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上世纪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著名将领,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必然是被毛主席赞许为“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彭德怀。

当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悍然派兵入侵半岛,并企图将战火引向我国东北边疆的危急关头,毛主席提出了“抗美援朝”这一提议,然而很多人是并不支持蹚这趟“浑水”的,毕竟那时美帝国主义的军事实力不容小觑。
唯独远在西北军区的彭德怀,匆匆奔赴北京、来到军委会议的会场之后,当即表示支持毛主席的提议,并在1950年10月亲自挂帅、带领志愿军队伍跨过了鸭绿江,面对敌人的十七国联军、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然而,当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美军将领却心有余悸地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在中国部队中,有个叫陈赓的指挥官,他根本就不是来打仗的,他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变成了艺术,而朝鲜战场宛如他展示高超艺术手段的舞台!”

那么,陈赓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究竟有着怎样出色的表现、以至于令美军如此忌惮呢?
既然他的指挥艺术如此高超,为何在这段历史中却鲜少被提及呢?
1950年深秋,越南西北部的密林被笼罩在连绵的阴雨之中。
这天夜里,时任云南军区司令员、同时又兼任赴越南工作组代表的陈赓毫无睡意,辗转反侧之际他点燃了桌子上的煤油灯,靠着这点儿昏暗摇曳的光亮,他拿起钢笔写道:“听闻朝鲜战起,恨不能插翅而归……”
之所以写这样一番话,主要目的便是毛遂自荐。

大概两个多月之前,也就是1950年7月7日,陈赓便接到了中央军委的命令,要他带领工作组前往越南,帮助越南军民抗击法国侵略者。
而眼下,自己的任务基本完成,忽然听说第一批志愿军已经开赴朝鲜半岛,心中自然急迫起来。
他13岁便弃笔从戎、投身军旅,至此已经三十多个年头,与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法军都在战场上碰过,可唯独没有和美军交过手。
所以,陈赓自然不愿失去这个机会。

毛主席看过这封自荐信后,心中自然也是欣慰的,所以他大手一挥、同意了这个请求。
11月1日,陈赓奉命率工作组启程回国,可由于云南军区那边有诸多事务需要处理,从而耽误了许多时间。
身在南宁时,他就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昨夜失眠,总是思考着朝鲜战事”,由此可见,他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前往朝鲜战场。
等军区的所有事务处理完毕后,他才在11月29日抵达北京。

见到毛主席的那一刻,他的第一句话便是:“主席,让我去朝鲜吧”。
闻听此言,毛主席淡然地点了点头:“志愿军那边,司令员和政委都由彭老总一并担着,邓华虽然是副司令员,但还要指挥13兵团作战,确实需要再安排个副手”。
可是,陈赓刚从越南归来,对朝鲜战场的情况并不熟悉,毛主席经过慎重考虑之后,还是决定让他先到那里实地考察一番再做决定。

1951年1月8日,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结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陈赓乘坐火车跨过鸭绿江,来到志愿军总司令部、并参加了战后的总结大会。
会议结束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前线,在几支部队的驻地转了一圈后,又到了第九兵团指挥所,和兵团司令员宋时轮促膝长谈了一番。
等到陈赓回到北京,写了一篇考察报告交给中央军委之后,得到了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人的赞赏,经过商讨后大家一致决定,正式派陈赓入朝,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三兵团司令员。

虽然陈赓终于如愿,但命运却似乎与他开了一次玩笑。
南昌起义时,他的腿部曾中弹,抵达朝鲜后由于需要四处观察地形、再加上条件极为艰苦,腿疾突然复发,已经严重到无法站立行走的地步。
无奈之下,陈赓只好回国接受治疗,而第三兵团指挥权也暂时交到了副司令员王近山的手中。
可尽管身在医院,陈赓也时刻关注着朝鲜战局。

1951年4月的第五次战役中,第三兵团下属的180师战斗减员4000余人,北撤时又因为没能组织好队伍,又损失了2000多名战士。
得知自己的队伍伤亡如此惨重,陈赓心急如焚,他不顾仍肿胀着的腿部,依然决定重返朝鲜。
刚刚回到兵团指挥部,他就召开了一次干部会议,痛心疾首地说道:“打了败仗不可怕,但不从中吸取教训是不行的!”
会后,他还特意要求180师师长郑其贵做深刻的反思。
等到兵团的事情处理完,陈赓又紧接着赶到位于大榆洞的志司。

此时他已经发现了美军的惯用战术,那就是仰仗密集的炮火优势,在战斗初期将大量炮弹倾注到我军阵地上,随后再发起进攻。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陈赓一有时间就独自躲进办公室,伏在书案上不知写些什么。
彭老总对此十分疑惑,为了解开这个迷,有一次趁着陈赓刚刚躲进办公室,他便猛地推开了房门,嘹亮的嗓门震得油灯一颤。
“好你个陈赓,战斗都开打了,你却‘临阵脱逃’,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突如其来的一嗓子,也把陈赓吓得一激灵,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他抬头一笑,晃了晃手中的笔记本:“我在记录敌人的炮火密度呢,他们打一个连的阵地,竟然就用几千枚炮弹,每分钟的落弹量比淮海战役高出了三倍还不止!”
得知对方是在干正事,彭老总心中的怒火顿时消散。
他拉过一个板凳坐下,紧蹙着眉头叹息道:“美军可比老蒋的部队难缠多了……”

