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5壮士跳崖,为何有2人能活下来?葛振林晚年讲出其中的秘密

是雪龙呀 2025-04-24 15:14:45

2003年,某杂志主编在网上发布了一篇引发热议的文章,质疑狼牙山两位幸存者的忠诚度。他的观点基于一个简单的疑问:既然五位勇士一同跳崖,为何只有两人得以生还?

此外,他还批评葛振林并非真正的英雄,指出其曾因违反军队规定,私自拿取当地居民的蔬菜。

面对质疑声,一些人选择不屑一顾,认为质疑者是在故意挑刺,背后另有目的。还有的人则不加思考,盲目跟风,随大流起哄。

面对接连不断的疑问,一向低调的葛振林终于开口回应。他打破了多年的沉默,公开了那些一直被埋藏的真相。

1940年,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这一重大军事行动有效遏制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态势。面对此次挫败,日本军方反应强烈。在冈村宁次的直接指挥下,华北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展开了一系列大规模清剿行动,实施残酷报复。

1941年9月底,日本军队在华北地区集结了近7万士兵,借助飞机和炮火的支援,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展开了大规模的秋季攻势。大量日军直逼晋察冀军区总部,聂荣臻及其率领的一万多名官兵陷入包围,形势极为严峻。

杨成武在获知情况后,迅速派遣了一个团前往支援。这一行动导致一分区的防守力量明显不足。到了9月23日,大约三千名日军突然攻入了易县的狼牙山地区。

面对敌军实力占优的局面,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团长邱蔚迅速作出决策,率领机关工作人员和当地百姓进行撤离。

他随即安排刘福山带领的2营7连负责防御工作,直接下达了命令:"刘连长,你们必须死守西山口,无论如何都要把敌军阻拦在狼牙山,绝不能让他们突破防线。只要你们坚持到明天中午12点,任务就算圆满完成。"

次日正午,机关人员与团主力已安全撤离,7连的任务圆满完成,准备撤离战场与主力部队汇合。

鉴于敌军仍在追击七连,必须安排一支队伍进行掩护。经过慎重考虑,刘福山命令马宝玉率领六班的四名战士留守阵地,负责阻击日军,确保全连安全撤离。

马宝玉等人利用两挺机枪作为诱饵,巧妙地将日伪军的目光吸引过来。敌人错误地判断1团仍在原处,于是调集主力部队,向6班所控制的山头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经过长达六小时的激战,仅凭五名战士便成功抵挡了由500名日军及伪军发起的连续四次猛攻。到了25日清晨,7连的大部队已经顺利撤离。

6班顺利完成了掩护工作,该撤离了。然而,当马宝玉班长带着战士们来到分叉路口时,他突然停了下来。

杨成武注意到,仍有不少群众在山路上艰难行进。这些人大多是妇女、老人和孩子。听说日军要来扫荡,他们坚持要跟着杨成武的部队一起撤离。

杨成武原本不想让群众随军行动,但看到百姓们执意跟随,他实在不忍心拒绝,便准许他们与部队一同撤离。然而,由于群众行进速度跟不上军队,最终只能被甩在后面。

马宝玉指着远处的村民,对大家说:“看看那边,那些乡亲们还没安全,要是我们现在走了,他们可就……”

"如果现在选择突围,敌人肯定会尾随追击,这样一来,老百姓的安全就难以保障了。"

士兵们反应很快,立刻明白了班长的暗示,纷纷转头看向马保国,异口同声地说:“班长,您安排吧,我们跟着您的指令行动。”

马保国指出:"这个岔路口有两个方向,一边是通往山区的道路,那里有我们的大部队和老百姓正在撤离;另一边是通向狼牙山最高点棋盘坨的路线。我认为咱们得赶紧往山顶走,把日本兵引开,这样就能掩护大家安全撤退了。"

棋盘坨是一座孤立的山峰,三面被悬崖环绕,另一面则是陡峭的山坡,从军事角度来看,这里是个极其危险的地方。一旦有人登上这座山,基本上就没有生还的可能,几乎注定无法返回。

这些士兵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周边环境了如指掌,他们很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作为人民军队的一员,他们参军就是为了服务老百姓。现在能为保护群众献出生命,对他们来说是无上的光荣。

战士们立刻回应:“明白,班长。”

在马宝玉的指挥下,六班的五名战士毫不犹豫地向狼牙山的最高点——棋盘坨前进。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坚定地执行任务,展现了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这一行动不仅体现了他们对职责的忠诚,也彰显了他们在极端情况下的团结和决心。

五人开枪后迅速前进,占领了棋盘陀最险峻的两个山口——阎王鼻子和小鬼脸儿。

这片区域地形极为陡峭,通道最窄的地方仅有三十厘米宽,日军的大部队根本施展不开,完全是个易守难攻的天然关卡。因此,我军可以轻松地逐个消灭试图冲锋的敌军。

地形险峻的山路,对于八路军主力部队来说难以通行,即便勉强攀登也难以维持生存。然而,日军却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坚信八路军主力仍藏身于山中。他们满怀兴奋,紧随马宝玉等人的脚步向山上进发。

