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队第二个月,他做了“逃兵”,如今,成了村里最不受欢迎的人

是雪龙呀 2025-04-24 15:10:14

谈到“军人”,大家都会肃然起敬。他们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岁月献给了国家,默默无闻地付出。因此,加入军队成为一件令人骄傲和光荣的事情。

然而,有一类士兵情况特殊。他们虽然主动参军,却无法承受严格的训练,最终选择了逃跑。这类人无论身处何地,都会遭到众人的鄙视。他们不仅终身背负“逃兵”的污名,还必须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

让我给大家讲讲我们村里那个临阵脱逃的家伙。这个人可真是出了名,村里人提起他都摇头。他原本是我们村的一员,按理说应该和大家一起面对困难,可他却选择了逃避。事情是这样的:那年村里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都快枯死了,大家都忙着挖井找水,齐心协力抗旱。可这家伙倒好,眼看情况不妙,居然偷偷收拾行李跑了。他这一走,不仅给村里留下了烂摊子,还让大家的士气大受影响。后来,虽然村里最终挺过了难关,但他这种行为却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现在提起他,村里人都说他是我们村的“逃兵”,一个不敢面对困难的懦夫。

这位逃兵实际上是我的亲戚,具体来说是我父亲的弟弟,今年已经62岁了。他在我们村享有“五保户”的待遇。几年前,村委会曾安排他去镇上的养老院居住,但他对那里的环境感到不习惯。仅仅住了两周,他就决定返回村子继续生活。

张念臣,村里人都喊他二叔,自从当年从部队溜回来,他就成了村里的边缘人物。几十年过去了,大家对他的看法一直没变,反而成了大家闲聊时经常提起的谈资。

每次爸妈提到他,脸上总带着一丝不屑。

大学毕业后,我在南京定居,回老家的次数屈指可数。自从离开村子,就很少见到二叔了,算起来,已经整整十年没见过他了。

上周六,我表妹在姑妈家举办婚礼,我借此机会回了趟家乡,还在那儿住了三天。

中午时分,我和邻居阿姨在门前闲聊。正说着话,一个戴帽子的男人推着自行车从我们身边经过。他走路一瘸一拐,动作显得十分艰难,明显能看出他非常费力。

我好奇地向大婶打听:“刚刚走过去的那个人是谁?”

阿姨低声告诉我:“他叫张念臣,按家族排行,你得喊他二叔。他就是以前那个当逃兵的人,现在出门,大概是去菜市场买菜了。”

听说我二叔的腿出了问题?真是意外,我前不久见他时他还一切正常,怎么突然就行动不便了?咱们村不是有便利店吗?他为什么还要跑到远处去购物?

大婶跟我说:“他的情况,说起来真复杂。现在他在村里,不仅过得最糟糕,也是大家最不喜欢的人。”

张念臣只上完小学,父母早逝,他和哥哥由年迈的爷爷抚养。1962年,他哥哥去了山东济宁的农村,成为别人家的女婿。

他家里条件不好,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早早跟着大人去河堤上放羊。到了十五六岁,他已经和成年人一样,下地干活了,犁地、耙田、浇水、施肥,什么农活都得干,开始靠劳动挣工分养活自己。

张念臣的祖父在年轻时过度劳累,导致五十岁后身体每况愈下,常年被咳嗽困扰,连照顾自己都力不从心。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张念臣的童年如同田边无人理睬的野草,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

1980年,他刚满19岁便加入了军队。

张念臣对新兵连的艰苦训练毫无心理准备,实际情况远比他想象的严酷。据他回忆,每天凌晨五点就得起床,直到午夜才能休息,睡眠时间仅剩四五个小时。除了三餐,所有时间几乎都被高强度体能训练占据。

张念臣在训练中失误,班长当即下令,要求他连续七天每晚完成300个俯卧撑和100个仰卧起坐。面对如此繁重的体能惩罚,张念臣感到难以承受。最终,他选择在夜幕掩护下逃离军营,经过一番艰难跋涉,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

随后,军队的指挥官带领一队人来到我们村庄,鉴于张念臣的行为,本应将他送上军事法庭。那时,我们乡的人民武装部部长是张念臣的表兄,他利用自己的社交网络,通过各种关系,最终确保了张念臣的安全。

在中国,一旦成为逃兵,你的生活将永远蒙上阴影。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周围人都会对你投以异样的目光。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真正令人崩溃的事情还在后头。

张念臣一生都背负着“逃兵”的骂名。村里人一见到他就指指点点,满是怨气。亲朋好友也对他冷眼相待,甚至刻意躲着他,不愿和他有来往。

有人给他牵线搭桥,介绍相亲对象,但女方一听说他曾经当过“逃兵”,立马就回绝了。据说,媒人前前后后给他介绍了十几个姑娘,结果都没成。最后,他成了村里少有的单身汉,一直打光棍到现在。

在求职过程中,他屡屡受挫,甚至连乡镇收购站需要搬运工的体力活,也未能获得录用机会。

此外,村里举办婚丧嫁娶等活动时,也不会邀请他参与。

面对这种情况,张念臣感到十分困惑,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自己的日常生活。渐渐地,他变得喜欢独处,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

2014年,时年53岁的张念臣突然决定外出务工。由于缺乏专业技能,他只能在建筑工地当临时工。然而,在一次施工过程中,他不慎被机械设备撞击,因未及时就医,造成腰椎损伤,导致行动不便。

迫于无奈,他只能重返农村,依靠耕种那仅有的两亩多田地维持生计。但这点土地能带来多少收益?生活过得十分艰难,连生病都舍不得花钱治疗。如今,他年事已高,自卑感越来越强,平时出门总是挑在大家吃饭的时候,避免与人碰面。

大婶讲述这些事时,语调异常平稳,仿佛在谈论日常琐事。然而,这番话却让我内心翻涌,情绪复杂难平,感到无比沉重。

我从父亲那儿也了解到一些关于张念臣的事。他比我父亲年轻两岁,据说小学时成绩总是年级第一,老师都认为他将来能考上大学。不过,他家里条件不好,没法给他更好的机会,最后他只能含着泪离开了学校。

我不禁为张念臣感到惋惜。

命运常常让人身不由己,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张念臣的人生轨迹,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左右。假如他的双亲依然在世,或者他在服役期间没有选择离开,那么他今天的生活状态很可能截然不同。这些假设虽然无法改变现实,却折射出人生选择的重大影响。

临走那天,我和父亲专门去探望了张念臣二叔。走进他家,院子里堆满杂物,屋里也乱七八糟的。看着他生活这么艰难,我一时语塞。这些年,他不仅日子过得苦,精神上也备受打击,整个人都显得特别自卑。

在短暂的交谈过程中,他一直保持低头的姿势,谨慎地回应我的每一个问题。

临走时,我拿出1000块钱给张念臣的二叔。他含着泪推辞,但我硬是把钱塞进了他的裤兜。

我和父亲走了一段很长的路,当我回头看他时,他仍旧站在门口,目光追随着我的背影。想到他独自一人,我不禁担忧他今后的生活该如何继续。

我脑海中突然闪过那句老话:"一步走错,后悔终生。"不知道当年张念臣的二叔从军队里逃回来的时候,有没有预料到自己会落得如今这个下场?

0 阅读:5