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之所以踏上长征之路,主要是因为他们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遭遇了重大挫折,无法继续坚守中央苏区,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博古和李德作为主要指挥者,因其决策失误,成为众矢之的。许多高级将领对他们的策略表示强烈不满,认为他们应对战局的失败负主要责任。
在那一时期,博古虽然担任着中共中央的最高领导职务,但他对军事领域并不熟悉,实际的军事指挥工作主要由李德承担。那么,李德的军事指挥能力究竟如何?
李德在一战期间就投身德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巴伐利亚苏维埃的建立。之后,他因政治活动被捕入狱,但凭借机智成功越狱,最终逃往苏联。在苏联,他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继续接受军事教育。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基础。
李德的过往经历表明,他确实具备一定的才能。他不仅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还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基于这些优势,共产国际决定派遣他前往中国,担任军事顾问这一重要角色。
李德作为共产国际派遣的代表,自认为肩负着拯救使命,却对中国实际情况缺乏了解。他盲目套用苏联的革命策略,完全不顾中国的特殊性,最终导致红军遭受严重挫折。他的做法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局势更加恶化。李德的错误决策充分暴露了脱离实际、机械照搬的危害,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沉重的教训。
有人可能会疑惑:李德的军事指挥方式完全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导致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难道就没有人敢站出来质疑他的决策吗?
中国共产党当时在共产国际的直接指导下运作,其指示被视为不可违背的准则。由于这种权威性,李德作为共产国际派遣的军事顾问,在红军中享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次,博古作为我党领导人对李德极为信赖,几乎完全听从他的建议。如果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就会被指责为反对中央,从而被扣上严重的政治帽子。这种情况下,敢于表达反对意见的人自然寥寥无几。
然而,随着李德对红军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多位高级军官开始对其表示不满并提出疑问。
那时,我们部队在人手和武器方面都不如国民党军,这就意味着我们得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跟敌人斗智斗勇,尽量保存我们的力量。可是李德完全不听,还是用他在苏联学的那套方法来指挥红军打仗。
朱德、彭德怀、萧劲光等红军高级将领多次公开批评李德的军事指挥能力与红军实际需求不符。彭德怀更是直接当面指责李德,用“崽卖爷田不心疼”来形容其不切实际的指挥风格。这些将领一致认为,李德的决策脱离了红军的现实条件,给部队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
在红军内部,对李德提出最强烈质疑的,正是担任总参谋长的刘伯承。
刘伯承和李德之间有着深厚的联系。南昌起义失利后,刘伯承被组织安排前往苏联深造,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巧合的是,李德也在同一年抵达苏联,同样选择了伏龙芝军事学院。两人不仅是同窗,还是同一届的校友。
刘伯承对李德的军事思想了如指掌,这些理论在苏联战场上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中国与苏联的国情截然不同,红军的装备和资源也无法与苏军相提并论。如果生搬硬套苏联的战术来指挥中国的战斗,结果必然是一场灾难。刘伯承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坚决反对盲目照搬苏联经验,主张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战略。这种务实的态度,为红军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赢得了宝贵的生存空间。
刘伯承多次私下找李德谈话,建议他听取中国同志的建议,改变死磕阵地的打法。他主张学习之前四次反"围剿"的经验,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来应对敌人的进攻。
然而,李德不仅没有接受意见,反而对刘伯承大发脾气,指责他在苏联的学习毫无用处,认为他完全不够格担任总参谋长,甚至做普通参谋都不称职。
刘伯承平日里待人随和,对李德也表现得十分谦逊。然而,面对李德的无理取闹,刘伯承终于按捺不住,多次在军事会议上直接反驳李德,双方爆发了激烈的争执。有时,两人甚至在众人面前言辞激烈,互不相让。
在实战指挥中,刘伯承展现出卓越的判断力。他坚决抵制李德的作战计划,通过自主决策有效减少了红军的伤亡。这种独立指挥的做法,为部队保存了有生力量,避免了不必要的牺牲。
刘伯承对李德的行为方式颇有微词,觉得他总爱摆架子、搞特殊,完全不符合红军的作风。刘伯承多次提醒李德,要他改掉那些军阀做派,别把帝国主义的那套东西带进红军队伍里。
李德对刘伯承的反对态度极为不满,开始频繁针对他。他不仅在博古面前指责刘伯承,还通过一系列手段削弱其权力。最初,刘伯承被调离原职,派往红军大学任职,随后又被降级,安排到红五军团担任参谋长。这一系列动作明显是为了打压刘伯承的影响力。
长征前夕,中央作出战略转移的决定,但李德坚持要把刘伯承留在根据地。明眼人都看得出,那时候留在苏区基本就是死路一条,生存的希望微乎其微。
经过周恩来和张闻天的反复劝说和坚持,最终刘伯承得以随军同行。两人不断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确保了刘伯承能够继续参与部队的行动。这一结果离不开他们的不懈争取和坚定支持。
刘伯承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担任重要军事指挥职务。他积极贯彻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主张灵活机动的战术,反对与敌人硬拼。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步步紧逼,刘伯承多次提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建议,但未被采纳。他指挥的红一军团在广昌保卫战中表现突出,虽然最终因兵力悬殊被迫撤退,但成功迟滞了敌军推进。在长征前夕,刘伯承参与制定了战略转移计划,为红军主力突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他的军事才能和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为红军保存有生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