五名战士携带五支步枪,开枪时的声响明显不足以伪装成大部队。然而,陷入混乱的日军却误以为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就在山上。这足以说明日军的判断力极其低下,甚至可以说是愚蠢至极。

尽管日军无法大规模进攻,但他们配备了迫击炮和掷弹筒,弹药储备充足。相比之下,马宝玉和同伴们的弹药极为有限,很快耗尽。在峰顶与敌军激战数小时后,他们成功击毙了80多名日军士兵,但最终弹尽粮绝。

胡德林向班长报告:“弹药耗尽了。”

马宝玉瞪大眼睛,大喊一声:“准备拼刺!”

士兵们迅速装上刺刀,毫不犹豫地冲向敌人,与日军展开近身搏斗。

日本军队的近距离格斗技巧在亚洲范围内被誉为顶尖,但这种优势仅限于平坦地形。一旦进入山地作战,从小在山区长大的八路军战士则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经过激烈搏斗,葛振林在击杀多名日军后,发现刺刀已经损坏。作为共产党员的他果断弃枪,转而利用山石作为武器继续与敌人战斗。

看到这一幕,周围的士兵立刻跟着做了起来。

山顶的空间本来就不宽敞,能用的石块也没多少,没多久就全扔光了。

当马宝玉和他的战友们弹尽粮绝、无法进行白刃战时,日军毫无顾忌地冲上山头,高声呼喊着“活捉他们!”。

在危急关头,以马宝玉、葛振林为首的共产党员,与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三位勇士,面对日军重重包围,毅然选择毁掉武器。他们高呼"抗日必胜"的口号,毫无畏惧地纵身跃入深谷。这一壮举展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五位英雄的英勇事迹,成为了抗战史上永恒的丰碑,激励着后人继续为民族独立而奋斗。

面对眼前的场景,日军士兵全都愣在原地,目瞪口呆。他们怎么也想不通,世上居然存在如此无畏生死、甘愿牺牲的战士。

随后的事态发展已广为人知,班长马宝玉与士兵胡德林、胡福才英勇捐躯,而葛振林和宋学义则幸运地活了下来。

多年后,有人提出了疑问:既然葛、宋两人同时跳下悬崖,为什么他们能够幸存?

面对外界的质疑,86岁的老英雄葛振林难掩激动,向记者道出了自己当年死里逃生的真相。他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质疑声的不满,并详细讲述了那段鲜为人知的经历。葛老回忆说,当年能在绝境中活下来,全靠一些特殊的条件和机遇。他强调,自己并非有意隐瞒,而是这段往事太过沉重,一直不愿多提。如今面对质疑,他决定将当年的实情和盘托出,以正视听。葛老的话语中透着坚定,显然对这段历史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记忆。

葛振林目睹三位同伴跃下悬崖,意识到生还希望渺茫。轮到他和宋学义时,他迅速做出反应,一把抓住了宋学义,两人一同跳下。

葛振林身材高大,约莫一米八,双臂结实有力,像铁钳般牢牢扣住了宋学义的手臂。宋学义个头稍矮,但体格魁梧,胳膊粗壮有力。两人紧挽手臂,整体体积明显增大,下落至半山腰时,恰好卡在了一棵树上。

两人被甩到树上后,并没有固定在上面,巨大的冲击力使他们再次弹起,继续向下坠落。不过,经过这一缓冲,下落的速度已经明显减慢。再加上下方茂密的树丛起到了缓冲作用,他们最终得以幸存。整个过程其实并不复杂。

当日军抵达悬崖边缘时,目睹了几名战士从高处跃下。他们认为这些人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必死无疑,因此放弃了进一步的搜索行动。

【那么,跳下悬崖之后的葛振林和宋学义如何被发现,又如何到了部队?】

葛振林和宋学义从高处坠落,尽管保住了性命,但伤势严重。他们的四肢都受了伤,头部受到强烈撞击,导致昏迷不醒。

狼牙山地处太行山脉东侧,距离最近的易县县城有50公里之遥。在日军实施“扫荡”期间,他们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导致该地区成为无人区。与此同时,八路军在转移时带走了大量居民,使得两人坠崖的地方几乎没有人烟。如果没有外界援助,他们很可能在几天内因饥饿而丧命。

幸运的是,村民余药夫在采药途中经过此地,恰巧发现了他们。他迅速将两人背到棋盘坨附近的一座废弃庙宇里安置。

在古老的寺庙中,有一位年近七十的李住持,他心地善良。当他发现受伤的八路军战士时,他立刻采取了行动,不仅提供了食物和水,还亲自为他们采集药材治疗伤口。

经过长老的悉心治疗,葛振林和宋学义三个月后痊愈了。身体一好,他们立刻想回部队。救了他们的年轻人余药夫知道后,恳求道:“两位大哥,带上我吧,我也想加入八路军。”

