主席的身边,陈昌奉哭了。
他执拗地摇着头,哽咽着呢喃道:“我不走,我要留在您的身边”。
毛主席知道,小家伙这是舍不得离开自己,可经过漫长时间的相处,彼此间早已结下深厚的情谊,自己又怎么舍得与他分别呢?

可毛主席看得出来,陈昌奉虽然年轻,但却是可造之材,学习军事将来肯定大有所为。
最终,毛主席还是忍痛割爱,用命令的口吻说道:“一切行动听指挥,难道你不听我的话了吗?”
噙着泪水,陈昌奉最终离开了毛主席,在红军大学里拼命地恶补文化、军事课程,结业之后便被调任为西北保卫局保卫队指导员。
在抗日战争时期,凭借着在红军大学深造的经历,他先后担任陕北保卫处训练班主任、南关公安分局局长等职务。

1946年初,也就是抗日战争结束几个月后,陈昌奉接到了组织上的新命令,要他远赴山东。
在临行之前,他特意到延安城北的杨家岭窑洞走了一趟。
此时的毛主席仍旧忙碌着,但看到陈昌奉的那一刻,还是放下了手中疾书的钢笔,满面笑容地邀请他落座。
“主席,我……我马上就要去山东了”。
说话间,陈昌奉的眼眶已经红润,滚烫的热泪止不住地打转。

毕竟山东与延安有万里之隔,而眼下国民党反动派虎视眈眈,这一次离开、或许将是永别。
听闻此话,毛主席也是面色一滞。
对于陈昌奉调到山东这件事,他其实是知道的,但此刻心中也不由得生出一股酸楚。
沉默了许久之后,毛主席再次拿起钢笔,在草纸上写下九个大字:“努力工作,忠诚于人民”。

接过纸条之后,陈昌奉也明白了毛主席的良苦用心,当即哽咽着说道:“主席您放心,我绝对不会给您丢脸的!”
抵达山东后,他历任省公安局治安科副科长、教导团副团长、公安分局局长等职务,先后跟随华东野战军部队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后,陈昌奉升任为潍坊军分区司令员。

此时的他,早已不再是刚刚投身革命时那个稚气未脱的少年,脸上的风霜、和胸前那一排紧密的军功章,无不在证明着他在一次又一次斗争中立下的功劳。
“要是主席能看到,就好了……”
不知在多少个日日夜夜里,陈昌奉都在憧憬着与毛主席重逢的画面。
毫不客气地说,毛主席是他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在过去的这些年里,他有多少话想对这位老师倾诉,可一直都没有得到机会。
直到1958年夏天,毛主席结束河南的视察工作之后,转道山东,并决定在首府济南看一看。

听说这个消息,身在潍坊的陈昌奉当即向济南军区发去申请,希望能在毛主席视察山东这段时间里前往济南。
最终,这个申请得到了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王新亭的批准。
果不其然,当毛主席抵达济南之后,便念叨起了陈昌奉的名字。而王新亭也知道,毛主席是个念旧情的人,便派人赶忙将早已等待多时的陈昌奉带了过来。

久别重逢的那一刻,毛主席欣慰至极,伸出手轻轻拍了拍陈昌奉的肩膀,习惯性地喊了对方一声“小鬼”。
“小鬼,你现在官做得不小嘛!”
紧接着,毛主席面色一凛,语重心长地叮嘱道:“官做得再大、也不能忘本!”
这简短的一句话,陈昌奉铭记在了心中,并重重地点了点头。
在此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他又先后担任江西省武警总队总队长、省军区独立师师长、军区司令员、江西省委书记等重要职务。

1976年9月9日凌晨,新中国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此时远在武汉的陈昌奉惊闻噩耗、痛哭流涕。
那一刻,他恨不得立马赶到北京去,送老首长、老恩师最后一程。
可他身上肩负重担,怎么能擅自脱离岗位呢?
不得已之下,他在家中布置了一个简易的灵堂,对着正中央悬挂的主席像深深鞠了三躬。
“主席……咱们相识40多年,以后再也见不到了,学生……想念您”。
沙哑的嗓音停下,泪水已夺眶而出。

他在脑海中细细回忆着陪伴在毛主席身旁时的点点滴滴,虽然面临着强大的敌人,但总是能逢凶化吉、虎口脱险,那一幕幕珍贵的记忆是他这一生最大的收获。
1985年春天,已经70岁的陈昌奉身体大不如前,病痛的折磨令他难以忍受,只好无奈地办理了离休手续,住进武汉医院接受全面的治疗。
可惜的是,一切都太迟了,他的病体已经积重难返。

在生命的最后那段时间里,陈昌奉决定留下些什么,于是凭借着记忆、在病床上写下了30多万字的回忆录——《跟随毛主席长征》。
而在书的扉页上,他用尽全身最后一丝力气写道:
“我的生命属于党和毛主席……”
1986年12月23日,陈昌奉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享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