陈赓看了眼愁眉不展的彭老总,自然明白他的心思,立马给出了个主意。
“既然敌人的炮弹像雨点,那咱们就挖坑道嘛”。
此言一出,彭老总猛地抬起头来,瞪大眼睛看着对方。
就当前的形势来看,这无疑是一个好主意。
在得到彭老总的支持之后,陈赓当即给第三兵团第12军下达命令,要求他们立刻开挖坑道,在三天的时间内将全军阵地连成一片。

这一招果然奏效了,每当敌人的炮火声响起的时候,志愿军将士们便迅速潜伏在坑道里,虽然外面炮弹爆炸、沙土漫天,大家身上、耳朵里、甚至连嘴巴里都塞满了土,但好歹把伤亡降到了最低。
等到敌人后续部队发起进攻时,战士们紧接着探出身子,用精准的枪法回敬对方。
眼看“坑道战法”起了作用,陈赓便开始在所有部队中推广开来。

1952年4月,虽然已是初春,但上甘岭厚厚的冻土仍未松动,驻守在这里的三兵团第15军战士们卖力地抡着铁锹、锄头。
等到这里的坑道、山洞完工之后,陈赓特地来检查了一番。
只见他举着手中的马灯、仔细端详着洞壁,随后从一旁战士手中夺过工兵铲,咬紧牙关、用尽全身力气猛地拍打在岩层上。
“嘭”的一声,铁铲与岩层碰撞的那一刻火星四溅,而陈赓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不错、不错,至少能靠得住200磅航弹了”。

看到他这副模样,时任志愿军第15军军长的秦基伟有些忍俊不禁。
陈赓快人快语地问道:“秦军长,你是有什么看法?”
见首长问话,秦基伟回答道:“司令员,咱们挖的这些坑道、山洞是不是太复杂了?”
紧接着,他拿来一张地图,指着那横亘交错、密密麻麻、如蛛丝网般的线条说道:“您看,这么多支线,又是通到军火库,又是通到储藏室、厕所、通风口……”

还未等他说完话,陈赓就赶忙摆了摆手。
“同志们在这里可是要长期驻守的,不都连通起来能行吗?”
这通反问,令秦基伟哑口无言,而陈赓见状顺势凑到他的近前,装模作样地压低嗓音说道:“跟你透露个秘密,这招我是偷师的山西老窑洞”。
原来,陈赓之所以能突发奇想,弄出这么个“坑道战法”,还是回想起在太岳地区率领386旅抗日时,当地老百姓在山沟沟里挖的窑洞。
也正是因为这个灵感,让志愿军第15军在不久后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巨大胜利。

1952年10月14日,美军调集了6万兵力、300余门大炮、170多辆坦克,还有3000余架飞机,对上甘岭阵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这场鏖战了43天的战斗中,敌人在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投下了190余万发炮弹,山头甚至都被一轮轮的轰炸给夷为平地。
而志愿军战士们,正是靠着这些事先挖好的坑道、山洞,打退了敌人大小规模进攻近700次,最终取得了歼敌2.5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70多架的傲人战绩。

此役结束之后,时任美国驻韩“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范佛里特通过望远镜、望着上甘岭阵地上那片漆黑的焦土出神。
就在这时,手下的一名参谋走了过来,颇有些难以置信地说道:“将军,航空侦察的报告送来了……他们竟然在这块巴掌大的地方,挖了一万米的坑道”。
范佛里特无奈地摇了摇头:“上帝啊,他们差点把这个小山坡挖成了蚁穴”。
正是因为上甘岭一战,美军这才意识到,原来志愿军中不只有一个彭德怀如此能打,这个名叫陈赓的将领在战场上比他还要灵活。

美军经过一连串的战场失利之后,已经渐渐支持不住了,他们抱着最后的幻想、派出大量飞机对志愿军阵地展开狂轰滥炸,希望以此提高威慑力,为不久之后的谈判争取更多的利益。
这种小伎俩自然被陈赓一眼识破,他看出敌人已是强弩之末,便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在现在的情况下,敌人要把我赶回鸭绿江,那是幻想;但我们要把美军赶到海里,也是十分困难的,必须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当初抗日战争打了整整八年之久,而眼下抗美援朝才是第三个年头,哪方能沉得住气、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最终,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耗不下去了,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签订,抗美援朝战争随即宣告结束。

也就是在这之后,原本心高气傲的美军将领们提起“陈赓”这个名字,都不由得感到恐惧。
“他根本就不是来打仗的,他把战争变成了一种艺术!”
凯旋回国之后,毛主席又将一个新的重要任务交到了陈赓的手中,那就是筹建军事工程学院。
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新中国第一所全面的军事学院从无到有建立了起来,为军队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因为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让陈赓的身体不堪重负。
1957年底,由于突感身体不适,他来到医院进行体检,竟查出自己患上了严重的心肌梗塞病。
那个时候,妻子傅涯就曾多次劝说,让他放下工作安心休养,却被陈赓拒绝了。

他不仅肩负着军事工程学院发展壮大的重任,同时还身兼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数职。
每次看到妻子担忧的模样,陈赓总是宽慰道:“是毛主席和组织上的信任,才把这些担子交给我的,我怎么能撂挑子呢?”

就这样,陈赓依旧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每天早出晚归,整个人消瘦了一大圈。
直到1962年初,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才同意前往上海疗养,可短短一个多月后,也就是3月16日上午8时许,病魔最终无情地夺走了陈赓的生命,年仅58岁。
在开国将帅中,陈赓离世的年纪确实太年轻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令人感到无比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