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有人建议将袁世凯的坟茔给平掉,毛主席得知后说了什么?

是雪龙呀 2025-04-23 16:27:12

1952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利用中央安排的休假时间,前往黄河中下游地区进行考察。在从河南返回北京的途中,他途经安阳,会见了当地的主要官员。随后,毛主席特意参观了殷墟和袁世凯的墓地。

有人提出建议,认为袁世凯罪行累累,他的坟墓应当被铲平。

毛主席听完这话,有啥反应?

【昙花一现洹上村】

1908年,年仅三岁的溥仪登基,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由于他年幼无法理政,他的父亲载沣担任摄政王,负责处理朝政事务。

1909年,尽管袁世凯掌控着新军大权,但摄政王载沣对他心存芥蒂。最终,载沣下令将其贬回河南原籍。这一决定让这位手握兵权的军事领袖暂时退出了权力中心。

令人不解的是,袁世凯回到河南后,并未回到家乡项城,而是选择在安阳定居。

袁世凯在安阳并非短暂停留,而是长期定居。他先是购置了一处占地超过一百公顷的庄园,随后又对庄园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最终,庄园面积扩大到三百多公顷,相当于四千五百多亩,是原面积的两倍以上,规模极为宏大。

袁世凯之所以在安阳修建住所,主要是看中了这里的地理优势。安阳正好位于京汉铁路和东西向交通干线的交汇处,向西能连接陕甘地区,向北可直通京城,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这种位置让他能够随时掌握局势变化,一旦京城发生变故,他可以迅速做出反应,在关键时刻掌控全局。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发动了武昌起义,这场起义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根基。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袁世凯抓住了机会,重新登上政治舞台。当时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局势的动荡为袁世凯的复出创造了有利条件。作为前清廷重臣,他利用自己在军政界的影响力,迅速成为各方势力争取的对象。这场革命不仅结束了清朝的统治,也开启了袁世凯政治生涯的新篇章。

武昌起义爆发四天后,清廷迫于形势,不得不重新启用袁世凯,委派他率军平定革命势力。尽管摄政王载沣对此极为抵触,但局势所迫,朝廷别无选择。

袁世凯野心勃勃,不甘心被清廷随意摆布。他一方面与革命党人暗中联系,另一方面也在谋划自己的出路。最终,他利用局势迫使清朝皇帝退位,随后又巧妙地夺取了革命成果,成功登上民国大总统的宝座。

【葬我洹上】

袁世凯做过有益的事吗?客观地说,他确实推动了封建王朝的终结。尽管这一历史进程并非完全归功于他,但不可否认的是,袁世凯确实通过施压,最终促成了清廷的退位。

袁世凯对革命同样缺乏热情。即便坐上了大总统的位置,他依然觉得不够。虽然他在背后操纵,想让自己的大总统职位变成终身制,但他心里清楚,大总统和皇帝是两码事。他真正想要的不是大总统的头衔,而是皇帝的宝座。

袁世凯逆历史潮流而动,最终难逃被时代淘汰的命运。1916年,他在称帝仅仅83天后,就在全国上下的强烈反对声中去世。去世前,他特意交代:“把我的灵柩送回老家,安葬在洹水边上。”

袁世凯去世后,他并未选择落叶归根,回到故乡项城,而是决定安葬于安阳的私人宅邸。这一决定反映了他对安阳的深厚情感,而非传统的归葬故里。

作为北洋军阀集团的核心人物,袁世凯去世后,继任的北洋政府为体现对其地位的认可,决定按照其生前意愿,将陵墓选址于安阳。为此,政府特别划拨五十万银元专项资金,用于操办其葬礼及修建墓园事宜。这一决定既体现了对前任领袖的尊重,也彰显了北洋政府维护内部团结的用意。

民国初年,50万元堪称巨款,凝聚了无数劳动者的辛勤汗水。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笔庞大的资金最终仍显不足。

为筹措袁世凯陵墓的修建资金,河南巡按使田文烈采取了募捐的方式。最终通过募集,成功筹得25万银元,顺利解决了工程所需的经费问题。

袁世凯去世后,他的陵墓修建工作持续了两年多,总共耗资超过73万银元。这笔巨额开销主要是因为陵墓的设计融合了多种风格。陵园整体布局参考了明朝的样式,而墓冢则模仿了美国总统格兰特的“濒河庐墓”,呈现出一种中西结合的特点。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使得工程成本大幅增加。

【毛主席不同意平掉袁世凯的墓】

袁世凯去世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似乎渐渐淡忘了他的存在。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了安阳,但奇怪的是,他们并没有对袁世凯的墓地进行任何破坏。

1952年,毛主席在视察黄河中下游地区后,计划返回北京。途中经过安阳,他决定顺道参观殷墟,并前往袁世凯的墓地。

毛主席参观袁世凯陵园时,看到园内陈列着大量文武石像和石狮,便向随行人员询问:“这些石雕是怎么运到这里的?”

安阳地委书记曹幼民解释:“听说这些冰块是通过泼水成冰的方法运过来的。”

毛主席赞许地说道:“这都是普通百姓的智慧结晶。”随后,他领着众人继续参观了碑亭等景点。走了一段路后,毛主席略显疲惫,便招呼大家一同在石墩上坐下歇息。

毛主席在休息时,突然想起了袁世凯的故事,便向大家讲了起来。他说:“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出身于大地主家庭,在项城拥有大量土地,后来在安阳又置办了不少。他善于玩弄两面派手段。宣统初年,醇亲王曾想除掉他,但又担心他的手下会闹事,于是命令他回家‘养病’。袁世凯为了日后重新掌权,看中了安阳这块地方,所以没有回到项城,而是选择在洹上隐居。”

毛主席学识丰富,在讲述完袁世凯的生平后,有人提出:“袁世凯干了这么多恶事,他的坟墓该被铲平。”

毛主席听后摆摆手说:“不用拆,留着它当反面例子,以后还能派上用场。”

毛主席逝世后,按照他生前的安排,地方政府着手对袁世凯墓地实施保护措施。

历史的进程如同江河奔涌,真相终将随着岁月显现。袁世凯作为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角色,后人对他的评判恐怕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他的功过是非,至今仍引发广泛讨论,但全面而客观的评价似乎始终难以达成。历史的复杂性使得我们对他的认识始终存在局限,他的功绩与过失交织,让人难以轻易下定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