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二纵围敌久攻不下,粟裕电令韦国清:谁敢抗命、就地枪决

才灿看历史 2025-04-14 16:48:51

1946年12月的苏北平原,寒风裹挟着硝烟在宿迁城外的战壕间呼啸。

那个时候,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虽然属于两支独立的部队,但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两者的指挥部已经合并,由陈毅、粟裕共同指挥。

粟裕虽然军事指挥上无可挑剔,但由于资历浅、性格温和,一直以来都给下属一种“老好人”的形象。

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中央军委才将陈、粟二人组合起来,实现优势的互补。

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宿北战役开打之前,粟裕竟然给时任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的韦国清发去电报,字里行间语气极为强硬。

“此次作战至关重大,事关整个华东战局发展,谁不执行命令,你可就地处决”。

就连韦国清在接到命令时,也忍不住将电报攥在手中仔细看了几遍,对于粟裕突如其来的改变有些难以置信。

更令他捉摸不透的是,虽然属于共同指挥,但两支野战军部队仍是互相独立的,粟裕的头衔也只不过是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可对方为何偏偏要给山野二纵的自己下这样一番命令呢?

那么,粟裕为何对即将开打的宿北战役如此重视?在这场战役中,究竟又发生了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1945年8月,随着日本方面宣布无条件投降,历时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也宣告结束。

在这种情况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野心开始暴露,蠢蠢欲动地在暗中调兵遣将、对解放区实行包围。

面对敌人企图挑起争端的做法,中央军委自然采取紧急措施。

那时的东北,拥有着全国半数以上的重工业资源,而且日本关东军投降之后大批武器装备也被封存在那里,所以在重庆谈判期间、中央军委就立下了方针: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从1945年9月到11月这段时间里,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罗荣桓带领6万主力部队、以及2万余名基层干部陆续抵达东北,成为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的中坚力量。

要知道,罗荣桓带走的可是整个山东军区近一半的兵力,防务必然空虚。

而毛主席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几乎同一时间给时任新四军代理军长的陈毅写信,要他火速率部前往山东接防。

就这样,原本活跃在苏北、皖中、浙东等地的10万新四军精锐进驻山东,与留守在此地的兵力重组为山东野战军,由陈毅指挥。而留在苏、皖两省的新四军队伍则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由粟裕任司令员。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原本籍籍无名的粟裕开始崭露头角,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恶战,将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1946年夏天,国民党反动派的5个整编美械师、共计12万人向江苏中部的解放区发起大肆进攻。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粟裕沉着应战,指挥着手中仅剩的3万兵力辗转腾挪,分别在如皋、泰兴、海安、邵伯等地与敌人展开七次大战,取得歼敌5.3万余人的巨大战绩,这便是解放战争史上有名的“苏中七战七捷”。

而反观山东野战军这边,虽然兵力是华中野战军的4倍有余,但几次与敌人接触却均遭遇滑铁卢。

1946年9月,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向淮安、淮阴发起猛扑,陈毅率部未能实现有效的阻击,导致两淮失守。

而后为了切断国民党反动派控制的胶济铁路,陈毅指挥部队对敌第8军、第54军发起攻势,却屡屡受挫、导致伤亡惨重。

一系列的战场失利,导致山东野战军士气低迷。

而两淮地区失守,更是令华中解放区门户洞开,粟裕在江苏中部苦心经营的大好局面彻底消失,而且华中野战军也随时有被敌人包围的风险。

向来高瞻远瞩的毛主席自然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在9月22日给陈毅、粟裕发去了电报。

“集中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统一指挥,向淮海行动,打开战局,望即按此方针坚决执行。山野、华野两军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

就这样,粟裕带着3万人马开始北上,并在不久后抵达了山东、江苏的两省交界处。

可由于时间紧张,两支部队彻底融合是不现实的,于是陈、粟二人便决定按照毛主席的安排,先将两个指挥所合并,等待日后再着手部队的重组。

或许是出于提升士气的考虑,短短4天之后毛主席再度给二人发去电报:“山野、华野会合后,第一仗必须打胜!”

这是一条死命令,粟裕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倘若接下来的一战不能取胜,整个华东地区都将陷入被动的局面。

1946年12月初,时任反动派徐州“绥靖”公署主任的薛岳蠢蠢欲动起来,他抽调了25个旅的兵力,准备大举侵犯鲁南解放区。

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毛主席便决定将此次战役的军事指挥权交给粟裕。又考虑到他的资历尚浅,担心山野的一些老资格不服管,毛主席还特意叮嘱陈毅,帮助粟裕坐镇后方。

为何毛主席如此器重粟裕呢?因为他早就敏锐地察觉到,这位年轻将领是个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好苗子。

粟裕带兵打仗是向来不拘泥于战术战法的固定框架的,他在指挥的过程中常常不拘一格,最爱打的就是险仗,以出奇而制胜。

不久前的苏中七战七捷就是如此,面对敌人的大举进攻,他没有带着部队与之正面交锋,反倒是依托有利的地形四处转移,将敌人拖得筋疲力尽、四处分散之后,再发动突然袭击、各个击破。

而粟裕在接到这封委任状之后,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他在指挥所里来回踱着步子,煤油灯将那紧锁的眉头映在斑驳的土墙上。

“这一战若败,华东再无立足之地,首战必胜、扭转乾坤!”