葛振林无奈地表示:“眼下情况还是很紧张,我们根本不清楚八路军的去向,如果在路上遇到日军,你也会被牵连。”

在同伴的劝说下,余药夫最终决定返回。自此之后,两人分处异地,尽管他多次尝试寻找,但那位热心青年的消息始终石沉大海,再无音讯。

葛振林和宋学义归队时,上级和战友们都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在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的当天,团长邱蔚正在距离狼牙山两公里外的另一座山上,亲自用望远镜观察战局。

邱蔚将军回忆道,他亲眼见证了狼牙山五壮士与敌军激战的最后阶段,并目击了他们集体跳崖的壮烈场景。

28岁的邱蔚团长透过望远镜目睹了眼前的场景,眼眶瞬间湿润。他身边的战友们听完他的描述,也忍不住流下了悲伤的泪水。

所有人都认定那五位勇敢的战士已经不可能活着回来了。然而,当葛振林和宋学义突然出现在大家眼前时,每个人都感到难以置信。

聂荣臻司令在了解到他们的英勇行为后深受触动,经过向中央汇报后,他通过分区司令杨成武,向葛振林和宋学义颁发了“坚定不屈”五星勋章、“民族英杰勋章”和“青年先锋勋章”各一枚。此外,他还正式授予这五位战士“狼牙山五勇士”的荣誉称号。

在激烈的战斗中,葛振林和宋学义展现了非凡的勇气,荣获了三枚奖章和一个荣誉称号,这在我军历史上实属罕见。他们的忠诚和牺牲不仅为党的事业增添了光彩,也赢得了军人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他们的英勇行为,确保了这些荣誉的获得,是对他们无私奉献的最好证明。

【两位英雄后来如何?】

葛振林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先后投身于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多次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1955年,他荣获少校军衔。

此后,他历任湖南省警卫团后勤处副职、衡阳市人武部副职以及衡阳警备区后勤部副职等职务,于1982年退休,2005年去世。

1944年,宋学义因伤情严重无法继续作战,被调往河北省从事地方工作。他的伤势迫使这位战士离开了前线,转而在后方发挥重要作用。这一调动既是对他身体状况的考虑,也是组织对其能力的认可,使他能够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1947年,宋学义返回家乡河南沁阳,担任县党委委员和北孔村党支部书记。1959年,国庆十周年之际,他受邀前往北京参加庆祝活动。在北京期间,他不仅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还受邀到主席家中共进晚餐。

1969年,年过半百的宋学义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然而,命运弄人,仅仅两年后的1971年,这位英雄人物便因病逝世,终年53岁。

【那网上有人撰文说葛振林违反纪律,“偷老乡的菜”又是怎么回事? 】

葛振林在回忆那次战斗时提到,战士们曾在山上拔萝卜充饥。有人可能因此误解他违反了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认为他是在“偷菜”。

在实地调查中,记者观察到狼牙山虽属山地地形,但谷底土壤条件优越,适合植物生长。当地生长着多种野生蔬菜,如野韭菜和野萝卜等。这些植物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种子一旦接触土壤就能迅速生长,完成从发芽到开花结果的生命周期。

葛振林摘的萝卜不太可能是当地居民种植的,毕竟没人会跑到那种偏僻的山沟里种蔬菜。

村里的长辈们得知网上有人散布不实传言后,都感到非常愤怒。他们清楚地记得,八路军向来以严格的纪律著称,从未有过任何违反规定的行为。

团队中偶尔会出现个别行为不端的人,但只要发生这种情况,管理层必定会采取严厉措施进行处置。对于任何破坏集体利益的行为,领导层都会坚决处理,绝不姑息。这种严格的管理方式确保了组织的纪律性和整体利益不受损害。

据当地老人讲述,当年八路军与群众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1942年,狼牙山一带遭遇了罕见的旱灾,整整五十年未曾有过。八路军战士们不辞辛劳,徒步走了三十多里路,为村民挑水送水。村民们也把八路军当作自家人,宁愿自己挖野菜充饥,也要把珍贵的萝卜干、红薯干留给战士们。

葛振林和宋学义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始终保持谦逊简朴的作风。宋学义去世时,依然住在五十年代建造的简陋麦秸房中。葛振林晚年生活极为节俭,常常舍不得开灯,甚至悄悄关掉暖气以节省能源。两位英雄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老战士感慨道,相较于那些在战场上献出生命的同伴,自己能活下来实属万幸。

与那些只会挑刺、编造事实的所谓历史学者相比,英雄的形象显得更加崇高,而那些人的形象则显得极其卑微。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