站在偌大的军事地图前,粟裕自顾自地轻声呢喃着,愁绪却也越发浓烈。

华中、山东两支部队的将士们,口音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就连平日里的伙食都是千差万别:苏中子弟习惯吃米饭,可山东的战士偏爱煎饼。

在经过慎重的抉择之后,粟裕最终将目光放在了胡琏的敌整编第11师身上。

之所以要先打胡琏,是因为他的部队刚刚来到华东,还未与我交手。

按照敌人一贯的嚣张气焰,胡琏或许会在战场上轻视我军,从而冒进贪功。

倘若真是这样,那么拿他开刀准没有错。

可令粟裕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猜测是错的,胡琏为人狡猾至极,部队行军更是步步为营,根本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无奈之下,他只能另寻目标,最终将重点打击目标放在了戴之奇的敌整编第69师身上。

那个时候,戴之奇正率领部队从宿迁进攻沭阳,早已埋伏在必经之路的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见敌人进入包围圈,当即发起了攻势。

戴之奇自然没有料到会中埋伏,形势混乱之下便带着部队逃之夭夭,由于对附近环境不熟悉,再加上慌不择路,他们最终躲进了一个名叫“和圩”的小村子。

殊不知,这里也是粟裕精心布置好的口袋,敌69师刚刚进村,四面八方的解放军战士们便将村子团团围住。

见此形情,戴之奇这才顿悟,自己俨然成了瓮中之鳖。

为了活下去,他赶忙命令士兵构筑防御工事,企图做最后的殊死顽抗。

韦国清率领的第二纵队接连发起几次进攻,可由于敌人火力十分猛烈,而且又是做困兽之斗,并没能攻克阵地。

此刻,身在指挥所的粟裕屏气凝神,望着手边的电话机显得心事重重。

他目前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难题。

毛主席虽然将战场的指挥权交到自己手中,可毕竟二纵不是自己的队伍,自己说的话在山野部队里、究竟够不够分量呢?自己如果直接给韦国清下命令,对方会服从吗?

一时之间,粟裕竟犹豫起来,考虑了许久之后,他还是将目光从身前的电话机上挪开,起身朝着陈毅的房间走去。

两人刚一见面,粟裕就说出了心中所想:“陈老总,您给二纵下个命令吧,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消灭敌69师,否则敌人的援军一到,一切都晚了……”

可还未等他话说完,陈毅却摇起了头。

就在粟裕疑惑之际,陈毅这才缓缓说道:“你现在负责战场指挥,这个电话理应你来打”。

见对方愁眉不展的模样,陈毅紧接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毛主席让我坐镇后方,我就是你的后盾嘛。要是韦国清不听指挥,我就让他好看!”

话音落下,粟裕这才明白陈老总的良苦用心,他这是给自己树立威信的机会。

毕竟山野、华野合并是大势所趋,如果在此之前自己无法将威信树立起来,将来更会是举步维艰。

于是,粟裕不再犹豫,当即回到作战指挥室,拨通了前线的电话。

“喂,韦国清吗?我是粟裕”。

“明天拂晓,必须拿下和圩阵地,旅、团、营三级干部谁敢抗命,就地枪决,你可以先斩后奏!”

在得到对方肯定的答复之后,粟裕便扣掉了话筒。

当这个军令在二纵队伍中传递时,自然也引起了不小的议论。

尤其是第9旅旅长滕海清宣读命令后,旅政委正在啃着早已冻得梆硬的窝头。

他嘴里嚼着一口窝头,还要再喝上一口热水,才能勉强咽下去,可在听到滕海清的话后,竟猛地将手中的搪瓷缸子摔在了地上。

“弟兄们提着脑袋干革命,到最后还要被砍脑袋?”

滕海清见状并没有急着反驳,而是弯腰将那搪瓷缸捡起,仔细擦了擦上面粘黏的泥土后放回桌上,这才叹息道:“这场仗太重要了,粟司令又何尝不是把身家性命也压上了呢?传令各营、半小时后发起进攻”。

第二天凌晨,天还未亮,早已准备好的二纵战士们趁着夜色的掩护,朝敌人阵地摸去。

凭借着高昂的斗志,敌人在和圩村外围的战壕很快就被攻破,敌整编69师师长戴之奇面色惨白,不断寻找突围的机会,可奈何这包围圈如同铁桶一般,任凭他使出浑身解数,也撕不开一个缺口。

最终在拂晓之前,山野二纵拿下了和圩阵地,并取得全歼敌守军2.1万余人的战绩,敌师长戴之奇畏罪自杀,副师长饶少伟被俘虏。

当前线捷报传来之时,已经三天三夜没合眼的粟裕如同被抽掉了所有气力一般,瘫坐在指挥所的椅子上沉沉睡去。

而陈老总听到这个消息也是颇为振奋,当他看到疲惫的粟裕、以及作战地图上被标注出来密密麻麻的箭头,体会到了粟裕的不易。

他拿起一支笔,沉思片刻后便在地图的一处空白处写下一首五言绝句:

“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

宿北战役的胜利,不仅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扭转了华东原本岌岌可危的局势,更令毛主席对粟裕的军事指挥能力坚信不疑。

他代表中央军委发来的贺电中这样写道:“歼敌二万以上于大局有利,甚好甚慰”。

而不久之后,华中、山东两支队伍正式合并,番号为华东野战军,粟裕任副司令员。

在陈、粟二人的通力配合下,新整编而来的华野先后在莱芜、泰蒙、孟良崮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

当1948年5月,陈毅调任中原局之后,毛主席更是力荐粟裕接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职务。

可向来低调的粟裕几番推辞,最终以代理司令员的方式领导华东野战军继续对敌作战,并完成了他军旅生涯中最辉煌的一战:淮海战役。

1955年开国授衔时,粟裕虽然最终被授予大将军衔,但毛主席却直截了当地说道:“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

从这番话中,足以看出毛主席对他的喜爱。

1 阅读: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